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跟很多父母的溝通過程中,經常有父母反映與孩子的溝通問題,說什麼孩子都不聽,或者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點用都沒有。
我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文章中就分享過很多類似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但是之前的文章可能偏理論了點,有些父母不能很好的理解,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個具體的實用技巧—-擬人化。
什麼是擬人化
所謂的擬人化,是指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我們經常看的各種動畫片,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小豬佩奇》等等,都是擬人化的表現。
在生活總,我們會經常看到孩子對著布娃娃或者玩具自言自語,把它們看做是人,當做自己的朋友,這也是孩子對其它事物進行擬人化的表現。
為什麼孩子會有擬人化的表現?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著名的心理大師—-讓·皮亞傑。
皮亞傑是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他致力於人們的認知發展研究,做了很多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發展的實驗,比如三山實驗、守恒實驗、鐘擺實驗、對偶故事法等。他將人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而孩子的擬人化就屬於前運算階段,這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相信萬物有靈。
皮亞傑認為,前運算期的兒童處於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缺乏必要的知識,對事物之間的物理因果關係和邏輯因果關係一無所知,他們以己度人,覺得世界的萬物跟他一樣,所以相信萬物有靈。所以這時候的小孩子會在自己吃飯的時候,喂洋娃娃吃飯,認為洋娃娃不吃飯就會和自己一樣餓。
而根據年齡段,4~6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6~7歲兒童把有生命的範圍限制在能活動的事物。
所以,7歲以下的孩子在面對其它事物時,容易表現為擬人化。
如何運用「擬人化」
我們知道了孩子的這種「萬物有靈」規律,那麼我們在生活中便可以利用「擬人化」,達到事半功倍教育孩子的效果。
1、利用擬人化處理孩子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因為一些事情或事物,導致自己情緒不佳,脾氣暴躁,我們便可以利用擬人化來疏導孩子的這種情緒。
比如你早上給孩子梳頭,弄疼孩子了。
「是不是這個梳子把你弄疼了,我得好好審訊下這個小壞蛋,看看它怎麼解釋。」
然後抓住梳子,放在腿上。做出質詢的姿態
「嘿,把我女兒弄疼的小家夥,看著我,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啊!你叫貝克啊。你剛才怎麼把我女兒弄疼了呢?這麼不小心?」然後拿起來,放到耳邊,裝作傾聽
「什麼?弄疼是因為我女兒的頭髮都糾纏到一塊了,你弄不開,所以弄疼的。」
「那也不行,你這樣做,我們莉莉以後還怎麼梳頭呢?你們梳子家族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怎麼解決的?」
「什麼?勤洗頭?我們家莉莉最不喜歡洗頭了。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什麼,把頭髮剪掉,就不用梳頭了?那怎麼可以,再你問問你們梳子家族的其它成員。」
「什麼?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洗頭,別的小朋友都是勤洗頭。那好吧。」
然後跟女兒說「貝克梳子說了,要想以後不被弄疼,只有勤洗頭。」
……
擬人化時,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加進來,共同參予,這樣孩子一會就不會哭了。
而且在擬人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被擬人化物品的角度傳遞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想法,更利於孩子的接受。
2、利用擬人化來管教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直接命令、建議、告誡,孩子並不在意,他們可能當時聽見了,但是轉眼就忘的一乾二淨了,因為父母的話並沒有觸動孩子的內心,所以孩子記不住。
而利用擬人化,我們可以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從而更好的教育孩子。
比如給孩子買了一個足球,我們想教他在哪里玩,怎麼玩。
當孩子準備出去踢球時,我們可以拿起足球,仔仔細細的觀察它,然後把它放在耳邊認真傾聽。
於是孩子會好奇爸爸在做什麼。
爸爸說:「這個足球跟我說話,我在聽它說什麼。」
「它在說什麼呢?爸爸。」
「它說它叫足球小子,它不不想和你出去玩。」
「為什麼呢?」
「我問問他,足球小子,為什麼不能和我兒子出去玩?」把球重新放到耳邊。
「它說,它怕被別人拿走,因為它很多小夥伴就是在玩的時候,小朋友不注意,把它們踢到窗戶上,打破玻璃,所以被人拿走了。」
「額,那我保證我不會靠近窗戶玩,這樣可以嗎?「
「它還說,它還怕你跑到河邊,掉到河里;或者馬路旁,被汽車壓到。」
“爸爸,你跟它說,我保證不會這麼做,我一定會照顧好它的。”
「好的,我相信我兒子,我跟足球說下。」然後重新拿起足球。
「足球小子,我向你保證,我兒子是非常有責任心的小朋友,它一定會說到做到,不帶你去那些你害怕的地方去的。這樣可以出去玩嗎?」
「給你,它同意跟你出去玩了,它覺得你是個非常棒的小夥,想跟你一起玩。」
於是,孩子帶足球出去玩的時候,就會非常小心了。這可比我們一直在孩子耳邊仔細叮囑,叨叨個沒完效果要好的多。
利用擬人化管教孩子,不是與孩子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命令孩子,因此更利於孩子的接受。
3、用擬人化來激發孩子主動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孩子牽著不走打著倒退,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利用擬人化的方法,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激發孩子的參予欲望。
周末,領著孩子逛公園,一會都走累了,孩子不想走了,就嚷著要我背著他。
我也很累,不想背他。
於是我從旁邊撿起一個樹枝給他,告訴他這是金箍棒,我是唐僧。「看到前面那個大石頭了嗎,去給師傅看看有沒有妖怪,看仔細了,可別讓妖怪把我搶走了。」
孩子一聽,來精神了,拿起樹枝就竄出去了,上躥下跳的,做孫悟空狀。
等我慢慢的走過去,孩子大喊「師傅,妖怪都讓我打跑了。你快做下休息休息。」
於是,我又跟孩子演了一會戲。
這種情況下,除非孩子極度勞累,否則通過這種方式,一般會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孩子不會抱怨,還會非常高興。
總結
利用擬人化跟孩子溝通,可以減少溝通障礙,調動孩子積極性,從而讓孩子積極配合。
擬人化的使用方法沒有固定限制,只要孩子的年齡符合,任何場景下都可以使用,關鍵是要發揮家長的想像力,用孩子的思維來看待問題。
」神通奶爸「既不出售焦慮,也不販賣雞湯,只講純粹的育兒技巧。
更多鏈接:科技感十足的兒童小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