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一個人出生後,在與其所在的社會生活文化環境的不斷交互影響中,不但塑造了自己較為穩定的性格,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先天氣質,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人格。雖然人格和性格主要是後天形成的,但是它們卻具備一旦形成卻不容易改變的特性。
三、心理學中的人格與性格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巨大而複雜的個體化差異上。
人的個體化差異包括生理性(外在的)和心理性(內在的)兩個方面。而人的內在的個體化差異,又包括能力差異和人格差異兩種。
「人格」類似於我們平常所說的個性,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人格構成圖示
從上圖可知,人格既有先天的稟賦和氣質基礎,又是後天性格刻畫的結果。雖然,稟賦具備先天遺傳、不可改變的靜態特點,氣質是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但是,從先天氣質開始到後天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逐漸變得具備可塑性。一個人出生後,在與其所在的社會生活文化環境的不斷交互影響中,不但塑造了自己較為穩定的性格,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先天氣質,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人格。
我們知道,「能力」與「人格」是決定人生成敗的兩大因素,但「能力」只是助人獲得成功機會,「人格」卻助人獲得最終成功,此即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雖然人格和性格主要是後天形成的,但是它們卻具備一旦形成卻不容易改變的特性。而穩定人格的形成,被心理學大師榮格強調為「我們生活的最大的意義」。
少時的榮格常因父母關係不睦而備受感情折磨,並逐漸形成了一種不信任他人、沉默寡言、好獨處、好幻想的性格和行為。當榮格長到16歲在通讀恩培多克勒、柏拉圖、康德、叔本華、埃克哈特等哲學家、神學家的著作時,終於發現他們身上有著與自己相同的興趣和觀點,從而減少了對自己的懷疑,增加了自我認同,形成了自我的同一性,健全豐滿了自己的人格,為其之後做出偉大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榮格的事例告訴我們,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少年階段最主要的心理任務。它意味著自己穩定人格的形成(做到個性化),意味著知道自己是誰,意味著成為了真正的個體、真正的自己。
心靈寄語:
-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
態度改變,你的行為跟著改變;
-
行為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
性格改變,你的命運跟著改變。
>武鐵健康微課堂 第九十一期:心理學中的人格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