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我⬆️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217年形勢圖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412244350/answer/1387023708
漢中之戰,劉備擊敗曹操的含金量怎麼樣?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曹操為什麼會輸?
01
首先,要明白在黃忠擊殺夏侯淵之前,魏軍在漢中之戰是勝面多的一方。
雖然最終由劉備的蜀漢獲得了勝利,但也是險勝,慘勝。
其次,曹操拔漢中人口到關中是打張魯之後,漢中爭奪之前的事情。不是在看到局勢不利於自己後才開始遷徙。
02
先回顧一下整個漢中之戰。
217年,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吳蘭,雷銅攻打下辨。曹操派遣曹休,曹洪,曹真前去阻擋。
張飛、馬超、吳蘭、雷銅4人,走金牛道,為避開陽平關的夏侯淵,途中特地從小路轉陳倉道的沮道段,奔武都
漢中爭奪正式打響。
218年三月的下辨之戰,曹洪進軍吳蘭所在的下辨。
劉備派遣張飛,馬超屯兵於固山,揚言要斷魏軍後路。
曹休曹洪識破張飛的計策,主動出擊,雷銅、吳蘭戰死,張飛、馬超退走。
魏軍贏得漢中之戰開門紅。
《三國志曹休傳》「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洪聞此令,亦委事於休。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擊蘭,蘭破則飛自走矣。」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同年七月,劉備親自率兵與夏侯淵、張郃在陽平關對峙。
劉備抵達陽平關外,與駐守陽平關的夏侯淵對峙
曹操也在七月於許都治軍,在九月抵達長安,坐鎮後方指揮。
雙方主帥到齊正式展開對決。
《三國志先主傳》「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先主次於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
劉備派陳式,翻越走馬嶺,去「絕馬鳴閣道」,試圖從北麵包抄曹軍,但被徐晃、張郃擊退
此時的蜀軍已經連敗多場,損失大將幾員,卻未能占據有利優勢。
蜀軍有點吃不消了。
劉備寫信給成都的諸葛亮請求派遣援兵,諸葛亮征詢從事楊洪的意見。
楊洪認為「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如果沒有漢中,蜀地就唾手可得。
這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還不發兵增援,有什麼可遲疑的。」
《三國志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魏蜀兩軍的對峙從218年七月一直到219年正月,劉備依舊未能攻克陽平關,所以引兵渡過南渡漢水,來到定軍山安營,尋找新的戰機。
劉備在陽平關外,南渡漢水,翻越米倉山,登上定軍山
劉備留下高翔屯陽平關外,自己登上定軍山,而夏侯淵迅速趕到定軍山下,修壘固防
而夏侯淵和張郃帶兵前來爭山,因而出現戲劇化的一幕。
劉備趁夜燒毀了夏侯淵所守的南圍外鹿角,並派一萬多人攻打張郃所守的東圍。
張郃親自上陣力戰,但苦於兵力有限,陷於困境。
夏侯淵因此分了一半人馬去聲援張郃,自己親自帶四百親兵去修南圍門口的鹿角。
這一幕被處於高處的法正等人看到,劉備遂派遣黃忠直取夏侯淵部隊,一戰斬殺魏軍司令夏侯淵。
夏侯淵守南圍,張郃守東圍,劉備放火,挑選張郃進攻,夏侯淵親自救火,並派出一半兵力援救張郃,法正看準機會,劉備派黃忠斬殺夏侯淵
《三國志先主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
《三國志夏侯淵傳》「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三國志黃忠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三國志法正傳》「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定軍山一戰是漢中之戰的轉折點。
魏軍前鋒主帥夏侯淵被擊殺。
失去主帥的魏軍軍心大亂,劉備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
張郃領殘部只能退守陽平關,行軍司馬郭淮推薦副司令張郃出任主帥。
大家才從戰敗中穩定下來。
夏侯淵之死純屬自己作死,總司令帶親兵跑到前線修鹿角讓人給殺了。
曹操也沒想到我大魏堂堂征西將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軍策令》中還記載曹操的話「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能親戰,況補鹿角乎!」
可見曹操很不滿夏侯淵的魯莽行為,導致漢中形式出現轉折。
所以漢中之戰,曹操用人有誤,但前期並沒有犯戰略錯誤。
劉備原本想趁著夏侯淵戰死,渡過漢水進攻陽平關,但郭淮主張遠水布陣,等待蜀軍渡水時進攻。
劉備見此放棄渡水。
劉備推進到漢水,郭淮推薦張郃為代理都督,並在漢水北岸列陣,阻止劉備渡漢水
《三國志郭淮傳》「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
遠在長安的曹操見到夏侯淵戰死也坐不住了,親自帶兵前來與劉備對戰。
曹操抵達漢中,趕到陽平關
但是劉備占據優勢地形,不與曹操大軍正面對抗。
曹操想戰而不能戰。
《三國志武帝紀》「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
《三國志先主傳》「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以下內容屬於《雲別傳》孤引,如果你不認可其記述完全可以忽略)
曹操的大軍需要糧草供給,所以將大批糧草囤於北山之下。
劉備不與交戰,而是派遣黃忠、趙雲隨時襲擊曹軍沿漢水漕運的糧道
黃忠看到後與趙雲商量劫糧的事情,並約定歸來時間。
到時間後,趙雲看黃忠還沒歸來就親自帶領幾十騎兵前去接應。
正巧遇上了魏軍主力,趙雲且戰且退,幾十騎兵竟然把魏軍主力打散了。
魏軍在重新集結後近逼蜀軍大營。
趙雲認為死守是沒有活路的,選擇大開寨門,偃旗息鼓。
魏軍懷疑蜀軍設有埋伏,慢慢後退。
趙雲此時突然擂鼓,鼓聲震天,又派弩兵射擊魏軍,造成魏軍驚駭。
踩踏,掉入漢水中的魏軍不可勝數。
這就是漢水之戰。
《雲別傳》「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漢水之戰,魏軍先鋒死傷慘重,曹操發現自己無法速勝,徒耗精力於漢中,糧草供給本身又困難,因而出現「雞肋」的典故。
在權衡利弊之後,五月,曹操選擇退兵,回歸長安。
漢中之戰就此結束。
《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三國志武帝紀》:「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02
曹操漢中失利的原因
其一(主要原因)
夏侯淵擅離職守,被黃忠所殺,導致原本魏軍大好的優勢喪失。
而夏侯淵與張郃引軍爭山,給了劉備反撲的機會。
而且「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蜀漢恐怕無力堅持太久。
正是定軍山的大勝令劉備看到獲勝的可能,曹操主力被迫開赴陽平關增援。
這也是曹操很不滿夏侯淵作為征西將軍,以這樣的方式戰死,實在是有點丟人。
其二(主要原因)
曹操稱魏王,導致曹魏內部反曹勢力揭竿而起,矛盾日益突顯。
劉備也意識到內部存在隱患的曹操必定尋求大決戰,就據險堅守,曹操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
自曹操在216年五月稱魏王后,曹魏發生了多起叛亂事件。
先是218年正月,東漢太醫吉本聯合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在許都附近謀反,燒了丞相長史王必的營寨。
王必帶兵與典農中郎將嚴匡討伐了這些人。
《三國志武帝紀》「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
同年四月,北部代郡,上谷的少數民族謀反。曹彰奉命平叛。
《三國志武帝紀》「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
同年十月宛城,侯音叛亂,曹仁奉命平叛。第二年春,曹仁攻破宛城,並屠城。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所以在漢中之戰爆發後,曹操一前往西都長安,曹魏內部的反抗勢力就開始蠢蠢欲動。
所以曹操在看到漢中局勢不樂觀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退兵。
之後關羽水淹七軍後,魏諷還在鄴城起兵謀反,可見曹魏內部反曹勢力是很嚴重的。
其三(次要原因)
曹操恐怕已經知道自己大限將至。
曹操在生命的最後兩年,遭受延續的重創。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戎馬一生的魏武帝,在出兵漢中前應該已經感到力不從心。
三月趕到陽平關,五月就開始回撤。
相比於之前打馬超,打張魯,漢中之戰,曹操撤退的有點過於迅速。
在218年6月的時候,曹操還提到了古人下葬的禮節。
怕是曹操已經預感到自己的死亡快要來臨了,生命已經走向末路。
《三國志武帝紀》: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而且曹操從長安回洛陽又隔了很久,219年五月引軍回長安,直到十月才回洛陽。曹操此時可能已經疾病纏身,所以遲遲未能啟程回歸洛陽。
最後220年正月病逝洛陽,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國都鄴城。
其四(次要原因)
漢中對曹操是雞肋,對劉備亦是(長遠角度)。
曹操兩次遷徙漢中人口到關中是在打張魯的時候,而不是漢中爭奪。
215年十二月,曹操引兵北還鄴城的時候,聽從雍州刺史張既的建議,為防止張魯東山再起。
曹操命令漢中太守遷徙數萬戶到長安,洛陽等地區。之後又令杜襲再遷8萬人到洛陽,鄴城。漢中之民減半。
《三國志張既傳》「從征張魯,別從散關入討叛氐,收其麥以給軍食。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三國志杜襲傳》「後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馀口。」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百姓本身也是戰略資源,可以提供士兵,糧草,人才。
誰的百姓多,誰的國力更穩固。
曹操遷徙漢中人口原本是為了防止張魯這類人再出現,但沒有想到日後劉備攻下漢中。
所以在漢中爭奪時期,曹軍的兵源,糧草都受到影響。
關中想要增援需要時間,增援之後又要不斷運輸糧草到陽平關,壓力可想而知。漢中已經成了曹魏的雞肋。
劉備雖然拿下漢中,但漢中人口已經減半。糧田無人耕種,士兵又少。給日後諸葛北伐,薑維北伐埋下了不少隱患。
從漢中作為進取華夏的前哨站,山路曲折難走不說,糧草運輸也是問題。
如果要想守住漢中,依照魏延的重門之計,就需要大量兵力部署在險要地段。
這無疑抽調了不少蜀漢的兵力。
諸葛北伐的時候都很謹慎,生怕太大的戰損會導致漢中無法防禦魏軍的反撲。
薑維後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選擇斂兵聚於漢樂兩城,間接導致鐘會當者披靡,兵圍漢樂兩城,同時進一步進攻陽安關口。
隨著蔣舒開城而降,薑維等人被迫撤退至劍閣,鐘會只用了一個月就拿下了漢中。
漢中的失陷,導致益州門戶大開。
從防禦方面來說,漢中極為重要。
但從開疆拓土來說,漢中的地勢龐雜又極大的增加了北伐的難度。
先不提糧草運輸讓諸葛有多頭疼,光是出兵道路上就只有四條路可選。
1.走祁山,需要打武都郡,然後收復天水三郡。諸葛一伐就是這麼做的,結果是馬謖沒能在街亭阻擊住張郃的援軍。大好形勢瞬間瓦解。
2.走陳倉大道,出散關。就需要攻克陳倉城。諸葛的第二次北伐就是這麼做的。結果是陳倉城在曹真的要求下被修繕,郝昭成功守住陳倉。二伐並沒有能夠拔出這根釘子。
3.走斜谷,打郿縣。諸葛第五次北伐就是走的這裡。諸葛大軍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司馬懿的魏軍展開對峙。對峙百日,司馬懿依舊堅守不出,諸葛亦不想強行攻寨。結果以諸葛亮的病逝,蜀軍撤退。
4. 走子午谷。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認為過於兇險而否決。所以諸葛也不會自帶大軍走子午谷這樣的小道北上。
所以,對於蜀軍來說,只有打到潼關,長安才能算是第一階段的勝利。
但是就算劉備諸葛想效仿漢高祖劉邦,曹操、曹叡等也不是項羽,不會坐看劉備等人拿下關中。
蜀漢無法從漢中的泥潭中脫身。
諸葛《隆中對》的策略,在關羽失荊州,曹操遷徙漢中人口之後,就更加難以實現了。
漢中既是益州的屏障,也是阻擋蜀漢北伐的所在。
03
除了漢中西段的8萬百姓外,其餘包括漢中東段的三郡等在內,數十萬人口和土地,全部被劉備獲得。
可以說,劉備幾乎獲得漢中之戰的完勝。
但從長遠考量,也不是。
「這江山誰也帶不走」。
或許一代梟雄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是懷著這種心情離開人世的吧。
PS:《雲別傳》漢水之戰的記述可能引起質疑。既然裴松之註引了,就有理由放進文章裡。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