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又吼又叫是個錯誤的處理情緒的示範,你吼完自己心里是舒服了,可孩子也學會了。心態平和地處理孩子的問題,給他的壞情緒找一個良好的發泄方式,這樣,他就能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會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別人。
作者:寶多媽
圖片:pexels
養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哪個父母能一直平和,所以當有人吐槽自己總是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我是持寬容態度的。
養娃數千日,哪能不吼一嗓?但,我不讚成,一直吼,一直吼不會一直爽,終有一日會反彈。
況且,我們真正的目標是養育孩子,而不是爽。
1
不吼不叫
實際上是要求父母心態平和
無論什麼事,平和的心態都很重要。
養娃這件事上,擁有平和的心態才能靜下心來體察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微博上看到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案例:有個十幾歲的女孩,經常性地擠眼睛,扭動脖子,抽動肩膀……父母帶她到處求醫問藥,效果也不明顯,後來,輾轉來到心理門診。
心理咨詢師在和女孩深入交談之後發現,女孩除了經常身體抽動外,還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每晚都做夢,夢見自己參與打鬥的場面。
正當心理咨詢師懷疑這個女孩是不是武俠片看多了的時候,女孩無意中一句話讓他驚呆,她說:「我媽每晚睡前都罵我,我好生氣……」
心理咨詢師與母親展開談話,他發現這位母親心中充滿焦慮,比起孩子,她更應該接受治療。
沒有平和的心態,根本養不好孩子。
這位母親把孩子罵出病來,又慌不擇路帶孩子看病,從來沒意識到,孩子生病的根源竟然在自己身上。
2
不吼不叫
是為孩子疏解情緒做正確示範
不吼不叫的另一個名字其實是情緒管理。而做好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覺察,包括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包括覺察到他人的情緒。
就拿孩子鬧人的小事來舉例吧。
我兒子有時候特別能「作「,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了,按理來說,講道理都能聽懂,但是,有時候特別蠻不講理。
有一天,放學後見到我,一開口講話,我就明顯覺得他「找事兒」。
「我要去商店!」
「你要買什麼?」
「我看看再決定。」
「那不行,你明確需要什麼,我考慮要不要給你買,你連買什麼都不知道,就是為了花錢而花錢,我不能同意。」
話未落音,他就開始嚎哭。
我沒批評他,也沒生氣,只是抱抱他,牽著他的手,慢慢往家走。
他哭一會兒,安靜下來。本以為他平復情緒了,誰知過一會兒,又叫:「我要……」
三番五次,提的全是不合理要求。我拒絕他,他就嚎啕大哭。
這個時候,我終於覺得不對勁, 猜測他在幼兒園可能是過的不開心,見到媽媽之後才開始發泄情緒。
於是我問他:「你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
他紅著眼睛點頭,委屈巴巴地說:「媽媽,我很想大哭一場,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哭。」
「想哭就哭吧,需要我抱著你嗎?」我問。
「要。」他來我懷里找了個舒服的姿勢,放聲大哭。哭完了,身上那股蠻橫勁兒也隨之消失了。
如果他「作」的時候,我被激怒,批評他、呵斥他,他順著這個勁兒,也可以大哭一場,但結果一定是,我氣得半死,他傷心的要死,兩敗俱傷。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在為孩子做示範,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父母。
又吼又叫是個錯誤的處理情緒的示範,你吼完自己心里是舒服了,可孩子也學會了。
孩子小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等到他長大之後,無論在婚姻中,還是面對朋友同事,這樣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都很不討人喜歡。
心態平和地處理孩子的問題,給他的壞情緒找一個良好的發泄方式,這樣,他就能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會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別人。
3
不吼不叫
養育出來的孩子能在情感上反哺父母
學點心理學知識,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主動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了解來他情緒的龍去脈,就會更理解他。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因為被寬容,孩子的心靈會得到滋養,而這些,最終會「反哺」父母。
我對孩子的各種情緒一向很寬容,所以,把他的性格養的也很溫和,六歲的他已經能成為我的壞情緒的安撫者。
他一向很喜歡玩樂高積木,經常撒的滿地都是。叫他收拾,又不好好收,他就隨便收一收,遺漏很多在地上。
我有時候就幫他撿起來,但是有一次我心情很不好,一邊撿積木,一邊生氣地說:「你看看,你看看你,啊,只知道玩不知道收,地上掉這麼多,不知道往回撿嗎?哪天掃地給你掃走,看你哭不哭……」
很絮叨是吧?我當時完全沒意識到。
他幽幽地來了一句:「媽媽,你別一邊收拾一邊責備我嘛!」語氣平靜,沒有一絲抗爭,沒有一絲不服氣,沒有一絲埋怨,就是在溫和陳述。
說實話,我嘮叨的時候一點都不淡定,講過很多遍的事情,他老記不住,我很惱火。
這時候只要他一頂嘴,我就能瞬間爆發。
可是,他很平靜地說話,把我一下子從自己的情緒里喚醒了。這情形很像一個人大夏天坐在火爐邊,突然一陣涼風吹來。
我瞬間安靜下來,閉上了嘴。
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這樣的平靜溫和的對話能把人的情緒引向好的方向。
反面教材般的回應多半是這樣的: 「我又沒看見!」或者說:「能不能別嘮嘮叨叨的,煩死了!」 或者說:「你不就是幹點活兒嗎?不想做別做,別一邊做一邊找事兒。」
狡辯、不耐煩、滿不在乎……,無論哪一種回應都會成為怒火的引爆器。
為什麼有些遭到批評的孩子會不耐煩,甚至對父母惡語相向?因為面對父母的指責,他本能地想保護自己。
會正確處理情緒的人,遇見對方的壞情緒會張開懷抱化解,而沒有學會正確處理情緒的人,會用向對方「捅刀子」的方法保護自己。
我們都不是完人,偶爾吼孩子,是一時失控,可以被原諒,但經常吼,就是在向孩子「遞刀子」。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向他傳遞的應該是妥善處理情緒和關係的法則,而不是傷人傷己的「刀子」。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