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
『 我們明明過得好好的,怎麼他就出軌了?』
精選
作者:雪y
來源:壹點靈
…
一位讀者留言說,她感到不可思議,結婚8年,婚後很少吵架,老公也時不時給她一些小驚喜,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老公出軌了。
「我們明明過得好好的,怎麼他就出軌了?」
出軌中,往往有一方處於很「懵」的狀態。
在很多人的常識中,一個人如果出軌了,不是兩人感情出了問題,就一定是這個人出了問題。
比如,現有的生活不過讓人滿意,性生活不和諧,感到孤獨等,從而想要逃離這段不幸福的關係;
又或者對方是渣男,情感不成熟,有未解決的創傷、心理障礙等等。
那今天這篇文章可能會打破你以往的認知。
「出軌中約34%的女性和52%的男性,對原本的婚姻/戀愛並沒有什麼不滿。」
這些數據揭露了一個「真相」:幸福的人,也會出軌。
…
心理治療師、演說家Esther Perel曾周遊世界,訪談過數百名深陷出軌泥沼的夫妻,她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人處於幸福的親密關係中,甚至深愛著自己的伴侶。
「我們要重新認識出軌行為」,出軌的都是「渣男/渣女」嗎?出軌現象如此普遍,難道所有的人都有問題嗎?
當然不是。
我們往往有一個假設:如果你想要的都能在現有親密關係中得到,就沒必要到別的地方尋求滿足。
但或許有些東西,即使是一段美好的感情也無法給予。
《婚外情事》的男主諾亞與妻子海倫在大學時相戀,諾亞溫文爾雅,有才華,喜歡看書寫小說;海倫溫柔體貼、家境優渥,從小生活在上流社會。
他們婚後生活不僅順遂愜意,還收獲了4個健康可愛的兒女。諾亞教書之餘,繼續自己鐘愛的創作,妻子則負責打理家務,照顧孩子。
…
童年時代的諾亞與母親,並沒有得到父親很好的照顧,他從小便立志以後要成為好父親、好丈夫。直到他遇見了餐廳的店員艾莉森後,他背叛了曾經的許諾,出軌了。
…
同諾亞一樣,在Esther Perel調查的出軌人群裡,他們並不是積習難改的渣男,相反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家庭,幾十年忠貞如一。
但有一天他們卻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越過了那條連想都不敢想的紅線。
在他們價值觀與行為的沖突背後:
- 是長久以來的缺失和渴望
說回到劇裡的諾亞,他的原生家庭並不富裕,四個兒女昂貴的私立費用,數個臥室的房子,這一切都是富裕的嶽父母給予的。
懷揣作家夢的窮教師,被嶽父母從心底裡輕蔑,獨立又有錢的妻子「未發覺」,加上成名之路遙遙無望。
他慢慢陷入失意、自卑,自我認同感喪失的低谷中。
…
當無名小說家遇見喪子媽媽,相見恨晚,他終於找到能夠彼此情感交融的人。
他的才華被艾莉森欣賞,在艾莉森那裡他看到了另一個悲傷與「弱小」的自己。
「楚楚可憐」的艾莉森不僅激起諾亞的保護欲,還幫他重拾男人的「力量」與「自尊」,他有苦說不出的情緒在她身上得到釋放,甚至找到了創作靈感。
他好像「活」過來了。
…
Esther Perel還告訴我們出軌的另一個核心原因:
- 在新關係裡重獲活力,成為全新版本的自己
曾看過一位讀者的困擾:
她35歲,有一個好老公,不僅長得不錯,工作上也是把好手,對她更是周到體貼,同樣她也愛丈夫。
然而,她出軌了一個她以前絕不會喜歡的男人,比她小幾歲,計程車司機,身上有紋身。
「我也感到痛苦,我從來沒想過要傷害我老公。」 可當她遇到第三者時,理智被一種「似曾相識」又美幻的感覺蒙蔽了,
這種感覺在她與第三者約會時最為濃烈,「我們常常躲在他的計程車上、或者我的車上聊天,一起看電影吃爆米花、在公園的長椅上吃甜品。」
這一系列的「際遇」,讓她覺得自己仿佛活成了十來歲的少女,沐浴在與男友約會的絢爛泡泡裡。
維持這段關係的時間裡,包括幾次性愛,讓她重獲喪失已久的活力。
…
這句話或許說出了出軌者最為普遍的感受。他們渴望追求新的(或失去的)身份,通過這段「不屈常」的經歷,來去自我探索、成長。
說到底,她的出軌跟婚姻無關,跟第三者也無關,而是與自己有關。她尋求的並非另一個愛人,而是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看著自己十幾歲的女兒享受著自己枯竭已久的自由,她表面平靜,內心早已波瀾不已,於是在接近40歲時,她以出軌的方式體驗了自己遲到的青春叛逆期。
在這個階段的人,生活往往就像一潭死水,但世界又充滿了各種未知與可能性,所以她們想在乏味的人生中,來一段詩意的插曲。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說過:
「現代生活中,總有一種疑慮——認為人們生活在謊言或錯誤之中;
認為有些至關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錯過了、遺漏了,未被嘗試,未被探索;
認為自己本有機會可以體驗與日常截然不同的快樂,但如若機會未被及時抓住,便註定永不再來。」
…
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我們對於未知,另一種可能的向往。幼年時期,我們總是無限想像未來自己渴望成為的人。
但長大後,「我從未想過我會是現在這樣的自己」而感到迷失,失望;
不僅如此,我們的生活總是囿於特定的場景,我們的人設局限於某一個角色與選擇裡。
婚後固定模式的生活,我們的好奇心與欲望被限制,某一天突然想到自己平淡如水走過來的幾十年:
「就這樣了嗎?我還要繼續這樣生活直到死亡嗎?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嗎?」
而出軌便提供給我們一窺別樣生活的可能。
…
在《月球漫步》中,青春期的女兒問出軌的媽媽戴安·蓮恩:「你愛他勝過我們所有人嗎?」
她回答:「不,但有時候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更能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過去逃離一段親密關係,是因為我們不幸福;如今,是因為我們可以更幸福。
「我有權追求快樂」,但現在很多人不合理的、過高的期待,往往又讓一段婚姻關係中的彼此互受折磨。
無論如何,出軌會造成:它會粉碎我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與定義;威脅我們的自我認知,以及引發信任的毀滅和認同危機。
對於被傷害一方,它帶來的慘痛與「後遺症」又難以彌補,甚至有人會不斷與:
「你為什麼出軌」,「你出軌對象是誰」,「你們親吻了嗎、上床了嗎」等一系列細節死纏爛打,而飽受煎熬。
…
訓斥出軌一方,或者糾結出軌的細節,對於自己走出傷害都是徒勞無功;
同樣固執的尋找婚姻中的瑕疵,以理解、解釋出軌行為,也是徒勞無功。
「路燈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醉漢丟了鑰匙,但他不在丟鑰匙的地方找,卻在路燈下找。
在尋求真相時,人們也往往如同這醉漢一樣,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而非從真相之處入手。
將出軌歸咎於一段失敗的婚姻,一個不靠譜的對方很容易,但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出軌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動機,從而理解出軌這件事,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從中獲得救贖。
而這背後的意義與動機,告訴我們:
婚姻不僅僅是責任與義務,還有追求與自我實現,還有作為單獨個體的愛與欲。
◎ 以上部分內容引自TED演講:《重新認識出軌行為》
– THE END –
· 作者:雪y,生性涼薄的95後,願你有跑鞋也有高跟鞋,能喝茶也能嘗烈酒。
· 壹點靈,關註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初級心理咨詢師全新開班
…
>「那個寵妻狂,劈腿了」:為什麼愛著伴侶的人,也會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