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李子勛談家庭教育,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你的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媽媽,而是需要一個快樂的媽媽。

哭與笑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情緒的流動,愛哭的孩子和愛笑的孩子都是情緒飽滿的,不哭不笑的孩子反倒令人擔心。用撫慰手段哄孩子,哄不好又兇他,讓孩子處在一會被哄、一會被罵的情景里,他會無所適從。哭的時候,微笑著看他,做自己該做的事,等著他收聲。不試圖撫慰他,也決不批評他,而是充滿愛和溫暖地伴隨著他,關照著他。

——李子勛

心理專家李子勛談家庭教育,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 親子 第1張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要經歷很多,此過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熏陶是不可或缺的。那麼,如果更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就處在一個健康快樂、天性自然發展的成長環境呢?如何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贏在起跑呢?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聽聽教育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是怎麼理解的。

1,2歲前: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媽媽生病了很難受,對誰也沒說,依舊堅持著給全家人做飯。這時,卻見幼小的女兒緊緊跟隨著媽媽,小臉上滿是擔心:「媽媽,您是不是不舒服?」這時的媽媽,多麼訝異和感動。是啊,我們常常說血濃於水,母女連心,但是這樣的心心相通卻不是與生俱來的。

孩子在兩歲以前,情緒感應非常靈敏,情緒管理也比較容易,父母和孩子要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和信賴關係,比如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晚上讓孩子和自己同床等等,這對將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維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當這種親密關係形成後,媽媽的一個眼神、爸爸的一個動作,孩子都能領會;媽媽有心事了,生病了,不用開口,孩子都能敏銳地覺察到。

現在很多父母沒有辦法帶孩子,應該讓孩子和其他親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比如奶奶、奶奶,或者阿姨等,這對培養和管理孩子將來的情緒非常有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親人帶大,比如說由奶奶帶大,和奶奶建立了穩定的親密關係,那麼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不能攻擊孩子的奶奶。因為此時孩子依附在原有的親密關係中,父母的這種攻擊會動搖親密關係,而孩子此時又無法和父母建立新的親密關係,那麼他將處於情緒分裂狀態中,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建立非常不利。

2,6歲前: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發展感知覺系統。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聰明,於是,從孩子剛會說話起,就教他識字、算術、背唐詩,當孩子能夠奶聲奶氣地背出一首詩時,家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家長可曾想過,這樣的教育反而扼殺了一個天才的成長?

心理專家李子勛談家庭教育,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 親子 第2張

天才不是死讀書,而是從小就有敏銳的觀察力,對物體的結構、色彩、形狀等有敏銳的感知。

天才的這種感知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他在五六歲以前的感知覺系統沒有遭到過多的干涉,他在6歲前用非語言系統的方式來感知世界。美國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剛出生沒多久就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盡量不用言語來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用眼睛、用心靈感受世界。比如對「蘋果」的認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用文字來表達時,他腦海中的「蘋果」是一個形象的、生動的蘋果的樣子,但是當「蘋果」這個詞匯進入到他的腦海中時,他所記憶的就是語言文字,而不是形象記憶。因為語言系統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簡單的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當孩子學會了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時,他會很自然地發展邏輯思維的左腦,而形象思維的右腦則漸漸不再發育,孩子所有的想像力都變成了簡單的語言,右腦的發展就被扼殺了。

有很多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畢加索、愛因斯坦,他們看起來都笨笨的,甚至說話都結結巴巴,但正是言語系統的滯後發展反而使他們的右腦得到了充分發展,成為著名的畫家、科學家。

實際上,孩子小時候的智商非常高,他們對顏色、聲音的感知比成人要強得多,他們可以分辨出顏色中細微的差別,同樣是黃色,孩子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黃色。但是當「黃色」這個詞進入他的腦海,他開始學會分類後,對色彩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反而沒有了,這就是言語系統對右腦發展的侵害。

所以,孩子在6歲前,應該重點發展右腦,讓他這種敏銳的感知力一直保持到成年,而理性思維的開發應該在7歲以後。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卻強行將1+1=2這樣的邏輯思維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認很多字,實際上,我們用成人的思維阻礙了孩子本來的發展。

那麼,我們該如何發展孩子的右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而不要過早地讓他認字、讀書。盡量用形體、繪畫和想像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不要強行讓孩子過早「聰明」起來。

3,10歲前:允許他們犯錯誤。

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真正讓父母操心了。他們走向了學校,開始接觸社會,他們優秀與否有了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學習成績。然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正是天性得到釋放的時候,尤其對於小男孩來說,可能很難安安靜靜地在教室里聽課。他們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讓老師頭疼不已,讓家長臉上無光。

心理專家李子勛談家庭教育,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 親子 第3張

真的需要這麼擔心嗎?

其實家長的痛苦都源於他在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想想自己小時候,是否也曾這樣調皮過?對於孩子來講,這些只不過是他成長的一種狀態而已,根本不是個問題。

每個學校都會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說調皮搗蛋,他們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批評。我們在潛意識里已經假定這些孩子是有問題的,是需要幫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真的有人格完整的人嗎?沒有。而且相反,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偏執狂、脾氣暴躁,這是因為,能量的創造需要情緒。

所以,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在這個階段可以犯的錯誤,而不是用成人的觀念和思維系統去分析他。一旦分析,我們就會看到問題,當我們覺得這是個問題後,就會形成一種內在關注,越來越覺得這是個問題,而孩子也越發釋放出這個問題。

如果家長整天說:「寶貝,你什麼都可以做,就是不可以像老虎一樣兇。」那麼孩子就會整天想著老虎,因為你天天都在提醒他。所以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天天提醒他的毛病,反而可以不去關注這個毛病,而是關注他相反的品質。比如說,孩子很浪費,家長可以繞開這點,說:「寶貝,我發現你經常都很節約呢!」當你說他不浪費的時候,反而是在提醒他,使他內心認同了這個觀點,他的行為就隨之改變了。

家長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總說孩子有缺點,卻很少說孩子的優點,這樣造成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優點,而缺點卻在時時被提醒,缺點也就越來越多。

至於這個階段的學習,家長不用過分關注。整整6年學習到的知識加起來不到一個指甲蓋那麼多,這點知識對成人來說,半天都不用。真的是孩子笨嗎?不是,實際上孩子的智力要遠遠高於成人,如果你從小教他微積分他都很容易學會,這跟教他1+1=2沒什麼區別。我們總是認為孩子是幼稚的,是難以學習的,所以總是強迫他學習最簡單的東西,而且越簡單的東西越反復堆積。孩子每天要背幾十斤重的書包,放棄其他的社會發展和興趣,在這種學習模式中,他的智商開發被生生擱淺了。

4,10歲到14歲:用「無知」的態度面對孩子。

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似乎讓中國的家長們找到了孩子成才的寶典。遺憾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只有一個劉亦婷。考上名牌大學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然而,更多的孩子卻成績平平,對學習厭倦。家長們焦慮,因為在我們已知的觀念中,好孩子是應該好好讀書,成績優秀的,這樣的孩子才能有好的前途。假設我們用這樣的觀點看待孩子,那麼就會不斷看到孩子的問題,同時構建出一個判斷體系:成績不好的孩子沒有出息。

混沌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家長能夠用「無知」的態度面對孩子,也許一切都大不一樣。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因為每個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復制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誰能保證考上清華的孩子一定就前途無憂?誰又能說現在成績不好的孩子以後就一定沒有成就?看看蓋茨,他的最高學歷是高中,然而,誰能否認他是成功的?

所以家長真的沒有必要老找孩子的麻煩,也許他不愛學習,但是他在專注地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這個時候不要斥責他,而應該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發展得最好,讓誰都對他刮目相看,一旦這個孩子得到了學校、同伴的認同,他去發展其他方面就很容易了。如果你強迫他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事,非要去學校認真學習,而他在學習上又得不到大家的認同,他天才的地方就會被家長抹殺了。

心理專家李子勛談家庭教育,讓孩子遠離性格偏執,快樂成長! 親子 第4張

因此,家長應當重新用「無知」的方式,用充滿認同感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讓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長,而不是把各種主流的觀點強行讓孩子接受。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對你的孩子來說是種福音。

5,14歲到18歲:民主家庭的孩子沒有叛逆的青春期。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開始背著家長打電話;開始有了小「男朋友」、「馬子」;開始對媽媽的嘮叨煩躁,對爸爸的意見嗤之以鼻。沒錯,孩子的青春期到了。這個時候的家長,往往如臨大敵,似乎做好一切準備要和孩子好好「較量一番」。

仔細分析,青春期的較量正是孩子和家長爭奪「話語權」、爭奪家庭「權威」的較量,而且不難發現,小時候越乖的孩子在青春期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從小家長都用成人的權威對孩子說話,用成人的文化教育孩子,使孩子原本的年齡特質和他所接觸的觀點發生嚴重分裂。當他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後,他的分裂感越強,青春期也就越叛逆。

我們也看到,生活在民主家庭的孩子並不會有明顯的青春期叛逆行為,因為他不需要挑戰權威。父母的教育是開明的、民主的,不盲目反對孩子的觀點和行為,而是以一種開放、寬容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孩子從來就不需要和父母抗爭什麼,因為家里沒有所謂的「權威」。實際上,家庭應該是個「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尤其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

結語: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盡職盡責的父母,應當是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長大的父母。父母的心理「再成長」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沒有完成這種自我成長,可能就永遠失去了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