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一個人的「人生原型」會外顯在他的動作之中,而動作融合成為了姿態,是表現個體內心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而一個沒有通過「社會化」而形成「人生原型」的人,則會形成一種「個人信念」。
這兩天我們都很關心兩名女生的動向。一是泰國墜崖孕婦,二是在街上莫名被打的女生。
這兩件事都是惡意的謀害事件,但一個施暴者是來自親密的伴侶,一個是來自陌生的路人。
很多女生都對此感到惶恐,那麼在生活中,我們要如何識別有暴力傾向的人,從而避開這些不必要的傷害?
你的「人生原型」是什麼?
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在追求一種優越感。而由於「人生原型」的不同,每個人追求優越感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人生原型「有點類似於「原生家庭「的概念,它們都關注童年早期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是,「原生家庭「關注的是原因,是什麼造成了一個人當下的生活模式,而「人生原型「關注的是結果,即由於早期的生活經歷所形成的行為與生活模式。
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阿德勒認為,「社會化」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即一個人的「人生原型」是不是建立在與他人(社會)的聯繫之上的。譬如音樂家可以通過音樂來尋求到一種自我優越感,而他所創造出來的音樂,是能夠帶給聽眾正面價值的。泰國墜崖女生對其丈夫的描述也恰恰展示出其缺乏社會化的一面。
而一個沒有通過「社會化」而形成「人生原型」的人,則會形成一種「個人信念」。這種信念僅僅服務於個體對於自我優越感的追求,而對其他人來說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人生原型」的形成關鍵就在於,童年早期採取怎樣的形式來獲取自我優越感。
有暴力傾向的人來自於怎樣的家庭?
心理學家Esther Calvete發現,母親的疏於照養、缺乏關愛以及處在一個暴力的環境之中,會增強兒童的攻擊行為,而這種影響,會持續到其成年階段。在一些案例中,Calvete博士觀察到,有些孩子認為自己應該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聽任何的解釋。
在後續報導中,我們看到,男子之所以暴打女孩,是因為他剛剛接收到女友提出的分手,而攻擊女生,成為了他宣泄憤怒的一種方式。
如何識別一個人的「人生原型」
阿德勒認為,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下,個體的「人生原型」很難得以展現。除了專業的心理學家,一般人很難對其進行識別。但進入一種新的環境或處在逆境中時,「人生原型」就會表現的很明顯。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會抱怨「結婚前他都不是這樣的,怎麼結婚後就變了個人呢?」事實上,正是一種新的生活情境以及其帶來的壓力使得一個人的「生活原型」得到了暴露。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男朋友戀愛長跑後才結婚,交往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結婚後她老公變成了一個暴君,即使我們在場時,他也會對她拳腳相向。
如何識別一個人的生活原型呢?阿德勒給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可以供你在確定交往關係之前或考慮走進婚姻關係之前作為參考。
- 了解童年經歷
與原生家庭理論不同,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與潛意識是一體的,一個人留在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情,恰恰代表了他最重視的方向。了解對方的童年記憶,並不是僅僅去了解他記憶的具體內容,而是去了解他在這些記憶中,是採取了怎樣的形式來做到他的目標,他克服了什麼障礙,這些面向對於生命來說,是有益還是無益的呢?
阿德勒還提及,如果對方表示已經遺忘,可以適當的進行引導。但這種遺忘,實際上,可能也是一種阻抗的代表。
2.觀察動作與姿態
一個人的「人生原型」會外顯在他的動作之中,而動作融合成為了姿態,是表現個體內心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實際上是通過身體上的優勢而去壓制他人,從而獲取一種優越感與掌控感。在生活中,他也有特別強調身體的力量,會採取更多的會彰顯自己力量的動作。譬如在憤怒時會下意識的握緊拳頭。
對於「人生原型」來自於身體的人,一種正面的方式是通過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力來獲取價值感。
3.解讀夢境
個體心理學認為,夢境是對「人生原型」的輔助。當一個人的「人生原型」與正常的生活理念相衝突時,他就會在夢里製造出一種維護自己「人生原型」的心境。譬如說,暴力攻擊別人是一種被批判的行為,那麼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有可能會在夢里製造出這樣的情境。一個人實施了暴力,卻接受到了嘉獎。通過這樣的夢境,找到了暴力行為的支撐。
>什麼樣的男人會有暴力傾向?一個來自個體心理學家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