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貼近你心❤
作者:Jenny喬
來源:Jenny喬(ID:Jenny-Qiao-Love)
最近,有一則令人目瞪口呆的新聞:廣東17歲女孩舉報父母逼婚。
小苗(化名)今年17歲,國中畢業後,隨父母外出打工。春節期間,父母以年紀不小為由,替她張羅了一門親事。
在認識男方的三個月裡,兩人見面次數總共不超過10次。然而,小苗父母卻早早為他們選好了成親的日子。
即使小苗百般不情願,但最終還是敵不過父母的「逼迫」。
婚禮前,小苗左思右想,還是決定要退婚。於是,她找到當地婦聯,舉報了父母逼婚的事實。
經過協商,小苗父母終於答應退婚,並退還男方的5萬彩禮。
小苗的經歷,讓很多人心疼。
17歲,本該是努力讀書的年紀,卻被父母拉著去打工。打工也就算了,還逼她和一個陌生的男人結婚。
有人說,2020年了,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的確有。
小苗父母的粗暴行為,不僅干涉了她的合法權益,還傷害了她的婚姻自由。
但同時,我也為小苗感到驕傲。因為,她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
說到底,這件事的起因,還是父母與子女在婚姻觀念上的沖突。
而這種逼婚的現象,在我們生活的今天仍有發生。
催婚,讓年輕人心力交瘁
一個網友曾分享過自己母親的催婚日常。
母親:吃晚飯了沒?
女兒:還沒,我在路上打包就好了。
母親:一個人吃飯不孤單嗎?
女兒:不會,都挺晚了。
母親:如果你有男朋友,就不用一個人吃飯了。
女兒:你這話什麼意思?
母親:要是有個人陪你、照顧你,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女兒忍住脾氣,轉移話題:爸爸身體怎麼樣了?
母親:他很好,你不要擔心,我們比較擔心你春節能不能帶回男朋友。
女兒:我工作那麼忙,上哪兒找男朋友?
母親:上哪兒找沒關係,只要能帶回來就好。
女兒:媽,我要是隨便找個男生回家,感情也不一定長久,你說是吧?
母親:不一定,感情都是婚後培養的。
女兒:萬一培養不了,還得離婚呢?
母親:那你至少還結過婚……
三句話不離找男友,五句話不離催婚。看似家常的對話,實則步步緊逼。
在網友看來,這不像是聊天,更像是問刑。
豆瓣有個女生哭訴父母對她戀愛的干涉。
圓圓和第一任男友認識且同居了兩年。觀念保守的母親聽說這事,被氣哭了。
後來兩人見了雙方父母,考慮結婚。但圓圓在婚前發現,男友性格有問題,還有暴力傾向,於是果斷分手。
其實,圓圓的父母對這個男生並沒有太大好感,但他們認為,女孩子都和男友同居了,就要嫁給他。誰知道,女兒轉眼就和人分手了,這讓他們覺得很丟臉。
圓圓的第二段戀愛,其實並不想那麼早讓家裡人知道。但礙於父母催婚壓力大,她不得不把男友帶回了家。
然而沒多久,圓圓再次分手。
這回父母覺得更生氣了:把兩個男生帶回家裡,這麼隨便的女生「誰敢要」啊?
圓圓在戀愛上不僅沒得到父母的支持,反而還總是遭受嫌棄。父母保守的觀念和難聽的話語,更是讓她痛苦和焦慮。
如果你關註新聞,還能發現不少這樣的事情:
重慶一90後小夥,因不堪家長逼婚,穿女裝參加相親。
鎮江一21歲快遞員,因被家裡逼婚,一時想不開選擇跳江輕生。
杭州一28歲小夥,因為被催婚和媽媽吵架,沖動爬上陽臺尋短見。
可以說,那套保守的婚姻觀念,深植於一些父母的心裡。
在他們眼裡,同居就得結婚;在他們心裡,不結婚就是犯罪。甚至只要能結婚,子女開不開心都不重要。
難怪那麼多年輕人活在父母逼婚的陰影下。
不得不說,催婚這件事,就像戴在子女頭上的金箍圈。
父母催婚的背後,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父母喜歡催婚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對婚姻的任務化。
在傳統觀念裡,什麼時候結婚、生子都有一定的時間標準。
在《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例子。
節目中,87年的小焦談到自己的感情生活。由於剛剛失戀,還需要兩三年,才能走出上一段感情。
一聽到這話,父親馬上急了:「太長了,老師麻煩你們有合適的介紹下。」
小焦很不解,為什麼年齡大了就一定要結婚?
父親馬上用老一輩的價值觀解釋:
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就應該早點完成。不結婚,人這一生就不完美,就會留有缺憾!
焦俊艷反駁這樣的看法:
我不遺憾。世界上大多數人走的路,我已經知道結果是什麼。那我不能選一條沒走過的?我把人生拿來試驗一下怎麼了?
父親眼看講道理不占上風,就把這種想法歸結於年輕人「消極」:
你們淨看黑暗的一面,不看光亮的一面。那麼多人結婚後幸福一生的,要我可以給你舉幾個例子……
因為父女觀念不同,兩人最後誰也沒說服誰,還給彼此留下了不愉快。
焦俊艷與父親的對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識。
父母一輩總是把婚姻當作任務,當作人生的必需品。似乎不結婚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問題的。
關於父母催婚的原因,《簡單心理》提到一個詞:投資。
父母在子女身上投資得越多,就越希望介入子女的婚姻:怎麼樣才能讓我的「投資」非常有效,且不會被糟蹋?
很多長輩插手子女的婚姻,也正是這個原因。
曾聽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小青是一名高中生,和家人生活在偏遠的小城裡。她的理想是在未來考上大學,找一份事業為之奮鬥。
可在這座小城裡,重男輕女的現象極為嚴重。正體驗讀書生活的她,沒有想到父母早早為她包辦了婚事。
得知消息後,她馬上跑去問父母:「為什麼不讓我上大學?我還想要繼續讀書。」
誰知父母回答:「養女兒很虧的,我們給你讀到高中,算很不錯了。」
「可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都不能做決定嗎?」小青委屈極了。
「你哪有什麼人生,沒有我們養你,你都活不到現在……」
父母一句話噎得小青說不出話來。
這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這種變相「逼婚」,毀掉了多少年輕人的人生。
其實,我能理解有些父母催婚背後的意願。就像焦俊艷的父親,他只是為了女兒的未來能夠幸福。
但作為新時代女性,焦俊艷的想法其實也很清晰。她有自己的事業,也對婚姻有清晰的看法。只不過因為父女觀念不一致,才導致了溝通上的障礙。
而小青的案例,則讓人覺得痛惜。
女性本來就很容易遭受性別歧視,加上父母都重男輕女,可想她會變得多卑微。
遇到這樣的女生,我都會鼓勵她,盡量不要受外界聲音的影響。
這個時代,女性真的不比男性差。
除了這兩個原因,社交圈子的攀比、不善表達愛意等,都是造成父母催婚的因素。
年輕人應該有婚姻的選擇權
雖然父母催婚催得緊,但年輕人未婚、晚婚的現象也與日增多。
2018年,民政事業統計報告顯示:我國辦理結婚登記1013.9萬對,結婚率為7.3‰,創下了近十年新低。
還有單身人口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單身成年人數量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超過7700萬。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人口研究學教授原新分析了幾個原因:高昂的生活成本(房價物價)、全社會教育水平增加、年輕人獨立性強等。
其實,一說到結婚,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高昂的結婚成本。
舉個例子,按深圳的物價水平,結一次婚要200萬左右(包括婚房)。如果加上生育成本,那麼還需要更多的錢。
光是結婚成本,就足以嚇退一波年輕人了。
另外,中國人的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結合那麼簡單。
正如博主蘇見祈在微博裡說的那樣:「婚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是兩個家庭的結合。」
結婚,意味著要多面對一對父母,一個莫名出現的原生家庭。
在這則微博裡,蘇見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女生,每天晚上哄孩子睡後,都要出去偷偷喝酒。
為什麼呢?
因為她每天工作繁忙,還要照顧小孩,自己父母還天天找她碴。
本來,這些事就夠她崩潰的了,再加上公公婆婆每天來帶孩子,又對她指手畫腳。
在雙重夾擊下,她只能借酒消愁。
所以,結婚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當然,年輕人不結婚,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教育水平上去了,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就更高。
《誰說我結不了婚》中,陳數飾演的職場女強人田蕾,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田蕾做事雷厲風行,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
在婚姻上,她覺得:「女人放棄婚姻,是邁向成功的捷徑。」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她所在的律所,充滿了性別歧視。自己明明很優秀,但因為女性的身份,她總是接不到大案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但她還是憑借著自己的野心,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
她明確知道,自己的首要目標就是工作,在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之前,她也不會焦慮自己大齡未婚。
後來,她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男友,徐海峰。徐海峰和她是青梅竹馬,兩人又是律所合夥人。在合作過程中,兩人被彼此的魅力吸引,從而走到了一起。
其實,婚姻在這個時代,早已不是衡量幸福的因素。
就像有人說的,如果我一個人就能過得快樂,為什麼還要再找另一個人呢?
無論是生活成本,還是接納另一個家庭,又或者不甘於退居家庭、放棄事業,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削減幸福感的「罪魁禍首」。
所以,與其湊合結婚,還不如選擇單身。這種態度才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表現。
這世界上什麼事都可以將就,唯有婚姻不可以。
結婚一定要以愛為名,而不是到了某個年紀,為了逃避父母的催婚匆匆做出的決定。
改變逼婚現象的鑰匙
在我們自己手上
那麼,怎麼樣才能擺脫父母的催婚呢?
心理學專欄作家唐映紅,曾做過一期演講。
在關於中國婚戀態度的調查中,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曾遭受過父母的逼婚。
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映紅老師從幾個角度分析。
心理學:為了避免子女走彎路,他們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子女。
社會學:有時候,是社會體系下的習俗,讓他們習慣干涉子女的婚姻。
經濟學:養兒防老,是迫在眉睫的社會現實。
這種現象的出現,事實上是父母覺得子女還不夠獨立。
唐老師曾在高校問過學生:不拿父母錢生活的人有多少人?
結果舉手者百裏挑一,大多數學生還是需要依靠父母的錢買房、舉行婚禮等。
這種情況下,父母就像是我們的股東,那他們怎麼可能不干預我們的生活?
而父母催婚、子女反抗的這種沖突裡,其實是溝通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種叫PAC的溝通分析理論,它把成年人的溝通分成三種模式:
P:Parents,就是父母
A:Adult,是成年人
C:Child,是兒童
如果父母用的是P,我們用的是C,那麼這種溝通將會無解。
那麼,最佳的方式,還是有一方主動用A的方式來溝通。而這種模式,顯然不是父母的方式。
在長達幾十年的生活歷程裡,他們早就習慣了用P的方式來溝通。這時,我們就應該充當起A的溝通方式。
而A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我認為應該怎麼樣,但我會考慮對方的權利和處境。
這種溝通是留有餘地的,不會給雙方帶來太激烈的交鋒。在這種溝通下,我們才可能在親子關係中占主導位置,也才能通過自己的成長,來影響父母,以此減少他們的逼婚。
關於單身或不婚,李銀河也說過:首先經濟上要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
自己真正沒有後顧之憂了,才能選擇單身的生活方式。
所以,能改變逼婚現象的鑰匙,其實不在父母手上,而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剩者為王》劇照
你也曾或正在經歷父母的催婚嗎?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20年第14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作者簡介: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職場10萬+爆文制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微信公眾號: Jenny喬。
▽更多推薦閱讀▽
那群拼命考上985的「廢物」,開始慌了
74歲黃百鳴近照引熱議:別讓「偽自律」耽誤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