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
||||
問答 |
音頻 |
人物 |
視頻 |
辟謠 |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鐘一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2335,閱讀時間:約6分鐘
開元盛世是唐朝發展的頂峰,然而盛世之下卻隱藏著人性的危機。當一個人長期陷於安樂之中,他會逐漸失去進取和奮鬥的精神。唐玄宗正是如此,開元盛世蒙蔽了他的雙眼,他的眼里除了盛世的繁華,早已看不清其它的東西。不管是忠臣還是良言,玄宗已經傻傻分不清了。
張九齡作為一朝宰相,可是他的身上卻頗有諫官的精神,為了大唐的利益敢於直言。然而活在盛世美夢中的玄宗要的不是直言,而是與自己意見一致的態度。
玄宗看不慣張九齡的耿直,於是起用了李林甫對其加以約束。張九齡自然是看出了其中權力制衡的味道,可是他還是改不了自己直言的毛病。
玄宗很寵愛武惠妃,而這武惠妃不是省油的燈。武惠妃為了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能當上太子,於是栽贓太子李瑛和鄂王瑤、光王琚整日混在一起,私下說玄宗的壞話並發泄不滿。玄宗受枕邊風一吹,瞬間勃然大怒,決定廢除太子。
此時張九齡立即站了出來,阻止玄宗廢除太子。他認為應以社稷安穩為重,不可輕易廢除太子。此時的玄宗不得不壓抑住自己心中對張九齡的不滿,他想罷免張九齡,可同樣也是不能輕易而為。
不久之後,玄宗抓住了機會。嚴挺之為了挽救前妻之夫王元琰,四處請客送禮求情,有觸犯唐律之嫌,而張九齡又力保嚴挺之,玄宗便以二人結為朋黨的理由,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職務。張九齡雖然被罷相,但是在朝中還擔任右丞相的職務。於是玄宗又以張九齡曾引薦罪臣周子諒為由,徹底將張九齡貶出了長安城。
張九齡被貶三年之後,因病去世。緊接著,安史之亂爆發,盛世崩盤了。狼狽出逃長安的玄宗這時才想起張九齡曾經的一條直言。
當初安祿山進京拜見的時候,張九齡言道:「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上書玄宗,懇請朝廷將安祿山斬首。玄宗卻為了顯示皇恩,將安祿山給放了。這一放就將盛世推入了刀山火口之中,玄宗非常後悔不聽張九齡當初的直言。
可是事已至此,後悔又有什麼用。玄宗不知道的一件事情是:張九齡早已為大唐準備了一條後路。而正是因為張九齡準備的這條路,大唐才能續命一百年。
地理上的嶺南是大陸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組成。而五嶺以南的地區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而行政的嶺南屬於唐代行政區嶺南道,相當於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全境及越南紅河三角州一帶。
嶺南自古是蠻荒之地,然而到了唐朝時期,嶺南沿海地區已經成為了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現象,有兩點原因:一、當時國內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步南移;二、唐朝的造船航海技術給商人提供了進行跨海貿易的穩固平台。
對於任何一個地方的當地經濟而言,它絕不是閉環,而是多個區域、多種人群所形成的複雜綜合體。嶺南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也間接地拉動著當時唐朝其它多個區域的發展。比如說其它地方的絲綢和茶葉,當時有很多商人就是通過嶺南將商品出海。
然而當時唐朝的商人想要通過嶺南出海,過程卻破費周折。商人們只能選擇經靈渠由桂江入西江這一條線路到達嶺南,另一條路線是沿北江進入韶關,入湞水,然後翻越大庾嶺道。前條路線是繞了一個大彎進入嶺南,後條路線路程更短。但是因為大庾嶺道沒有開發,峭壁林立、坎坷不平,所以沒有人會選擇大庾嶺道這條路線。
開元四年的秋天,張九齡因直言獲罪。於是他辭官回家,返回到了嶺南。他曾經出入過大庾嶺道,對其中的艱辛甚是了解,再加上南北互通對唐朝經濟具有良好的引帶作用,於是他奏請朝廷修建大庾嶺道的道路。
朝廷批准了張九齡的請求,並讓他全權處理此事。張九齡每天起早貪黑地勘探大庾嶺道的地理條件,規劃修路的位置。經過長時期的奮戰之後,一條全長近二十公里,路寬十餘米的道路修建完成。從此,商人和各階層的百姓們再也不用繞一個大彎進入嶺南了,這也是嶺南第一次真正地與中原連為一體。
安史之亂期間,中原大地戰亂紛飛。無數的商賈和流民通過大庾嶺道進入嶺南,他們為嶺南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以及勞力力,讓嶺南的發展又跨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
而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唐朝的統治處於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國家的發展需要錢,可是唐朝的國庫所剩無幾。賦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可是唐朝的中央政府又能找誰收錢呢?
北方大多數地區是藩鎮割據,皇權對他們的約束非常微弱,他們都選擇不交稅。而南方的大多數地方遭到安史之亂的影響,百姓連生活都困難,這些地區能上交的賦稅少之又少。
國內搞不到錢,那對外經濟呢?陸上絲綢之路是唐朝以及其它朝代的經濟命脈,能為唐朝政府帶來大量的資金。可是安史之亂的爆發,讓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塞,西北絲路貿易往來日趨衰落。
失去資金支持的統治,就如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會爆炸。幸運的是,嶺南經濟解除了爆炸的威脅。嶺南的對外貿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嶺南受安史之亂的影響又較小。於是續命的物資從大庾古道運向了唐朝中央。
這些物資不是嶺南給唐朝政府上交的賦稅,而是給皇帝的「進奉」。所有的統治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算帳算得特別清楚。如果這些物資作為賦稅上交的話,將會引起嶺南人民的騷亂。畢竟這些物資不是一筆小數目,百姓會覺得統治者征收重稅,從而引起嶺南百姓對唐朝統治者的不滿。
這些物資也不能走國庫入帳,因為經歷安史之亂的唐朝各地都需要錢。如果這些物資走國庫,那朝中關於物資的分配必定爭吵不休,間接性引發朝局的動亂,這對本就不穩定的唐朝政府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這批物資只能以「進奉」的名義進入唐朝皇帝的口袋,皇帝在酌情使用,唐憲宗就曾用這些進奉當作軍費。總而言之,安史之亂的唐朝統治者依托嶺南從大庾嶺道進奉的物資,才有了自己續命的資本。
唐玄宗曾經面對提拔官員的問題時,常習慣問推薦的官員一個問題:「風度比起張九齡如何?」這何嘗不是玄宗對張九齡的另一種懺悔呢。
為臣者,如張九齡者,可謂國之大幸也。一己之力,為唐朝續命百年,不愧為張良的後代。
參考資料:《新唐書》、黃壽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之謎》、馬英明《唐代廣東通海夷道的繁盛》 、陳明光,靳小龍《論唐代廣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與財政》、胡驍《唐朝東宮制度簡析》、 伍玉成《張九齡:嶺南名相第一人》、陳春會《唐代官吏制度初探》
往日文章回顧:
清朝紙幣上的頭像除了慈禧、李鴻章,為什麼還有載振的頭像?
秦代搶劫婦女案,賊人為何故意把兇器送人?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