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1張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2張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獅子

編輯:莉莉絲

安徽鳳陽,現在雖然只是滁州市屬下的一個縣,但是在大明朝時,卻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都。它和南北京並稱三都,還差點成為帝王的常駐之地。可惜當年巍峨絢麗的萬間宮闕,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唯有雄偉城牆,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依然聳立,訴說著當年的帝都氣象。

明中都其實在明中期就已經蕭條衰落,明弘治年地方官員奏報,中都地瘠人窮,居民逃亡嚴重。那麼明中國都是怎麼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呢?我們先從朱元璋建都之議開始說起。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3張

上圖_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

一、 中都興建,締造「帝王之城」

明洪武元年三月,徐達北伐攻克元大都,華夏的蒙元勢力被徹底驅逐。為順應新的形勢,朱元璋計劃遷都。先前朱元璋長期以南京為指揮中心,南京連崗三面、一水橫陳、山川形勝、虎踞龍蟠。但是南京偏安東南一隅,此時明朝勢力已經深入北方,坐鎮金陵,不利於掌控全局。朱元璋原先打算移都汴梁,但發現汴梁久經戰火「人煙斷絕、積骸骨成丘」,只得作罷。在經過朝野上下的大規模討論之後,朱元璋最終圈定了他老家「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制備城池宮闕為京師之制」。

朱元璋之所以要建都在臨濠,他給出的理由是 「前江後淮,有險可恃,有水可漕」,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在於中國人傳統的安土重遷,留戀鄉土的意識。朱元璋和他的鄉黨小夥伴們,大都是苦出身,現在有了富貴榮華,自然想要衣錦還鄉了,「聖心思故鄉,欲久居鳳陽」。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4張

上圖_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

於是,洪武二年九月,明王朝就開始在中都大興土木,工程由太師韓國公李善長總負責,城基建在府城南二十裡的坡地上,城周四十五裡,皇城周十五裡,「席鳳凰山為殿」,比後來的北京故宮還大,都中有大都督府、中書省等各大官署和太廟、天地壇等禮制建築。布局建構是後來北京城的樣本。全城恢弘絢麗、氣勢雄偉。建築也精細華麗,宮闕前「禦道踏級文用九龍、四鳳雲朵」,城牆堅如鐵石,城基用鐵水澆鑄。

朱元璋為了營建中國都,從全國召集了大批的工匠,僅工部所轄匠人就「將及九萬」,還拉來了大量的軍隊作為施工力量,僅從南京開拔來的部隊就有26衛,約20萬人左右。還有數萬名囚犯發往中都勞役。

皖北本就不是繁華之地,要在此地平地而起,打造出一個帝王都,需要不斷地填充人口,於是朝廷從全國各地移民至中都,洪武三年,遷江南無田者四千戶實中都,洪武六年,遷山西民三萬九千口,洪武七年調撥江南民十四萬人,累計遷移到鳳陽的人口估計有三十萬人。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5張

上圖_明中都 地圖

二、 突然停建,錯失帝都資格

洪武八年四月,施工進程已經進行了五年有餘,就在中國都建設功將完成的時候,朱元璋卻下達了最高指示:停止中國都的營建項目。即將完工,已經耗費無數的超級工程,為何就這樣戛然而止?

按照朝廷官方的說法,大都停工,是因為花費太多,消耗民脂民膏,不符合皇帝陛下請勤儉節約、仁慈愛民的治國方針。為減輕人民負擔,所以停建中都。

的確,朱元璋立國後,一直在標榜節儉,每天早飯,只是青菜加一碗豆腐,所睡的床鋪,也和中等人家無異。可是此時中國都都已經修了差不多了,要花的錢差不多都花出去了,這時候說停建,不等於將先前努力付之東流,實際上造成更大浪費麼?所以其中必然另有隱情。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6張

上圖_明太祖 朱元璋

「壓鎮事件」是中都停工的導火索。我們考慮朱元璋做出決定的動機,先看看朱元璋那段日子做了些什麼。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中都停工前,曾親建設工地視察25天。這25天,必定影響了他的決策。

可是《明實錄》中對這次鳳陽之行描述模糊,語焉不詳,古代封建王朝帝王實錄,多「書美而不書刺」。史官們似乎有意地在隱瞞什麼,所幸,我們在隻言片語中還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明史-薛祥傳》載「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持兵鬥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壓鎮法,帝將盡殺之。」所謂壓鎮法,就是用紙人木偶之類的東西,置於屋脊,進行詛咒的一種迷信巫術,為工程按期完成,「勞役過重,管工太促急」,民夫軍士「病無所養,死無所歸」,「怨嗟愁苦之聲,充斥園邑」。作為反抗,工匠們就用壓鎮法,來詛咒朝廷和皇帝。

此事讓朱元璋蒙上一層厚厚的心理陰影,甚至兩年之後,還「因工匠壓鎮,百端於心弗寧。」:作為一個疑心很重的皇帝,朱元璋對神靈鬼怪之事頗為迷信,深怕遭此詛咒,大明江山不穩。另外,老朱平素還以愛民如子,體察百姓自居,結果這下子反而被勞力人民當成暴君詛咒,可謂被狠狠抽了個嘴巴。為此,他在祭告天地時,特地懺悔:「役重傷人,當該有司,疊生奸弊,愈覺尤甚,此臣之罪不可免者。」不難看出,壓鎮事件給朱元璋的精神刺激,對中都的停工,必定有著一定影響。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7張

上圖_鳳陽縣明中都 遺址

對「淮西集團」的防范,是中都停工的重要原因。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他的一般鄉黨發小,如徐達、湯和、胡大海等人。這些人在得到天下之後,可謂功名顯赫,權勢遮天。大明開國七十多位公侯,基本都是這些淮西人,由此形成了一個淮西勛臣集團。這些開國功臣們,也和朱元璋一樣,也有著「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思想,極力主張建都鳳陽。

朱元璋開始還和老戰友們情同手足,打算和他們共同回鄉享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朱對淮西舊人的猜忌越來越深,與功臣一道衣錦還鄉的想法也更加動搖。

洪武八年,就在朱元璋從中都回駕南京後的第三天,退休老謀士劉基的死訊傳到了京城。劉基原來身有小恙,朱元璋令宰相胡惟庸給他醫藥。結果劉基吃下藥後,覺得腹中有個沉顛顛的硬塊,病情加重,撐了幾個月就駕鶴西去了。劉基本來就和淮西集團尿不到一壺,胡惟庸又是淮西元老李善長一手提拔出來的。劉的死,不得不讓朱元璋懷疑和淮西集團有關。淮西功臣們現在就敢行為不軌,要是到了老家,到處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那還不徹底反了天了?極有可能是出於這一層考慮,讓朱元璋停中都之營建。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8張

上圖_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三、 逐漸廢弛

雖然朱元璋下令停建了明中都,也打消了遷都鳳陽的計劃。但是中國都業已建造了十之八九,而且也有了大幾十萬的人口,儼然成了一個大都市。而且中都作為帝王之鄉,祖陵所在,還享有陪都級的政治地位。朝廷還在中都營建皇陵城、龍興寺、十王四妃墓等建築。朱元璋常常把自己的皇子叫到中都來歷練,稱之為「閱武中都」。中都呈現出一派「農商交作」的富庶繁華圖景

但是好景不長,明成祖永樂遷都北京之後,由於路途遙遠。皇子們就不來中都了,朝廷對中都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城內駐軍精壯被調去北京,或去漕運。城內豪華宏大的建築,也逐漸朽壞。明天順年間,在中都設立的皇家監獄,舞榭歌臺被拆走,去修了監獄的高牆。

隨著中國都政治上的被忽視,經濟上也開始蕭條。出現了大量的人口流失。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鳳陽花鼓歌。「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被朱元璋遷徙來的大量人口,因中都蕭條頹敗,缺糧少食,不少只得唱得花鼓,逃荒求生。到了明末,農民軍攻占中都,放了一把大火,中國都徹底衰敗,至清朝,江山易主,鳳陽徹底沒了陪都的名號,又變回了原來的皖北小城。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9張

上圖_明末農民起義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中國都的一時興盛,基本是因為政治上的特殊意義,靠著朝廷的輸血支持撐大的都市。鳳陽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他的經濟規模,本身是沒有成為大型城市的條件的。

劉基當年就反對建都鳳陽,說「鳳陽雖帝鄉,然非天子所都之地」,原因是」地勢曼衍」。鳳陽地區臨淮河,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明時十王四妃墳就被水淹了。長期的水災又導致土地鹽堿化,糧食產量低。且地處丘陵,非交通要道,「舟楫不通,商賈不集」,所以一旦它沒有了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落寞了下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參考資料:

【1】《略論明中都的營建與罷廢及其影響》 陳梧桐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4

【2】《明中都》 王劍英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91.2

【3】《明中都罷建原因初探》劉思祥 王幼生 安徽史學 1986.4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且華人居多,為何第一通用語不是中文

2.都聽說過日本侵略朝鮮,但你知道朝鮮也曾入侵過日本嗎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帳號【歷史大學堂】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10張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11張

你「在看」了沒

「大明中國都」是怎麼錯失帝都之位,又是怎麼沒落衰敗的 歷史 第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