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獨生家庭給孩子留下的後遺症,已在90後身上爆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計劃生育於1980年9月正式實施,出生在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大部分人都是獨生子女,現如今大部分已經將近30歲。

獨生子女,可謂是萬千寵愛於一身。

而雙獨家庭所生的寶寶,就是6個大人愛1個娃,妥妥的「421」結構。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孩子看似非常幸福,實則會留下後遺症,這種症狀已在90後的獨生子女身上爆發。

雖說個人素質以及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但從大環境出發,獨生子女相較以前的孩子的確存在不同。


獨生子女身上,通常有這四類共同特征

獨生子女從小享受全家所有人的愛和精力,不僅吃穿不愁,出現任何問題也會受到格外關註。

事實上,許多人隻知道獨生子女的好處,卻不知道其悲哀。這類成長環境,也會導致獨生子女身上出現某些特征。

1)親和力較強

大多數人對獨生子女的印象就是驕縱、蠻橫、無禮、自以為是,實際上這只是個別現象,大多數親和力還是比較強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般家中有兩個孩子的,老大的尊嚴和權威感都比較強,這部分和獨生子女就非常像。

不同的是,獨生子女會一直享受父母全部的愛,而二胎家庭中老大的這種優越感,會隨著老二的出生而逐步降低,性格上也會出現一些偏差。

相反,獨生子女不會吃醋,也更知道該如何去愛別人,因而親和力相比二胎家庭的孩子而言更強一點。

2)自我要求高

家中有兩個孩子的,父母的時間、精力、金錢都必須對半分。

相反,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必須行、一定行。

在父母眼裡,孩子是唯一的依靠。如此大的期望,必然會讓獨生子女也逐步提高對自身的要求。

3)婚姻中更渴求關註

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家人的關註下成長,這種優越感並不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減少,反而會逐步增加。

在婚姻中,獨生子女更渴望得到關註。也有一部分獨生子女即使結婚後,對父母的依賴也不會減少,這也是俗稱的媽寶男、爸寶女。

4)心理承受能力差

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各種光環圍繞並包圍,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習慣被表揚,不接受批評,在生活中被父母包容得較多,因而獨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強,進入社會的抗挫折能力也較差。


獨生子女「後遺症」,在90後身上體現得淋漓精致

獨生子女大多是80後、90後,從小生活環境就比較好,但很少有人了解這批孩子背後的心酸。尤其是90後,生活中留下的這三種後遺症要注重。

1)負擔重

獨生子女小時候享受的關愛多,但長大後的負擔也非常重。

心理學家曾經找了一些獨生子女進行研究談話,發現他們學生時代之所以會好好學習,大多都是希望能回報父母,而並非對自己未來有多大的期許。還有些學生不好好學習,但一旦提到父母就會落淚,從頭到腳都表現出焦慮和愧疚。

這表現的就是獨生子女的情感負擔,不像二胎家庭有人分擔。

同時,長大後獨生子女還要面對更大的經濟負擔,整個家庭的責任都扛在他一個人肩上。

2)內心孤獨

獨生子女從小沒有兄弟姐妹,或許陪伴他們長大的只有洋娃娃以及各種各樣的玩具。

家人的疼愛自不必說,但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父母對孩子只有期許,也會漸漸忽略孩子的內心所想,孩子的內心想必也是孤單的。

3)缺乏童年的快樂

90後獨生子女生完孩子後大多都交給老一輩帶,除了上個班之外,還時不時旅旅遊,看似非常自私,實際上只是對自我的一種補償。

童年時作為獨生子女,雖擁有的父母的愛,但接觸的最多的也是大人,各種思維也都圍繞著大人,童年其實並不快樂。

結婚後有人帶孩子,自然就會想辦法開始補償自己的童年。

其實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都不會是完美的,但只要個體人格健全,追求怎樣的生活是個人權利,只要自我覺得幸福、不愧對家人和社會即可。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心理學家:獨生家庭給孩子留下的後遺症,已在90後身上爆發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