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加入中國抗日部隊的日本兵
宮川啟吉,1918年出生於日本山梨縣笛吹市一個貧寒農民之家。
家里6個孩子,他是老小。老爹供應不起上學,他一早就輟學當學徒了。適逢日本侵華,大批征兵,21歲的宮川和哥哥都入伍了。
1941年7月,在山東長清縣雙乳山戰鬥中,32師團的宮川和另一個日本兵被我軍俘獲。
不久,另一被俘的日軍死去,而宮川活了下來。
他和其他被俘的日軍一樣,頑強抵抗,叫喊著「我死啦死啦的」!
(日俘配圖)
他想死,沒那麼容易,一個被俘的日軍在戰場上的用途大著呢。
舉個例子:
3年前的台兒莊戰役,從西北趕來援戰的27師師長黃樵松,讓一個俘獲的日軍帶領敢死隊,穿上日軍衣服,化裝成日軍一個小分隊,在黑夜中大模大樣走進了日軍宿營,殺了個里應外合。
這次宮川被俘,日後也做了重大貢獻。
起初,宮川也抵抗,但時間一長,他就發現當戰俘挺好,吃得好喝得好,待遇還不錯。
最關鍵的是,通過「反戰醒覺聯盟」的教育,他認識到日本灌輸的法西斯思想是錯的,侵華戰爭是非正義的,日軍犯下的殘暴罪行是不可饒恕的。
思想轉變後,他傾向於反戰,與中國部隊一起與日本作戰。
為使在日本家鄉的親人免遭連累,後來他改名為宮川英男。
二、「日本兵」被厚葬在中國
1944年7月,宮川到長清縣「津蒲鐵路對日軍工作隊」,對日軍開展反戰宣傳。
作為一名日軍,他深知日軍心里最渴求的是什麼。
所以,他有針對性地印制日語傳單、夜里用日語喊話,還給日軍送去慰問袋,里面裝傳單,勸他們「保重身體」,「早日回到家鄉親人身邊」,「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反戰同盟)
1945年6月,宮川在官莊進行敵後工作時,被鬼子包圍。英勇搏鬥中,他把最後一顆子彈射向了自己,壯烈犧牲,年僅27歲。
作為一名抗日有功的外籍人士,人民不會忘記。
宮川犧牲後,日軍把他埋在萬德車站,十幾天後,我軍趁黑夜冒死將其遺體遷出,葬於孫家土村大峰山烈士陵園。1983年,又遷入長清縣革命烈士陵園。
在該陵園,他是百名抗日英雄中,唯一一個日籍人員。後人敬仰稱頌,至今為其掃墓。
宮川的經歷並非個例,據專家研究,抗戰時期,有愈1000名日軍轉變為抗日士兵。這類現象曾讓岡村寧次倍感無奈。
(宮川英男之墓)
「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兵從來沒有主動投敵的。」岡村說,「現在情況變了,被俘後很多人供出了我軍軍情,並有叛逃投敵者,實為可嘆!」
三、日軍加入中國抗日部隊的原因
日軍被俘後「投敵」的越來越多,原因大概有3:
1.回去也是死,不如在這里。
根據日軍《戰陣訓》,「投敵的逃兵被放還落入我軍的,軍備送交軍法會議以投敵罪加以重罰」,回去的結果,往往就是剖腹謝罪。
(日軍剖腹配圖)
2.思想改造效果好,能正確認識戰爭。
在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控制朝野,從小學中學都開始有現役軍官進駐學校,進行法西斯洗腦教育。可以說,這些士兵從誕生之日起,就被毒害了。
日軍被俘後,我軍以誠相待,尊重其人格。經過思想改造,他們有機會接觸、認識真實、客觀、豐富的世界,不由開始重新思考、正確認侵華戰爭。
(日俘配圖)
3.連年戰爭讓日軍感覺希望渺茫。
1941年南進太平洋後,日軍在中國兵力明顯不足,只有挨打防守之勢,再無大規模進攻之力,而中國抗日力量在不斷地成倍增長,日軍被動挨打局面日甚一日。
國內方面,軍國主義連年戰爭拖垮了人們生活,民生凋敝,生活慘淡,兒童像男人一般被征去打仗,女孩靠賣身養活家人,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
(二戰日本兒童)
傳到前方後,日軍鬥志嚴重受挫,不少地方出現如駐山東12軍反戰、甚至叛亂的現象。
正如反戰的天皇裕仁胞弟三笠宮崇仁所言,中國土地遼闊,不是日本僅用幾支部隊就能攻占的。
===========
文獻參考:
薩蘇《宮川英男,抗戰英烈中的日本人》(《環球人物》2014年第25期)
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
若杉參謀《三笠宮「反省」文書》(《THIS IS 讀賣》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