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有時候,同事之間搭個順風車很常見,但好友振宇有一次卻跟我說:我是不會讓任何人搭順風車的。
我很好奇:他這樣一個很隨和的人,幹嘛對搭順風車這麼計較?
原來,振宇的新公司有個同事,有次團建的時候回家,兩人才知道同住一個小區,剛好同事又沒車,振宇就順便帶了他這位同事一程。
從那以後,慢慢的這位同事上下班都搭起了他的順風車,振宇覺得也沒什麼,兩個人一起上下班還可以聊聊天。
但有次振宇家裡有急事,他就臨時請假提前回家了。結果到晚上下班的時候,同事打來電話說: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提前走了也不說一聲,害得我還等你,不就搭你個順風車嘛,這麼小氣。
還沒等振宇解釋,對方就把電話掛了。
…
要是我肯定也生氣,又不是他的司機,憑什麼這樣理直氣壯的。
其實說到底,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道理:
說話做事掌握分寸感,是職場關係中最大的學問。
什麼叫分寸感?
老子說:過猶不及。這是分寸感
道德經說:不如其己。這也是分寸感。
分寸感,就是一個人說話做事的尺度與界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一個人在職場關係中的分寸感。
01
一個人有沒有分寸感,體現在說話和行為
其一,關於說話:戳到痛處的玩笑並不是玩笑
開玩笑,有時候是一種調節氣氛和增進感情的方式。
但並不一定所有的玩笑都可以調節氣氛和增進感情,有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電視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裡面有個片段:
因為婚禮體驗系統被丟失,男主面臨著被起訴的風險。
在男主找回系統的那一天,因為想給女主一個驚喜,就跟對方開玩笑說:警察已經掌握了自己倒賣系統的證據,自己可能會被判無期徒刑。
結果女主哭著說要為他請最好的律師,不管判多少年都會等他,而且還焦急的跑去求別人放過他等等。
後來,當女主知道原來是被對方開玩笑了的時候,哭得更傷心了。
原來,女主的父母就是因為被騙而導致死亡的。
…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只是開一個小小的玩笑,但這卻可能正好戳中了對方的痛點,其實這就體現了一個人說話的分寸感。
其二,關於行為:親密無間並不是毫無距離感
職場中,有人自認為跟同事的關係很不錯,便按照自己的行事風格,毫不避諱的表現他們的「親密無間」。
辦公室門明明關著的,同事卻大搖大擺門的推門而入,甚至還會直接坐在你的桌上;
昨天新買的口紅,今天就發現不見了,同事卻毫不在意的說自己拿去試了一下,忘記還了。
而如果你要是介意他們這樣的行為,反而會被認為是小氣的表現。
我老婆的閨蜜小美,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有次小美去找領導討論下個季度的廣告計劃,手機因為充電就落在在辦公桌上。
討論回來後,發現手機在桌上,充電器不見了。
來來回回找了好久,臨下班的時候才知道,跟自己關係較好的雯雯來過找過她。
果然,小美最後在雯雯的桌上看到了充電器。
小美跟我老婆提起這個事情的時候說:不是自己小氣,而是因為對方不打招呼就拿走,害得自己白白浪費了時間,心裡難免不舒服。
當然,我們都知道,職場中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但這種關係應該是「親密有間」的。
職場中,自認為可以毫無距離的關係,其實是沒有分寸感的體現。
要知道,所有的關係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02
那麼,如何才能掌握好職場關係中的分寸感呢?
1、心理上:學會管理期望,而不是不加預判的付出
我們在日常工作,同事之間相互幫助完成完成一些臨時性的工作,在所難免。
但我們在職場上,肯定也看到過另外一種情況,幫了對方一次兩次之後,突然有一次因為有事情沒有幫忙,對方反過來會認為是你的問題。
在心理學上有個登門檻效應,講的就是這個事情。
所謂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登門檻效應,就是因為我們在一開始並沒有在對方心理建立期望值。
這種不加預判的付出,會讓對方逐漸的覺得你的付出是他應得的,如果你某一次突然停止這種付出行為的時候,對方反而會不滿。
所以,我們需要在一開始就學會管理對方的期望。
當我們在義務付出的過程中,應該有意的拒絕一部分對方的要求。
做到拒絕要求和答應要求交替進行,讓對方覺得我們並不是有求必應。
這樣才能有效平穩的管理對方的預期。
…
比如拿借貸這件事來舉例,同事在第一次找你借貸的時候,你可以答應(當然要判斷對方的人品哈)。
而當對方再次借貸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拒絕掉對方,甚至還可以說「下次找我,這次真幫不了」。
而對方第三次如果還真找你借貸的話,你又可以爽快的答應對方。
就像這樣如此交替的答應和拒絕,這樣就可以讓對方不至於太過分。
反過來同理,我們自己在面對別人的幫助的時候,也應該要懂得這個道理,不應該一味的進行索取,在對方付出之後,我們也應該有意的進行一下回饋。
這樣才能逐漸建立自己的分寸感,而不至於讓周邊的人感到反感。
2、認知上:明白換位思考,而不只從自身出發
沒有分寸感的人,有時候僅僅是隻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
《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有句話:
把注意力集中在能讓你自己、有可能也讓別人感到有趣的事情上去。
而這種站在對方的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換位思考。
只有我們能夠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才不至於越過對方的界限。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新聞,大意是說一位媽媽把女兒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發到了好友群,還發了一句話:「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是大氣」,結果沒想到不一會兒功夫就被踢出群了。
其實這位媽媽就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並沒有去考慮群裡面其他落選家長的心情,自然也就會引起大家的反感了。
…
當然,換位思考也有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
1)參考錯誤。
所謂參考錯誤,是指我們在換位思考的時候,很容易去參考自己熟悉的資訊。
比如我們在考慮對方的喜好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對方跟我們喜好類似,我們就會以自己作為參考。
而如果我們認為對方的喜好跟我們不類似,我們就可能會選擇自己已有的固定認知來參考,比如情人節就是送玫瑰花、冬至就是吃餃子等等。
2)只喜歡自己的觀點。
涉及到思考,就需要用腦,而人的大腦又天生是偷懶的。
我們自己的觀點總是顯而易見,不需要去耗費額外的腦力,以至於我們很多時候就不能對別人的看法想法給以足夠的重視。
還是拿情人節送禮的例子來說,其實我們原本可以去觀察、思考別人真正的想法,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習慣性的會偷懶,內心也就想當然的認為對方就是喜歡某一種禮物,但這其實只是你的個人觀念。
沒有分寸感就是隻照顧自己,自然也就更容易越界。
而換位思考,則可以照顧到對方,掌握好分寸。
3、行為上:懂得刺蝟效應,而不要太親近
…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翁中丞處復信甚妥,弟意疏疏落落亦極是。弟總認定是湖北之委員,以官、胡兩帥為上司,諸事稟命而行,此外一概疏疏落落。希庵於此等處界限極清,人頗嫌其疏冷。然不輕進人,即異日不輕退人之本;不妄親人,即異日不妄疏人之本。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和別人的相處過程中,不能過於疏遠,也不能過於親近。
我們在職場工作中,距離太遠影響工作協作,而距離太近則有可能多生事端。
在心理學上有個刺蝟效應講得也是這個意思,天冷的時候,刺蝟靠在一起相互取暖。離得太近,相互之間會被對方的刺所刺傷,而離得太遠又沒辦法取暖。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呢?
細思起來,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審視自己在職場中的人際距離:
1)在時間上,工作關係盡量控制在上班時間之內,特別要好的關係,也不應該在該睡覺的時間還在聊天討論;
2)在空間上,明確各自的界限,職場社交的距離肯定不是親密愛人之間的距離,同事的私人物品還是同事自己保管比較好;
3)在情感上,同事之所以叫同事,就是大家只是共同工作,自己私人的事情,給私人關係的人說就好,沒必要所有人都知道。
當我們能夠從這三個方面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交往距離的時候,才有可能更好的掌握好不觸犯他人的私人領域,也就是有掌握了分寸感。
…
03
總結一下
職場中,我們都喜歡與相處起來舒服的人一起工作,這是因為他們說話做事都有尺度和界限,也就是有分寸感。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說出來的話總是令人難受,做出來的事也總是讓人生厭。
明白這3點,掌握好職場關係中的分寸感:
1、心理上:學會管理期望,而不是不加預判的付出
2、認知上:明白換位思考,而不只從自身出發
3、行為上:懂得刺蝟效應,而不要太親近
>所謂情商高,就是有分寸感:學會這3點,做一個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