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楊槍槍
我們都喜歡聽一句話:不管你變成什麼樣,我都愛你。
這句話傳遞著滿滿的安全感,它代表一種承諾,一種純粹的愛,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就像父母對孩子那樣。
很多人都想找到一個無條件愛自己的人,可是,當經歷了各種關係,和父母,和朋友,和愛人,我們越來越發現,愛,真的是有條件的。
正如張小嫻所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有條件地愛著,也是有條件地愛著別人,不必心灰意冷。
1
原來,愛是有條件的
婷婷和小王都是我的朋友,結婚還不到一年,這段時間一直在鬧別扭。
小王率先訴苦:
「她現在什麼事都不幹,吃完飯就躺著玩手機,越來越胖,說好的事也不做,我現在每天工作兼職忙到要吐,不就是想做到她出國玩的夢想麼?
現在天天說看她不順眼就離婚!我這婚是不是結早了?」
婷婷後續補上哭訴:
「他現在已經完全看我不順眼了,我知道自己又胖又不好看,工作壓力也大,吃完飯坐一會就嘮叨我。
戀愛的時候怎麼不說我,現在說我胖、懶,又讓我向某某某學習,那怎麼不去找他想要的人結婚算了!「
我暗暗好笑,這兩個人吵的架,堪稱婚姻中「你變了」的經典範例。
他們鬧別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婚後沒有及時溝通調整兩個人的新方向,導致小王感覺自己在努力拉車,老婆在拖後腿。
但關鍵是,婷婷覺得小王婚後對自己變得冷漠又苛刻,用一種不合作不作為的姿態,隱性求證他是不是還愛她。
「那就分手啊」「那就離婚啊」作為戀愛和婚姻里吵架的殺手鐧,它的潛台詞實際上是一種控訴:
你接受不了我原本的樣子,你要我改才會繼續愛我,如果我不做或做不到,你就會翻臉,你的愛是有交換條件的!
2
我們總渴望無條件的愛
當親密關係發生嚴重衝突的時候,我們以為分手、離婚是感情恢復出廠設置的做法。
我們希望回到兩個人的初始狀態,那時為了在一起,我們通常願意包容理解對方的缺點。
這很像我們在受到心理創傷時,會想回到媽媽的懷抱,重歸一個嬰兒的狀態。嬰兒脆弱無助,但可以得到父母的積極關注、照料和愛,感到自己被接納,被治愈。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渴望著「無條件的愛」,甚至會把這個親子的情感範圍,擴充到愛情和友情上,可以說,它是我們對情感最高形式的讚嘆,比如:
「媽媽辛辛苦苦養育我,為我付出了一輩子無怨無悔,母愛是最偉大的。」
「我很愛他,即使他有缺點,不完美,但我願意和他共度一生。」
「做了這些年的朋友,我們彼此都無條件信任支持對方,比親人還親。」
照著念完,是不是油然而生一種幸福而滿足的感覺?
這是我們原始對理想情感的渴望,但在現實中,這樣的感情少之又少。就像物理力學里設定的無摩擦無阻力的狀態,「無條件的愛」,真的只是一種虛無的理想。
畢竟,就算再偉大的愛情沒有條件,從一開始的選擇,也是有條件的。
3
你害怕有條件的愛嗎
在最新一季《奇葩說》中,辯手龐穎說:
很多人在情感里會小心翼翼,沒有安全感,那是因為在幼時就感覺到,自己得到的愛其實是有條件的。
只有做得像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才會對他好一點,才不會被拋棄。
所以長大後,我們才會如此害怕,一旦自己做得不夠好,是不是就會被對方嫌棄,是不是就不值得被愛?
知乎上有個高關注的問題問到:「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男女關係的黑暗面?」
一個40K匿名高讚回答里,坦言男女之間,利益才是每個人的核心訴求,而且每個人的核心利益會隨著男女關係的改變或者推進發生變化。
比如,一個男生會因為一個女生長得漂亮、會跳舞而追求,但在戀愛後,卻會因為女生需要花費金錢時間而起爭執。
因為戀愛前,他無須承擔成本,而在一起後損耗的就是他的利益。
這會讓我們感覺,不但在感情最初選擇和被選擇的時候,需要努力,結婚之後也不代表著順利,還需要不斷地調整甚至犧牲自己,才能適應新的變化,情感才有持續的可能。
這種未知而不確定的感覺,才是我們真正害怕的東西。
4
維系愛的,並不是條件
遺憾的是,我們總是被灌輸「只要你足夠優秀就會贏得愛」的理念,似乎只要我們集齊了常規的優秀指標,就能贏得理想的愛情和婚姻。而不具備齊全條件的,就不值得被愛。
優秀的人確實容易吸引關注,在選擇上有更大的空間,然而,情感的維系,多是靠兩個人之間的親密度和信任感,和本身是否優秀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段感情需要維護,維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持續的相互付出。
說穿了,它就是一種條件的交換。而且這件事情上並沒有男女或者年齡大小之分,以此逃避付出。
小王會抱怨婷婷,也是因為他是多付出的一方,卻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他希望得到婷婷正向的回饋,讓他有繼續扛下去的動力。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害怕「有條件的愛」,在關係里,做到既有付出,也有回饋,這很正常。
兩個人的持續的相互付出,這是我們與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產生親人般深度連接的緣由。愛的確是有條件的,但真正維系愛的,並不是這些條件。
5 別做「愛的乞丐」
有人曾向張德芬老師提問:「我突然發現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管是親情、愛情、友情,所以感到很悲哀。」
張德芬老師回答:
「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這是一個看透世情的明晰,而不是怨嘆。
你會感覺到悲哀 ,因為你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才需要別人無條件地來愛你。」
這里的「看透世情的明晰」,並不是指成熟後懂得圓滑世故或者精於算計,而是我們應該知道,愛本來應該是流動的,而不是單向的。
單向的情感算不上高質量的情感,好的情感,最終都是雙方樂於主動付出愛和關心的。
總是在等待對方發現和體諒,給予無條件的愛,而自己又吝嗇付出和給予,這不如說是一種變相的乞討和索取,而且,索取的一方,通常很難得到自己真正要的東西。
愛是有條件的,這是一個事實,重要的是,不被條件束縛,跳出這些條件,去看自己在這段關係里想要什麼,能給什麼。
讓關係流動起來,就是我們學會愛的最佳狀態。
-end-
蔡尖尖
專欄作者,心理專欄寫手,多家平台簽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老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微信公眾號:蔡尖尖(caijianjian18)
主播 | 楊槍槍,電視台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插圖 | 電影《革命之路》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你會為了什麼,而跟一個人在一起?親密關係里,你最在意對方的什麼特質?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