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中心大多集中在20到40歲左右,50歲的人往往已經把中心偏移到家庭,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已經認清了自己的人生成就,也是在傳統文化中,人奮鬥的終點是「天倫之樂」,幾十年的奮鬥都是為了善始善終。而普遍意義上講,30歲左右的人往往無暇顧及對孩子的生活負擔,那麼,爺爺奶奶們就會順勢將這種責任承接過來,這也是很多年近50的人渴望退休的一大理由。
在大陸,男性60歲退休,女性工人50周歲退休,女幹部55歲退休,並逐步進行延遲推行退休政策,給臨近退休的人一個緩沖期。
我們會發現,身邊很多臨近50歲的人,往往非常期盼退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難道只是因為身體原因嗎?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給出了三點解釋。
一、認知功能不再清晰
我們知道,人的年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體力和腦力。年近50歲,體力和腦力都會急速下降,不管是體力勞力者還是腦力勞力者,他們會清晰地感受到歲月在自己身上的痕跡。
並且,沒有多少工作是一成不變的,基本上都需要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在50歲左右,身體因素和對新鮮事物的認知已經逐漸不能達到平均標準。
此外,在正常工作中,人員一定是會有新舊交替的,相比較於年輕人的充滿活力和晉升機會,較為年長的人往往會直觀的體現到自己的能力已經不如他們,這種比較下的衝擊往往會讓他們產生一定的挫敗感。
二、五十知天命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上有老下有小階段,集中體現在40歲到50歲之間,所謂知天命,在一定意義上是指你的人生已完成近半,你該有的榮譽和成就已經大致完成了,往後的時光已經很難再有所突破。
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中心大多集中在20到40歲左右,50歲的人往往已經把中心偏移到家庭,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已經認清了自己的人生成就,也是在傳統文化中,人奮鬥的終點是「天倫之樂」,幾十年的奮鬥都是為了善始善終。
所以,更多的人都更希望自己在能力退化的時候,轉而退居二線或是直接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在很大意義上更對應傳統上的「善始善終」。
三、後代的影響
在一般的家庭構造中,年近50歲往往也代表著自己的後代已經可以承擔一部分家庭和社會責任,後代的後代已經誕生,所謂隔輩親,其實是一種情感的依托,在自己社會能力逐漸缺失的事實下,新生命的誕生會讓他們感受到極大的情緒安慰。
而普遍意義上講,30歲左右的人往往無暇顧及對孩子的生活負擔,那麼,爺爺奶奶們就會順勢將這種責任承接過來,這也是很多年近50的人渴望退休的一大理由。
綜上所述,臨近50歲就渴望退休不僅僅是身體層面,認知層面的逐漸缺失,更是在社會傳統中的一種順勢而為。
但在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所說五十知天命,很大程度上根據古代人的普遍壽命短,在當下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人的壽命被大幅度拉長,過去的50歲在一定程度上只相當於現代的30歲。
所以,如果只是因為傳統認知而阻礙了自我發展無疑是錯誤的,人生的高度無法被歷史和經驗所決定,只要有夢,年齡從來都不是大問題。
參考資料:
《社會學》
>為什麼50歲左右的人都非常盼望退休?心理學家給出了三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