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五四」運動以後,有一部中國古典小說地位驟升。
胡適稱其為中國文學「正宗」之作,認為其「很當得起一個閻若璩來替他做一番考證的工夫,很當得起王念孫來替他做一番訓詁的工夫」。閻若璩、王念孫,都是清代考據學的大人物。
胡適情有獨鐘的這部奇書,正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央視版《水滸傳》劇照。
《水滸傳》的原型,是在史書中只有寥寥數語的宋江起義。
北宋宣和年間,朝廷昏聵腐敗,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率領一支起義兵「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本來只是北宋無數起義兵中平凡的一支,卻在千百年來演變成了一段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胡適說:「《水滸傳》不是光天化日裡從半空中掉下來的。」作為故事舞臺的梁山泊,自然也不是小說家憑空捏造。
梁山泊古名巨野澤,是位於齊魯大地西南部的一片水鄉澤國,附近的梁山原名良山,因漢代梁孝王在這一帶狩獵而得名。梁山泊在宋時屬東平府,四周的鄆城、陽谷、壽張等縣都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活躍的地區。
宋代是黃河河患的高發期,決口屢見不鮮。梁山泊的演變深受黃河影響,常有河水決流進來,以至梁山泊水面廣闊、蘆葦密布,方圓八百裡的一片汪洋成為盜賊盤踞的絕佳場所。
這裡的水路交通極為方便,向北可入黃河,向南沿河可經過徐州,而到楚州,再在清河口入淮河,史書中也有宋江起義兵轉戰南北的記載。
▲梁山好漢【劇照】。
宋仁宗時名臣韓琦路過梁山,寫下《過梁山泊》一詩,水勢浩蕩、碧波浩瀚的畫面躍然紙上:
3
相比方臘起義,宋江起義的存在感要小很多。
據史書記載,宋江起義兵並不是長期駐紮於梁山泊的武裝割據勢力,而更像一股流寇。
《宋史》將宋江稱為「淮南盜」,即起兵於淮南(今蘇北皖北一帶),之後才率軍北上,來到今山東梁山等地。
據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率領起義兵先後進攻淮揚、京西、河北等地,又從梁山泊沿著泗河南下海州、楚州地界,縱橫千里,橫行十郡。雖沒有《水滸傳》中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重大勝利,但宋朝官兵確實拿這幫飄忽不定的好漢沒轍。
▲《水滸》中宋江潯陽樓題反詩【劇照】。
宣和三年,當方臘起義兵攻陷楚州(今江蘇淮安)時,宋江的軍隊也開始進犯京東。直到此時,朝廷才為之震動。
因得罪蔡京而被貶為亳州知州的山東人侯蒙上書宋徽宗,說:「宋江等三十六人起兵橫行山東、河南一帶,官軍幾萬人也不敢與他們對抗。這宋江想必是個人才,現在盜賊蜂起,南方青溪一帶還有方臘造反,不如下詔赦免宋江,讓他們去征討方臘,將功折罪。」
宋徽宗聽後龍顏大悅,誇侯蒙是個忠臣,任命他為東平府知府,負責招安宋江,結果侯蒙還沒赴任就病死了,其計劃也就未能實施。
當年二月,如日中天的宋江起義兵轉戰到海州一帶(今江蘇東北部),形勢急轉直下。
當地官軍聽說宋江起義兵到來,大都望風而逃。只有和侯蒙一樣為蔡京所忌,而被貶為海州知州的張叔夜淡定自如,擺出一種「哥才是主角」的氣場。張叔夜招募了上千人的敢死隊,準備與宋江起義兵交戰。
宋江起義兵在海上劫持了十幾艘大船,並不斷登陸騷擾。張叔夜派人偵查,得知宋江的部隊主要在海上活動,決定在海邊設伏誘敵深入。
張叔夜先派出一支軍隊輕裝上陣,引誘宋江與其交戰,同時命一支精兵埋伏在海岸邊。宋江不知是計,率大軍直接撲向張叔夜派出的輕兵。兩軍一交戰,張叔夜的軍隊不堪一擊,佯裝敗退。宋江起義兵大喜過望,殺得興起,急忙趁勝追擊,一直打到海州城下。
這時,埋伏在海邊的精兵沖到宋江的船上,放火燒船,海風一刮,船隊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南征北戰的梁山好漢【劇照】。
宋江所部回頭一看自己的大本營起火,都無心戀戰,慌亂之下又向海邊撤退。張叔夜事先安排的伏兵和原本佯敗的軍隊一起殺出,將早已亂了陣腳的宋江起義兵團團包圍,而宋江起義兵也沒有小說中梁山好漢那樣強悍的戰鬥力,腹背受敵,死傷慘重。
亂軍之中,宋江的一個副將被擒,官軍也不斷向他湧來,自知大勢已去的宋江只好下令投降,率眾接受招安。
4
宋江被招安是當時的頭條新聞,吏部侍郎李若水便就這一「喜事」寫了一首《捕盜偶成》:
5
胡適說:「《水滸傳》乃是從南宋初年到明中葉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結晶。」
在宋江起義失敗後僅僅數年,華夏便陷入金兵鐵蹄的蹂躪下,民族情緒高漲之時,軟弱的南宋朝廷卻偏安一隅。
於是,宋江起義中那些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英雄傳說成為老百姓內心最好的慰藉。誠如胡適所言,梁山好漢的故事正是從南宋時開始廣為流傳,隨著街談巷語,無人不知。
▲靖康之變後,梁山好漢的故事廣為流傳。
《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接受「招安」,讓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而不是「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實現「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理想。一方面是依據史實,一方面也是水滸故事在南宋初年定下的基調。
當時,老百姓難免將梁山好漢與南宋初年在北方抗金的「忠義人」聯想到一起。
忠義人是留守北方的漢人,以王彥的「八字軍」等為代表。王彥曾聚眾一萬餘人,在太行山與金兵交戰,臉上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他們是北方抗金隊伍中一面鮮明的旗幟。
通過招安做官,是這些遊寇得到朝廷認可的門路,和《水滸傳》中宋江的想法如出一轍。為宋朝征戰四方後,王彥率領八字軍隨宋軍進入臨安(杭州),被授予官職。
梁山好漢最初的民間故事正是從南宋時杭州的瓦子(曲藝說唱雜技等表演的場所)開始流傳。南宋末年,畫家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讚》,根據這些故事對宋江起義的三十六個人物進行藝術加工。
其中,「呼保義宋江」、「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等名號與後來的《水滸傳》相比大同小異,但也有不少人物形象與如今的版本大相徑庭,如武松最初是一個集酒色財氣於一身的流氓,吳學究也是一個「酒色粗人」。
到了元代,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更是成為宋元時期水滸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將散見於宋元話本、雜劇中的梁山三十六好漢故事連成一個整體,為日後的《水滸傳》提供了大量素材。
除此之外,水滸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原型出自宋金戰爭,包括呼延灼、燕青、扈三娘等。
譬如,史書中無呼延灼,卻有呼延通。呼延通是韓世忠軍中的統制官,多次隨韓世忠大破金兵。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呼延通在紹興六年的淮陽之戰中,與金軍猛將牙合孛堇交鋒。雙方持槍對戰,難分勝負,接著都丟下武器,赤手空拳廝打。
在一番纏鬥後,呼延通與對手雙雙掉入坑中,呼延通費盡力氣才將對手生擒。這部分描述與《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呼延灼大戰韓存保極為相似。小說中呼延灼的結局,是為朝廷效命,參加抗金戰爭,最終戰死沙場。
▲雙鞭呼延灼【劇照】。
6
《水滸傳》最後一回那首律詩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