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水木君說:
都說生命是脆弱的,其實脆弱的只是肉體,而非精神。一個缺愛的人確實感受不到來自他人的溫暖,但我們仍可以做自己的大人和小孩。只要我們內心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能把自己打敗。
⒈
德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一起聳人聽聞的「羅滕堡食人案」。
「食人案」的主人公Meiwes出生於一個幸福的家庭。
8歲時,Meiwes遭遇父親車禍身亡,哥哥離家出走,母親精神失常的一系列打擊之後,精神也出現了恍惚。
極度缺愛的他對愛產生了極度變態的想法,那就是「如果愛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吃了他,這樣他就可以永遠屬於自己。」
隨後,Meiwes遇到了一個同樣缺愛的男人Brandes,而Brandes對愛的認識則是「如果愛一個人,就應該心甘情願被對方吃掉。」
於是,兩個缺愛的人決定完成這個「吃人」和「被人吃」的瘋狂計劃。
Brandes如約來到Meiwes的住所,Meiwes按計劃殺死了他,然後把屍體冷藏,一點點分食。
好在最後,警察發現了Meiwes的秘密,這一切才得以曝光,Meiwes也被繩之以法。
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可恨之人又何嘗沒有可憐之處。
如果不是極度缺愛,原本樂觀向上的Brandes又何至於淪落到如此地步。
何為好人,何為壞人,有時只在一念之間。人都是善惡共同體,只是不同的環境能夠激發一個人的不同面。
而我們在對Brandes的經歷唏噓之餘,不免想到缺愛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性格、行為、心理髮展、乃至戀愛、擇偶觀都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與父母的最初關係就是我們成年之後的關係模型,如果在最初的關係里我們沒有體驗到應有的關愛,即所謂的童年缺愛。那麼在成年之後則會自卑、敏感、叛逆、焦慮,也很難與他人建立友好親密的關係。
極度缺愛者更是會作出種種瘋狂的的尋愛舉動。
⒉
最近有個新聞看得人紮心。
南京一20歲男子李某網貸了4000元錢,其父知道後,憤怒地沒收了他的手機,並要求李某自己把貸款還上。
結果,李某貸款沒還,反而站到了34樓大廈的樓頂欲跳樓輕生。
李某穿著單衣,站在安全圍牆外的邊緣,一不留神就可能墜落身亡。但即便如此,李某還是拒絕任何人的靠近。在民警表示不會強行過去,李某的情緒才漸漸好轉,但仍不願從邊緣爬過來,只是一直喊著要父親過來,還他手機。
得知父親已放下工作趕來時,李某突然情緒崩潰,哭了起來。
李某說,從小到大,父母一直忙於工作,很少陪伴自己,感覺自己太缺愛了。
好在最後在民警的勸說下,李某放棄了輕生的念頭,而他的父母也承諾以後一定多陪伴兒子。不少網友看了新聞表示無法理解李某的行為,都20歲的人了,怎麼還這麼脆弱。
對此,現場民警作出了回應,說:
「李某從小父母因為忙於賺錢,對他的感情各方面的關注不是很多。因此他很少感受到同齡人享受的親情。他想通過貸款4000元這種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其實這個錢並沒有用掉。」
原來,李某並非無理取鬧,他只是太缺愛了。從小到大,一年到頭,父母只有過年那幾天才有時間陪他,親子間的互動和溝通更是少之又少。
每次面對父母的忽視,李某總是一再地壓抑自己,不敢說、不敢要。而現在他長大了,這才鋌而走險,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向父母討愛。
一個人的童年有多缺愛,他的人生就會有多悲慘。但缺愛並非無藥可救的惡疾,只要我們努力仍可以將它徹底治愈。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話:「20歲以前,你的問題可以由父母負責,20歲以後,你的一切問題都應該由自己負責」。
⒊
那麼缺愛的人,該如何拯救自己呢?
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一個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一生中的任何時刻都是整體行為所主導的,所有讓我們痛苦的行為也都是可以改變的。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打個比方,你是一個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人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可憐,沒有人疼愛,但你肯定沒有想過其實是你主動選擇了痛苦。
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問題:
父母沒有陪伴自己,不是不愛自己,他們在忙著為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從小失去父母,沒有人疼愛,所以自己更要學會給他人關愛。
如今事業順心,家庭美滿的演員孫儷也曾是一個缺愛的人。十二歲那年,孫儷父母離異,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相當艱難。所以,年幼的孫儷一度對父親恨之入骨。
後來,孫儷長大了,意識到恨一個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於是,孫儷選擇原諒父親,與父親和解,這也使得她走出了缺愛困境。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途,一段不幸的經歷無法毀掉整個人生。
而那些讓我們痛苦的事情,也並非無法改變,關鍵在於我們的選擇。你有怎樣的選擇,你就擁有怎樣的人生。
所以,不管我們的原生家庭怎樣,只要我們不再耿耿於懷,缺愛的陰影便無法對我們苦苦糾纏。
二、學會在愛中理解愛。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里出生,第二次是戀愛」。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可以說人人都有病,而相愛的人就是互做對方的心理醫生。
孫儷之所以能夠與父親和解,也和鄧超有關。
在鄧超逗逼性格的影響下,孫儷的性格改變了很多,對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愛是一種索取,也是一種付出。只有被愛的人才懂得被人愛著的幸福,只有主動去愛的人才能感受到愛一個人的快樂。
好的愛情就是一次肉體和靈魂的大洗禮,洗盡鉛華,重獲新生。
三、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內在,而非向外探索。
心理學家認為:「缺愛」最根本的問題,是因為在自己內心里,住著一個不被愛的小孩兒。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和「內在的小孩」對話。
把自己當成自己最愛的孩子,告訴他「你不要害怕,我會永遠陪著你」,告訴他「你要堅強,這樣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曾經紅極一時的張韶涵被父母污蔑不孝、吸毒之後,一度陷入人生低谷。但這個堅強的姑娘硬是憑借驚人的意志站了起來,再創輝煌。
都說生命是脆弱的,其實脆弱的只是肉體,而非精神。
一個缺愛的人確實感受不到來自他人的溫暖,但我們仍可以做自己的大人和小孩。
只要我們內心足夠強大,便沒有什麼能把自己打敗。
⒋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怎樣的家庭,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是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遺憾的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往往不完美,這些不完美會給我們的成長帶來或多或少的傷害。
但無論如何,很少有人是因為得益於完美的原生家庭而擁有成熟、健全的心智。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內心都是缺愛的,只有直面這些心理上的缺憾,與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和解,我們才可以成長為獨立、幸福的人。
作者/才華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創發布
轉載請聯繫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