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中國人喜歡講風水。建築朝向、地形地勢、室內布局有太多講究。小到一家喬遷,大到皇室的宮殿選址,總想尋一個風水寶地,圖個安居樂業、驅鬼辟邪、吉祥運勢。
究竟什麼是風水之道?
風水作為一種相地之術,其實就是對自然地理的考究,自然條件主要是由山和水的走勢來決定的,古代的人們將這種道理總結為風水的學問。這就是說,自然環境造就了風俗民情,進而對人們生活、生產與居住各方面產生影響。
比如上古時期的大禹治水和大堯觀測天時,得地利、順天時,都是在調適和大自然的關係。這些成功的經驗在告訴人們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順應自然的規則,事半功倍;若要逆向而行,則會招致失敗和懲罰,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
堯帝事跡,明代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冊》
我們將古代中國代稱為「華夏九州」。九州的稱號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大禹治水時,進行了全域的調查,禹把中國分為九個州。通過相應的活動,大大地拓展了中國的疆域,
九州區劃的根據是呢?它穩定的決定性因素是黃河、淮河和長江三條大河,水的流向由山決定,這就涉及到陰山、秦嶺、太行山這幾座主要的山脈,山和水相結合形成了一片片相對獨立的區塊。按照古代人的說法,就是由風水來決定的。
古人公認的「風水寶地」在哪裡?
山川河流自古以來就是大自然對中國區域規劃的手筆。那麼,哪裡是古人公認的「風水寶地」呢?我們可以從古代王朝定都的學問來窺得一二。
中國古代的前半段,強盛王朝大多定都一個地方——長安。這片位於關中的上上之地,為什麼被歷代統治者選中?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關中的地理形勢會發現,它的南面是橫亙千里東西走向的秦嶺。通往華夏的是崤山,秦人在崤山的北麓谷地中建立了函谷關,這裡也是中國古代軍事的戰略重地,道路的寬度只能允許一輛車通過,地勢艱險,因此被形容為「函」,意思就是像盒子一樣。這樣的地方易守難攻,《過秦論》中寫道,楚懷王曾領六國的聯軍叩關,結果被秦打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黃河環抱關中地區,秦嶺、六盤山、賀蘭、山陰山和呂梁山,四面形成天然的屏障,自古號稱「據三面而守,獨以一面制諸侯」,在中國,這是唯一一塊有這樣優勢的地方。
關中地區歷代國都分布情況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韓昇教授總結到:中國強盛的王朝都會定都在長安,這是因為這裡環山帶水,固若金湯,內部幅員廣闊,安全富庶,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古人稱得關中者王天下。老百姓在這裡得先王遺風,形成了有序的生活形態,勤於耕作、民風敦厚。
如果追溯上古時代,我們會發現山西、河南這一帶是中國的中心區域,漢代把這裡叫做「三河地區」,指的是河東(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河南(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河內(今河南省北部)三地。現在我們常說「華夏」,華夏文明的起源,就在這個地方。
《史記·貨殖傳記》中提到,上古時期唐堯定都於河東,殷人定都於河內,東周定都於河南,都在三河地區。從黃帝一直到北宋,國都的中心區都在以長安、洛陽為主的關中-三河地區移動。
韓昇老師看來,在中國古代,具有封閉性的區域往往是重要的文明據點。山和水包裹的區域如果比較小,在歷史上往往就會成為一個大家族崛起並且盤踞的地方;如果它包裹的地方足夠大,就會成為國家興起之地。
山川地理對文化的形塑
在一個自然區塊裡生活的人,會形成相對獨立的風俗民情。甚至因為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排外性,比如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中國古代,關中地區看不起山東地區,認為山東地區的人挺奸詐的,山東地區的人看不起關中地區的人,覺得他們太土了。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僅僅隔一山的人們互相都聽不懂彼此的方言。自然區域的分割,也正是造就文化多元性和獨特性的其中一個根基。
懂風水、懂山川,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格局。
有一位古人,足跡走過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他結合古書本中的知識,根據自然區域的實際情況,以文化的視角,重新做了更加細致的區分。這就是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一直以來,人們多從時間軸的角度來解讀《史記》,從炎黃到漢武的3000年的歷史進程來把握中國歷史的脈絡。其實《史記》更是一副關於中國山河的古地圖,這一次,中讀推出了小課「地圖上的古中國——跟著《史記》遊歷中國山河」,出身史學世家的復旦大學教授韓昇老師將從空間軸的角度,來領悟和解構中國的歷史和地理。跟著《史記》遊歷中國山河。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我們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古代中國。
- 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定都彭城?
- 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出生於齊魯之地,但這裡為何不能成為政治中心?
- 司馬遷筆下的九州、楚地、華夏、齊魯到底究竟是怎樣的?有何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
韓昇老師將借助司馬遷的觀察,從中國的山川地理的形式帶領我們認識中國幾個重要的版塊,以及每一個版塊在歷史上起什麼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在歷史與地理的十字路口,聽懂司馬遷筆下的中國山河,讀懂中國的歷史文化。
點擊試聽小課《地圖上的古中國》
小課主講人
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讀專欄「韓昇·《史記》百講」主講人。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學文學部、關西大學等大學教授、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史、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佛教史。在央視「百家講壇」先後開講《盛唐的背影》《尋找曹操》等系列節目;著作有《唐太宗治國風雲錄》《隋文帝傳》《日本古代的大陸移民研究》等十餘部;翻譯了號稱日本漢學研究巔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韓昇老師出身史學世家,九歲開始讀《史記》,潛心專研四十餘年,身為1980年代第一批「背包客」,他以司馬遷和《史記》人物為榜樣,遍覽東亞歷史遺跡,透視「史料」,看清歷史真相。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