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入選教材的《木蘭詩》
究竟有多少爭議
文 | 趙九九
最近,迪士尼拍攝的中國題材電影《花木蘭》公布了第一條預告片,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說到花木蘭,就不得不提《木蘭詩》,這個入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是否存在爭議呢?和國學小喵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花木蘭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詩》自民國至今一直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凡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都會對這首「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詞句耳熟能詳。然而,倒背如流不代表著就能辨其雄雌,關於這首撲朔迷離的詩,實際有著各種不明確以及紛爭。
如果你是1933年以前上的中學,不知有沒有,那麼中學教科書《基本教科書國文》對《木蘭詩》的題解是這樣的:「這是不知作者名氏的民間故事詩,相傳為北朝時所作,中間‘萬里赴戎機’幾句似乎經過文人的潤飾」;如果你是1961年以前上的中學,那麼語文教科書說:「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這是有名的敘事詩,木蘭,相傳是大陸古代一個代父從軍的女英雄」;如果你是1978年以前上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會說《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如果你是2001年前上的中學,那麼人教版教科書會說《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本)卷二五,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隨後的語文教材,如初中語文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等都基本延續了這一說法。我們習以為常,似乎有些觀點一入教材,就成了定論。而實際上,關於《木蘭詩》,除了是最早著錄在《樂府詩集》無爭議外,其他,諸如後人的修飾與詩的作者的問題,該詩是南北朝哪個政權時期的詩,內容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的情況還是隋唐時期的情況,該詩是不是北方的故事南方的詩,是不是敘事詩,木蘭是傳說人物還是確有其人等等,歷來都是聚訟紛紛,莫衷一是。
首先,《木蘭詩》的作者不明確。正如民國時期語文教材提到的那樣,不知作者是何人,因而很多教材對這一問題都避而不談,只言《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注意,南宋郭茂倩編了《樂府詩集》,他在這個集子中收錄了《木蘭詩》,他並非作者。早在宋代,關於《木蘭詩》的作者就充滿了爭議,宋初編的《文苑英華》題為唐代的韋元甫所作,其他宋代著作也多認為是唐人所作,如《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不是隋朝的就是唐朝的人,「生世非隋即唐」,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像李白,不會是漢魏人的詩歌,「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認為《木蘭詩》是隋唐時期的人所作,但宋代黃庭堅則考證指出,此詩並非唐代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元甫在民間聽來之後,自己傳唱,後人便以為是韋元甫他自己所寫。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木蘭詩》原先可能是一首鮮卑歌,後來流傳到了江南,被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 新髮現,並擬作了一首《木蘭歌》,以至於到了宋代,大家以為韋元甫的《木蘭歌》就是《木蘭詩》,實際上唐代的韋元甫只是《木蘭詩》的搜集發現者之一。
其次,作品的時代不明確。關於《木蘭詩》產生的年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在題解中說「按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古代學者的判斷,有漢魏說,三國說,西晉說,齊梁說,北朝說,隋唐說等等。到了近代,學者們從歷史、地理、文學、語言、民族等多個角度出發,最終形成了兩大派。
一是支持隋唐說的學者:姚大榮發表《木蘭從軍時地表征》一文,他從可汗、天子、胡騎、黃河、燕山、黑山等這些隋唐時期才出現的詞語入手,認為「木蘭為隋末唐初人」,徐中舒在《木蘭歌再考》、《木蘭歌再考補編》等文指出《木蘭詩》是作於初唐盛唐之間,齊天舉則考證兵帖、大兒、爺娘、啾啾、戎機、鐵衣、磨、戰袍這八條詞語是隋唐以後才出現的,判定「《木蘭詩》是唐代作品」,歷史學家唐長孺也對軍帖、點兵、十二轉、火伴等詞語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指出「這些語辭在唐代普遍行用」,從而也歸《木蘭詩》為唐代所作,王增文《木蘭詩產生的時代本事和作者考辨》提到「貼花黃」這一風俗是北朝末年才出現的,而到唐代則盛行等等。
一是支持北朝說的學者:張為麟在《木蘭時代辨疑》肯定《木蘭詩》是作於陳以前的,陸侃如據此又進一步加以考證,認為《木蘭詩》必產生於梁以前,餘冠英從歷史、地理等條件及《古今樂錄》的著錄出發也判定《木蘭詩》是北朝作品,並指出最有可能產生在後魏,羅根澤開始是在《木蘭詩作於唐代考》一文中論「策勛十二轉」是唐時勛官制度,從而認為《木蘭詩》是唐代作品,但後來又承認「以至於我自己……也都錯了」,轉而又從府兵制、明堂制、勛官制等方面和地區關係等角度提出了新證據,從而把產生時代「確定在西魏」。另外,胡適、袁行沛等著名學者也都讚成《木蘭詩》產生於北朝,隋唐人只不過是對其有所修飾,所以詩中才會有隋唐時期的詞語存在罷了。
再次,木蘭其人不明確。「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從這第一人稱的敘述口吻來看,《木蘭詩》應當是木蘭本人所述。古代學者一般認為這首詩反映的內容應該是真實的,對於木蘭是否確有其人,則很少有人去進行考證。曹熙在1982年發表《木蘭詩新考》一文,結合1980年出土的鮮卑石室祝文,認為木蘭應確有其人。木蘭的故鄉在何方呢?武漢黃陂時常舉辦木蘭旅遊文化節,而河南商丘也有木蘭文化節,此外安徽毫州,陜西萬花山,河北完縣,山東任城等也都說自己才是木蘭的故鄉,近代學者有根據詩中提到買馬的風俗以及木蘭的行軍路線,推斷木蘭的故鄉或在中原或在北地,各地政府也各執一詞,參與到了這場爭論中,因涉及旅遊經濟發展的問題,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為複雜。木蘭姓什麼呢?在詩歌中木蘭並無姓氏,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提到「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認為木蘭姓魏;清同治十年《黃陂縣志》有《木蘭古傳》一篇,該志說「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姓朱」認為木蘭姓朱;而最早提出木蘭姓花的是明代徐渭的《雌木蘭代父從軍》,徐渭推測木蘭名字的由來大概是源於木蘭花,因而冠木蘭以花姓,隨後根據《木蘭詩》改編的文藝作品多承襲徐渭的說法。
再有,《木蘭詩》的內容也多有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木蘭詩》涉及的地名及府兵制度。「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餘冠英《樂府詩選》認為燕山就是指燕然山,而黑山指今內蒙古殺虎山,林庚在《木蘭辭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中提出,黑山和燕然山南北相距約八百公里,如果「暮宿黑山頭」就不可能會「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因而燕山應該是指薊北的燕山,黑山是指燕山附近昌平的天壽山,兩者離得不遠,這樣這句詩就能說通了,另外,還有說法認為太行山古代也稱燕山等等。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反映的應是府兵制,有學者曾分析《木蘭詩》說「同行十二年」,有如此長時間對少數民族柔然的作戰,根據歷史記載,只有北魏,然而北魏時期卻還沒有府兵制,府兵制是北魏滅亡後,到了西魏大統年間才正式建立得,這一制度,一般說法,又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最終停廢,歷時約二百年。這種兵役制度的特點就是兵農結合,即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而且府兵參戰要自備武器和馬匹。但《木蘭詩》究竟反映的是北朝時期的府兵制還是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呢?目前見到的材料,北朝時期的府兵制,府兵只需要自備一把弓刀即可,其他裝備由政府資助,唐代的府兵制則說需要十個人結成一夥,這一夥人需要自備六匹馬,而近來又有學者考證,唐代其實根本就沒有實行過府兵制。因而關於《木蘭詩》府兵制的問題也有待做出進一步的探討。
可見,這首入選教材的《木蘭詩》含有諸多可思考的問題,倘若將這些問題拋開,只欣賞《木蘭詩》文本本身,也未必不可。但我們也應知道,有些問題避而不談不代表它們不存在。只有一個「定論」,確實方便我們集中分析文本,但也會因此而限制了我們的視野。
近來「國學熱」,時有教育家提出要在中學開設一門國學課,實際上,如果我們在講解文本的時候,拓展相關的知識背景,如《木蘭詩》產生時代的風尚,府兵制的演變,這本身不就是一門國學課嗎?我的看法,語文課堂應該包含國學課,而實不必另外再開一門課程。
1
END
1
【作者簡介】
趙九九,北京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與文獻。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范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註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馮可然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