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陰陽的形成與發展》
我們必須知道陰陽五行是整個易學的基礎的基礎,無論八字四柱還是風水堪輿,都是以陰陽為依據出發的,可以說陰陽五行是易學術數的源頭,是本!⭕
而陰陽源於古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易傳 》的取象思維。陰陽的本義與天體尤其太陽的自然現象有關。出土的原始社會良渚文化,河洛的紅陶文化,開始有陰陽對稱圖形,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常用「陽日 」、「晦月 ⭕」等具有陰陽涵義的文字記載。商周指地勢的朝陽和背陰。如《詩經 ·大雅》說:「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其中陰陽一詞,即指日光的向背而言。
⭕《說文解字》對陰陽在這一時期的原始涵義進行總結說:「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從阜,陰聲。」「陽,高明也。從阜,昜聲。」皆為地理。⭕
春秋戰國的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是人生觀,而不是宇宙觀,當古希臘哲學家把目光投向自然,印度哲學家把目光投向超越的彼岸的時候,中國哲學家則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的人類自身,關註活在當下。陰陽哲學范疇的形成,一方面來源於古人「遠取諸物 」的自然現象,另一方面則來源於「近取諸身 」的萬物生殖現象,也促進了陰陽的概念形成和廣泛應用,也就成為哲學意義上的元陰、元陽。⭕
早期的《易經》,甲骨及以前的圖形時代,是卦與畫,沒有明確的語詞陰陽,但卻蘊涵著豐富的與陰陽有關的卦符,它將陰和陽分別用陰爻 「–」和陽爻「—」的符號加以表示,並演繹為 爻辭,每卦都由陰爻和陽爻兩種符號組成。
周文王及他的同仁們,就是用符號陰陽來闡釋紛繁的物質世界和龐雜的社會現象。《國語 ·周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元前780年)發生地震,周太史伯陽父用陰陽觀念解釋地 震,以陰陽失序分析「川源必塞 」,由此導致西周必亡的社會政治問題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可見西周晚期,人們已用陰陽二氣的運動來解釋節氣、地震等多種自然現象,陰陽已由具體的物象升格為天地之氣,並對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有所認識。⭕
春秋戰國時代,陰陽五行伴隨歷史上的學術繁榮,逐漸形成。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宇宙論、本體論哲學,對陰陽學說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老子》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天文訓》解釋道:「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即「一 」為混沌之氣,氣自身又分為陰陽兩種,陰陽二氣相互交感產生萬物。⭕由此老子肯定了宇宙萬物都包含著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互相作用、互相沖蕩,而以和諧為最佳狀態。
戰國時期,陰陽不僅被用於闡發宇宙生成論的思想,而且更多地運用在宇宙構成、運行法則方面。《管子·四時》明確指出:「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管子·乘馬》說:「春夏秋冬,陰陽之更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變化也。」認為陰陽變化是宇宙有節律運動的最根本的原理與法則,陰陽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萬物的生長收藏也受陰陽的支配「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陽)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陽)氣畢下,故萬物藏」(《管子 ·形勢解》)。⭕
《易傳》開始以陰陽范疇來解說卦象、爻象以及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 」。至此陰陽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視為宇宙的一種基本規律,不但認識到存在於事物內部的陰陽兩方面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還認識到陰陽雙方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關係,並且運用陰陽雙方的這一關係解釋宇宙萬物的形成,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繫。可以說,這時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陰陽學說已經形成。⭕
從戰國到秦漢時期,陰陽五行引入醫學,與中醫理論學術內容相結合,熔鑄成一體,形成了既源於哲學認識,又有所不同的中醫學的陰陽學說,《黃帝內經》的成書可謂其標誌。⭕
同時,陰陽五行也廣泛應用到道家方術丹藥之中,易學術數的陰陽五行也成形成體系。⭕
不知陰陽者,不為易!
《張路先生說易》⭕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致力於易學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