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咨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咨詢師
…
『厭倦感,是婚姻中的毒瘤,它會進一步吞沒伴侶之間的溝通欲望、表達欲望,和性欲望。』
之前楊振寧先生的遺產分割,很受大家的關註。
原因是小他整整54歲的翁帆,在陪伴了他13年的晚年生活後,得到的只是清華大學附近一套別墅的使用權。
用人生中最燦爛的十幾年,換取一棟房子的使用權,這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很不划算的買賣,所以在新聞評論裡,人們多是或唏噓,或嘲諷,或指責。
王爾德有句至理名言:真相很少純粹,也絕不簡單。
你我都不是當事人,對真相的捕捉也不過僅僅是透過蛛絲馬跡的猜測而已,所以啊,把他們的愛恨情仇就留給他們自己吧。
讓我們來談談自己,談談由此想到的,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1、你渴望的,真 的 是 婚 姻 嗎 ?
關於婚姻,有一個很浪漫的西方神話:
說人類在最初其實是圓球形的,
長有四隻手、四隻腳和兩個面孔,他們企圖打開一條通天之路與諸神交戰,宙斯於是下令把人都劈成一半,以免遭受威脅。
從此之後,每個人都是殘缺的「一半」,他們苦苦尋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與他們共度餘生,重回圓滿。
就好像這個神話在西方被廣為流傳一樣,我們對婚姻的認識,也從小時候就產生了,
譬如,我們很早就知道,成家立業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找一個人和我們共度餘生,是一個重要的奮鬥目標,等等,
但是我們很少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婚姻要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急匆匆地趕在30歲前把自己嫁出去?
為什麼要給大齡單身青年貼上「剩男剩女」的標簽?
……
我們早已經習慣了被生活的慣性裹挾向前,很少主動思考為什麼。「什麼為什麼?大家不都這樣嘛!你們文藝女青年,毛病就是多」,
偶有主動思考的人去提出疑問,卻經常被翻白眼,嚇得人還是隨大流了。
…
隨大流的意思,就是和大家一樣,求學、工作、結婚、生子,
它們就好像我們人生中的小怪獸,要一級一級地通關,並且以什麼樣的姿態通關、在什麼年紀通過,都有相應的標準范式,我們只要照樣子去做就好了。
婚姻,也成為我們人生中的一個標準范式。
它被翻譯為:
「結了婚,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部分」、
「結了婚,你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了」,
「美好的愛情故事,最終的動人結局就是邁入婚姻的殿堂」
……
當我們的大腦對婚姻形成了這樣的認知圖譜,我們對婚姻也幾乎不會say no了,我們只會蜂擁而至,去過上一種看上去更好的生活。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你渴望的未必是婚姻,而是被認同——被我們的文化、制度、風俗所建構的主流價值觀認同。
當然了,你也可能會說:扯淡!我想要一個孩子,我想獲得一段完美的親密關係,我想通過婚姻實現階級的跨越……這麼多實實在在的理由,難道不能成為我想要婚姻的動力嗎?
沒錯,這些都是結婚的驅動力,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孩子也好、親密關係也罷,又或者階級跨越,它們都不是婚姻本身。
相較於你的欲望而言,婚姻只是你達到目的的一個工具而已。
2、為什麼婚姻總是讓人大失所望?
婚姻產生於私有制時代,最初是為了男性的遺產繼承,創立了婚姻制度——你看,它的存在之初,就跟浪漫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
到了現代,婚姻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子嗣和財產,而有了更多的內涵和外延。
關於現代婚姻的分類也有很多,從個人角度而言,我把婚姻分為兩類:
一類是「工具型婚姻」,
就是結婚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譬如上文提到的「我想生個孩子,但是孩子得有個爸爸」,
又或者「他非常非常有錢,嫁給他我就不再是偽中產了」,等等。
第二類是「情感型婚姻」,
就是結婚是為了獲得情感滿足,
譬如你很愛很愛一個人,付出感讓你很滿足;
或者一個人很愛很愛你,被愛的感覺讓你很富足很安全;
又或者你們兩個在一起很舒適,歲月靜好的感覺讓你們很溫暖,等等,
無論是哪一種狀態,它都能夠在情感上滿足你,讓你的生活更加明亮、愉悅。
無論哪一種婚姻,我們最終都難免大失所望。
…
對於「工具型婚姻」,我們失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初結婚的動機也不是指望對方有多愛我,
但是對於「情感型婚姻」,我們為什麼同樣大失所望?
當初,明明是「因為愛情」才結的婚,可為何如今是生活硬是過成了張愛玲口中的那句「長滿了虱子的袍子」,不忍目睹?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就好比我們每天都是同一款早餐包,就算它再美味,我們也無法做到一輩子不厭倦。
於關係而言,同樣存在厭倦期。
婚姻初期,你們的關係是:
我和你一步兩步三步四步望著天,看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連成線;
進入厭倦期,它就變成這樣式(參考東北話讀音)的了:
我和你一句兩句三句四句吵翻天,看彼此一眼兩眼三眼四眼想閉眼;
什麼感覺?
夢想塌方,有沒有?
進入厭倦期,很可能是因為對方不能帶給你新意,讓你不能拓寬自我了;
又或者是因為你們互相吵架吵煩了,乾脆就不吵,直接換成翻白眼了。
厭倦感,是婚姻中的毒瘤,它會進一步吞沒伴侶之間的溝通欲望、表達欲望,and性欲望。
由厭倦開始,婚姻進入負面循環:
厭倦彼此——加深沖突——不想溝通——更加疏離——更厭倦
所以,當有熱點調查:「每月給你11萬,老公不回家,你願意嗎?」,才會有那麼多的網友選擇錢留下,人嘛,能圓周運動多遠就去多遠。
這時候,想想曾經的月下情話:「有了你,我什麼都不缺」,真真是面紅耳赤,心裡再罵自己一句:傻瓜!
3、我們到底該在婚姻中尋找什麼?
我最近追了一部美劇:《天才》。
它以個人傳記的方式敘述了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情感、工作與生活。
拋開氣象萬千的20世紀初期的時代背景,和愛因斯坦論證相對論的精彩過程不談,讓人印象頗深的,是他和他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婚姻愛情故事。
米列娃的物理天賦很小的時候就被她的父親發現,在當時學校不接受女學生入學讀書的背景下,父親努力把米列娃送進了學校。
米列娃也不負父愛,以物理學專業第一名的成就考入蘇黎世理工學院,與第二名的愛因斯坦成為同班同學。
愛因斯坦被米列娃的物理學天賦和才情深深吸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因為自幼跛足,米列娃從小到大就沒有感受到被愛,所以面對愛因斯坦的迷戀,她又愛又怕。
但最終,她心智中的那個黑洞——渴望被愛,還是促使她沉浸在了與愛因斯坦的愛戀之中。
曾經第一名的學霸,因為戀情而沒有順利畢業,本來可能有更大成績的米列娃,婚後成了愛因斯坦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愛因斯坦全情寄托於自己的工作,但是米列娃的才情、抱負卻被日積月累的瑣碎磨平。
為愛情的犧牲沒有換來一段溫暖的關係,卻換來了由怨氣刻畫得愈發難堪的一張臉。
我在想,如果當初米列娃沒有因為婚姻放棄自己的事業,或許今天相對論的作者會是她,甚至也有可能有更驚奇的宇宙發現。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我寫這樣一個小故事,無非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在婚姻裡,我們最該尋求的不是別的,而是自我成長。
婚姻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機緣,一個發現自己的機緣。
進入婚姻之後,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也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愛;
原來我們面對最親近的人,也會時常憤怒;
原來我們嘲笑別人的斤斤計較和小家子氣,在我們身上都能折射出來。
婚姻會讓我們發現,原來自己也並不是那麼高級。
但這只是開始,我們借由婚姻發現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點,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改變,去修行,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人曾經問我,你覺得什麼時候結婚才算合適?
我回答說:當一個人的離去,不會讓你元氣大傷的時候。
之所以作如是答,是因為任何關係的本質,都是滿足自戀。
只有你修得圓滿,內心不再有黑洞渴望被填補的時候,你才會在關係中,自由自在,不是因為有了誰,而什麼都不缺,而是因為有了自己,就不再欠缺。
之前很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面有一段話,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說得比我好,借此機會轉送給大家:
「我的歸宿就是健康與才華,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我要什麼歸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歸宿」。
——the end——
作者簡介: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咨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出版新書《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個人微信公眾號:思遠心舍(ID:siyuanxinshe)
>讓我們來談談自己:為什麼要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