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章文化—激發篆刻的時代活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印章文化---激發篆刻的時代活力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直觀反映,也是窺見時代的一面鏡子。篆刻藝術同樣符合這一規律。深入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篆刻作品,都能從中窺見其所屬時代的精神圖景,也令人不禁思考,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與古為徒,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篆刻藝術?

中國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商周時期已出現形制完備的實用印章,但直至明初,篆刻才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舞台,並形成了藝術流派。盡管明代一些篆刻作品風格不盡完善,但其體現出的藝術開創性,尤為可貴。明代篆刻取法漢代官印的審美范式,奠定了此後數百年篆刻「印宗秦漢」的創作與審美基礎。清代中期以後,尊古之風盛行,以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為主的小學發達,篆刻取法範圍進一步擴大,明代及清初倡導的「印中求印」,在此時被鄧石如、吳讓之等藝術家發展為「印從書出」,篆刻面貌為之一新,此後趙之謙、黃士陵等人「印外求印」的努力,則讓篆刻的創作空間更為廣闊。清代,篆刻的影響力逐步擴大。明代篆刻家多集中於江浙一帶,而到清代,中部地區開始出現篆刻家,其活動軌跡下至嶺南,上達北京。清代中期以後,篆刻家來自全國各地,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可以說,此時篆刻的地域性才被打破,成為真正具有文化屬性的藝術形態。民國時期,篆刻形式多樣,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化事業發展速度之快,形式之豐富,內容之精彩,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篆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時代的繁榮與文化的多元,在篆刻藝術中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在我看來,當下的篆刻藝術應進一步拓寬「印外求印」的創作理念,在立足傳統的同時創新表現內容與形式。「印外求印」最初的概念,主要是指從金石學范疇之內、印章之外,尋求新的創作手法和形式,如借鑒青銅器、古文字等,後來擴展到更為廣泛的藝術領域。目前,藝術創作的空間無比寬闊,各類藝術形式的交互融合更加多樣,這為當代篆刻創作提供了無限發展空間。譬如,以前少有入印的印刷體文字,經過印化後,也可以成為篆刻的表現形式;以前少有人採用的創作手段,如鑄造之類,也可以引入篆刻創作的范疇;在歷史的空間塵封已久的陶印,其獨特的可塑性被重新挖掘,從內容形制到彩釉呈現具有時代特徵的新中式審美,並作為文創產品進入現代生活,古彩生輝,再次煥發新的生命力。此外,印章的文字內容也可以進行調整變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篆刻一直被視為書法、繪畫的附庸,可以說,直到專業篆刻展覽出現之前,篆刻的獨立性都未能得以完整體現,故其文字內容勢必會受到局限。篆刻藝術早就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其文字內容也應適當擴大範圍、尋求變化,更多以往所不用但能真實展現時代風貌的「金句」「熱詞」「俗語」等,也可以進入篆刻家的視野,從而讓篆刻藝術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為更多年輕人所喜愛。前賢經典是藝術創作的圭臬,然而,絕不能將其視作頂點,藝術上的進步永無止境。

當前,在世界範圍內,如何更好地欣賞中國傳統藝術,還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礙。在藝術的汪洋大海里,篆刻是其中一朵浪花。但若能激起一朵接一朵浪花的活力,也足以產生新的浪潮,使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蓬勃生命力。(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