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書目治療師:
都說網上那些心理測試是忽悠人,可為什麼我覺得大部分都挺準的呀?而且那些心理測試真的挺有趣,前陣子我就做了音樂品味、哲學氣質、多維星座人格測試分享到朋友圈。有人說我刷屏,可我就是停不下來,咋回事?
——可愛多
可愛多:你好!
還記得去年刷屏的左右腦年齡測試嗎?你回答幾個問題後,系統會生成一個分別標示左右腦不同年齡的圖片,下面還配有詳細的文字解釋。左右腦年齡接近的是「均衡發展」,年齡相差大的則是「成熟中保持童真」。從朋友圈的轉發量來看,大家似乎對測試結果都很滿意。
然而,就在這個小測試正被網友轉發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一個工程師扒出了它的代碼,發現所謂的「測試結果」,完全都是隨機生成,跟你的腦年齡沒有任何關係。
為什麼這種隨機出現的答案,居然會被大規模認可?你做過許多心理測試,也都覺得它們「挺準」?
這種「盲目的信任」,其實與我們的主觀認知有關。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Bertarn Forer)做過一項實驗。他給自己的學生們做完一套人格測試題後,告訴他們,每個人都將得到一份獨一無二的性格分析報告,他們可以以0至5分的標準對報告的準確度進行打分。
|伯特倫·福勒
實際上,每份報告的內容都是一樣的: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愛,傾向對自己要求嚴格。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還有很多潛力尚未開發。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你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會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容易相處,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結果,這份報告獲得了4.26分的平均分。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都認為這份「獨一無二」的報告符合自己的性格。
這項實驗揭示的是「福勒效應」,也是我們面對心理測試時的一種現象:當面對籠統、模糊、似是而非的描述時,我們會傾向於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著重注意那些符合自己特質的部分,甚至會搜集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並在頭腦中構建一個邏輯,讓結果符合我們自己的設想。
因此,與其說我們希望通過心理測試來認識自己,不如說是希望通過心理測試證明,自己就是自我設想中的那個獨特、完美的形象。仔細回憶一下,如果一次測試沒有得到你滿意的結果,你是不是還會偷偷再測幾遍?
如果你真的對心理測試感興趣,不如看看榮格的《心理類型》,在這本書里,榮格從獲取能量的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決策的方式、對待不確定的方式四個角度分析了人的個性,這本書也是如今常用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的理論基礎,相信會比網路上流行的心理測試對你更有幫助。
不過,早在心理測試刷屏朋友圈之前,我們就對它欲罷不能了。在網路還未普及的年代,性格測試是充斥報刊亭的偽心理學秘籍。那個時候,我們拿到新一期雜誌,迫不及待翻看的除了笑話段子,就是心理測試和星座運程。
門戶網站出現後,心理測試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板塊。我們在上面測試「你一生有幾朵桃花運」「你會在什麼時候遇到白馬王子」「老板近期準備提攜你嗎」,看標題就知道有多不靠譜。然而,現在你打開這類測試網站就會發現,每個測試依舊有幾十萬人點擊觀看。
微信、微博等APP的興起,則讓心理測試從單純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娛樂,走向了社交化的屬性。測試頁面做得愈發精致,測試過程看起來愈發科學,大家轉發的欲望也就愈發高漲。我們通過轉發這類性格測試來吸引其他友人的注意。朋友圈里的每一張心理測試結果圖,就是你渴望被關注、被了解的證據。
不用再絞盡腦汁編寫自我剖析的文案,也不用在精妙構思的圖片中偷偷展露自己的愛好,一張心理測試結果圖,就能輕鬆幫我們進行身份宣言,讓他人了解自己想要展示的「人設」,同時又不至於太脫離群體,在保持獨特的同時,還能夠和大家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共鳴。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指明,人賦予社會秩序或特定行為以意義,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我們在社會這個舞台上扮演多種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務於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心理測試的出現,讓我們不必真實呈現在對方面前,只需要拿著手機,動動手指進行轉發,就能輕鬆地構建一個個理想的自我形象,何樂而不為呢?
就像今年引起大量轉發的幾個測試,「你會被哪所大學錄取」,曬出來的不是自己母校,就是比自己母校還好的大學,以顯示自己水平不俗;「送你一句詩」,讓我們覺得原來自己還能這麼有詩意;「哲學氣質測試」,更讓我們用根本沒讀過的哲學理論來闡釋自己。
實際上,這些測試除了得出哄你開心的結論,讓商家有效獲得大量用戶,並沒有其他更多作用。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測試都是無用的。《紙牌屋》第四季里,康威利用搜尋引擎「Pollyhop」,挖掘並分析選民數據,然後精準投放競選廣告,把競選話術說到選民心里,換來了大量選票。
現實中還真的發生過類似事件。2016年,媒體爆出政治數據公司「劍橋分析」通過 Facebook 非法獲取並利用了超過 5000 萬用戶的個人信息,在美國大選中幫助特朗普進行精準投放。
這有沒有讓你想起去年刷屏的「支付寶預測你的新年關鍵詞」?不過,與其說這是心理測試,不如說是一種大數據分析,而被分析的你,早已沒了隱私,與製作方「坦誠相見」了。
榮格《心理類型》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