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易經》廣大精微,包羅萬象,蘊含天地、宇宙的終極秘密。全書內容的64卦,更推演了人生百態中對應的64種情形,令人稱奇。
64卦中,其中有一卦是兌卦,就是與我們生活中最日常的情形——說話有關。
會說話,是每個人一生的修行。《易經》關於說話之道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1、和顏悅色,笑著說話
兌卦初爻爻辭:「和兌,吉」。
意思是:說話一團和氣,吉祥。
生活中,我們說話的態度,往往決定著溝通時的氣氛和狀態。
和顏悅色,笑著說話,讓人在本能上,就會覺得心情舒暢、全身放松,從而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和言行。而板著臉說話,無形中就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遠了。
起沖突時,若一方能笑臉相迎,分歧便會迅速消弭和瓦解。
三國時期,東吳帝國的孫權,有一個寵臣叫呂壹。他仗著「最高首腦」的信任和專寵,飛揚跋扈,弄權使謀。朝廷上下為之群情激憤,又敢怒而不敢言。
呂壹終於作繭自縛,被捕入獄。審問此案的顧雍,是東吳有名的正直大臣,曾經也遭到呂壹的陷害和排擠。這一下,眾人都以為顧雍能好好地還以顏色,讓呂壹嘗嘗厲害了。
沒想到,顧雍在堂上,卻和顏悅色地審問呂壹,一句一句慢慢細問,沒有擺一點威嚴,更沒有嚴刑逼供。
審訊結束時,顧雍又問呂壹:「你還有什麼別的想法嗎?」本以為會「大刑伺候」的呂壹,也是心生悔意,不僅從實招來而且趴在地上,不斷地叩頭認錯。
有人說,這是顧雍有意維護孫權的顏面。但是,能夠坦然面對曾經陷害自己的人,就事論事,不針對個人恩怨報復,這也是顧雍身為名臣的一段佳話。
試想,若不是這樣的包容和寬和,怎能顯示君子的心胸和氣度,呂壹又怎能深受感召而服罪、伏法呢?
和顏悅色,和聲慢語,笑著說話,是美德,更是修養。
2、發自內心,說真心話
兌卦二爻爻辭:「孚兌,吉,悔亡」。
意思是:說真話,不虛偽,吉祥,沒有麻煩。
人與人之間相處,總希望對方能夠真誠相待。若是一味虛假、塞責,就會快速拉開彼此的距離。
而若要真誠相待,擁有一段融洽的關係,就要發自內心的說話,說真心話。
黛玉和寶釵,是《紅樓夢》中濃墨重彩的兩位女主角,在書中的前半部,黛玉對寶釵心有芥蒂,處處設防。
有一回,黛玉在和姐妹們行酒令的遊戲中,失口說出了《西廂記》中的幾句詩詞,讓寶姐姐抓住了「把柄」。
原來,在當時的封建年代裡,《西廂記》屬於禁書。寶釵單獨把黛玉找來,點破了此事。黛玉一時醒悟,隨即羞紅了臉。
接著,寶釵又是一番好言好語安慰,看這樣的書,不僅影響她千金小姐的形象,更可能被小人利用。另外又坦承自己少不經事時,也看過這樣的書。
這樣的推心置腹、曉以利害,為他人著想,讓黛玉甚為感動。
後來,寶釵在其病中,又熱心送上燕窩。黛玉終於坦誠說出自己的心結:「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隻當你心裡藏奸。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
季羨林先生曾說:「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說虛偽的假話或許能取得別人一時的信任,但假話說多了,騙人騙多了,也就沒人敢信任,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甚至惹禍上身。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話才有力量,真話才能打動人。
3、有商有量,有話好說
兌卦四爻爻辭:「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意思是:說話好商量,好像有點焦慮,其實避免了沖突,這是好的。
有時候,在特別的事情上,在特殊的談話對象上,我們往往感到溝通的艱難,從而會產生畏懼或逃避的心理。這時候,我們最好的辦法是,有商有量,有話好說。以一種低姿態,達到預期的效果。
戰國時期,秦國侵犯趙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要求以長安君做人質。長安君是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趙太后執意不肯,群臣進諫均被她罵回。
但德高望重的左師觸龍,卻通過一番懇切的交談,觸動太后改變了心意:
「很久沒來看您了,您的飲食還好吧?」
「我的小兒子不成材,我想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讓他進宮做個侍衛,是否可以啊?」
「可以,您是疼愛兒子。」
此時,觸龍不失時機拋出諫言:「做父母的人,無不是為兒女的長遠打算,如今你不讓長安君入齊,將來他若為君,又怎麼會有政治資本呢?」
作為身居下位的臣子,又面臨棘手的局面,可以說是非常被動,且極具風險。可觸龍以和太后聊飲食、話家常的方式,慢慢切入正題。接著,點明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內涵,讓太后最終情不自禁地感嘆:「就都聽您的吧!」
《詩經》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智者就應該像玉一樣溫潤沉穩,與人交流時,不會強行控場,咄咄逼人。
以命令或者強硬的口氣對人說話,別人就算嘴裡不說,心裡也是反感透頂。
用平和的語氣,以商量的口吻與人交談,會讓人感到受尊重,也更容易讓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4、言必有據,言必有中
兌卦六爻爻辭:「引兌」。
意思是:謹言慎語,不說廢話,不亂說話。
說話是一種學問,需要好的態度,好的出發點,和好的姿態,但說話更需要有說服力。這就需要言必有據,言必有中。
《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的諸葛亮,泰然自如,慷慨陳詞,凌厲辛辣,攻守有度,讓人震撼。
整個辯論過程中,諸葛亮引經據典,詳陳事實,有理有據。最後,「眾人盡皆失色」,東吳的重臣張昭也只能張著嘴,噎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諸葛亮面對群儒的層層挑釁和逼問,明確判斷天下大勢,分析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的軍事情況;他牢牢掌握管仲、樂毅、蘇秦、張儀等名士史實;言垓下之戰的成敗利害,談伊尹、子牙、張良、陳平等匡扶之智;舉「猛藥治病」、「鯤鵬群鳥」之喻;論述「仁義之師」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並對「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加以區分。
凡此種種,無不得益於諸葛亮高遠的視野格局、嚴密的邏輯和學識基礎、豐富的史實認知等。這些都足以讓他引經據典、口吐蓮花、力挫群雄,贏得主動和先機,也在歷史的星空留下璀璨光芒。
說話是人的本能,但會說話卻是一門藝術。
《易經》的智慧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笑著說話,發自內心的說話,有商有量,有理有據,那麼安居樂業、為人處事上,我們就會擁有一份愉快,一份和諧,一份勝算。
然而,做到這些又何嘗那麼簡單,說話有技巧,但根本的是要有一顆真誠之心,愛人之心,博大之心,需要我們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