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中國古代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考試中,進士總數只有大約11萬,可謂千軍萬馬走鋼絲。競爭如此激烈,學渣情何以堪?於是自科舉誕生以來,就有人摸索如何作弊,奇葩作弊法層出不窮。
最經濟的作弊方式當然是小抄。唐宋時考試時間很奇特:初春二月在京城玩通宵。考生需要自備食物和木炭、蠟燭,並且穿上厚重的棉衣。考生還可以攜帶工具書。裝備一多,難免容易混入小抄。唐朝和北宋前期,因為選官主要靠舉薦,所以考試顯得不怎麼重要,打擊小抄力度也不太大。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18個身帶小抄的青年被抓。皇帝居然沒有處罰他們,還安排他們重考。這一考不要緊,居然有12個人合格。宋真宗腦子一熱,感覺自己侵犯了人權,乾脆規定以後不搜身。
作弊者的天堂是南宋。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不僅擴大招生規模,而且根本不管作弊。小抄在當時根本沒人玩了,為什麼呢?去考場上看看吧:張三和李四互傳答案,王二麻子把試卷傳給場外親友團。再看看考場外:劉五買通抄寫員改寫答案,趙六買通閱卷人調換試卷。監考人員也兼職開起小賣部,就差高喊:「花生瓜子八寶粥,啤酒飲料礦泉水,來腿讓一讓。」
到了明清時期,作弊的大好時光也一去不復返。本來,小抄夾帶的基礎方式是把必考的「四書五經」抄在紙上,卷起來藏在筆筒里;也可以折疊起來藏在硯台下或者藏在腰帶、鞋子夾層;個別霸氣的還直接抄滿大衣內側、襯衣、襯褲甚至內褲。不過明清考場搜身異常嚴格,常見的夾帶方式很多時候行不通。考生進考場時,從頭到腳被扒個精光,供監考人員查看。衣帽要割開檢查,鞋子要掰開檢查,辮子要解開檢查。
當然,制度是一回事,執行又是一回事,很多執法人員也懶。比如清初大詞人朱彝尊的孫子故意把里外的衣扣全解開對著監考人員笑:「這里小抄非常多。」對方對這摳腳大漢實在沒興趣,乾脆直接放行了,這位朱公子攜帶小抄安然進了考場。同治年間狀元徐郙(fǔ)也夾帶小抄混了進去,他摸清了規律,知道檢查一般都是前嚴後松,所以故意排在後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生除了迷惑監考人員,也在小抄夾帶方面更新科技。有的定制蠟燭,把八股范文藏在蠟燭里;有的把「四書五經」藏在饅頭里;還有的更猛,用烏賊汁把小抄寫在褲子上,再在褲子上塗上泥巴,入場後把泥巴抹掉文字就顯示出來了,而這烏賊汁又有獨特功效,過段時間會自動消失。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把長篇大論寫到小抄上的呢?這是一門技術。如果是手寫,一般毛筆肯定不行,必須要用特殊工藝做的鼠毫筆、狼毫筆;墨汁也用不易滲開的油性墨。之後隨著印刷術的精進,又有了被稱為「巾箱本」的微型書籍。所謂巾箱本,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放在頭巾箱的微型書。比如泰州博物館藏了一套六冊的《五經備旨》,每冊長6.3公分,寬4.2公分,也就是火柴盒的尺寸,這六冊居然就囊括了五經的重點內容。
當然,夾帶小抄算是比較低級的作弊方式,一般是無錢無勢之人才用。如果是富二代,往往還能請槍手替考,或者通關節。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就是因受莫須有的買題案牽連而被革去功名的。
作弊被抓的倒霉蛋不少,作弊成功的家夥也很多。相比被革名流放的風險,入仕的回報可謂無比豐厚,這自然造就了科舉史上的一幕幕作弊醜聞。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公子札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