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易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被譽為群經之首、百家之源。
人們一聽到《易經》,往往覺得神秘莫測,深邃難懂,所以還沒有去讀,就已經被嚇倒了。其實大道至簡,《易經》雖然義理精微,但只要用心去讀,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必定受益無窮。
其實整部《易經》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話就概括了,並且世界所有的學問,都包含在這一句話裡面了。哪句話呢?
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們知道,無論儒家、道家,還是諸子百家,都是圍繞著一個點來說的,這個點是什麼呢?那就是「道」,離開了「道」,什麼都玩不轉。這個「道」,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讓人感覺很抽象,很難理解。
那《易經》上就告訴我們,什麼是「道」呢?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們看電視劇、看書,經常會看到一個太極圖。什麼是太極圖呢?太極圖是一個圓圈,半邊是黑的,半邊是白的,中間有一個界限。這個太極圖就代表了「道」,其中黑白的兩個半邊,就代表陰陽,那個界限,就代表平衡。
這個太極圖,很形象地為我們解釋了「道」和「陰陽」的關係。陰陽平均,各占一半,保持平衡狀態,這就在「道」中了,叫順應天道。如果陰或者陽超過了中間的那個界限,陰陽失去了平衡,就會起變化。
起什麼變化呢?就是《道德經》上講的「反者,道之動。」「道」就會促使陰和陽重新達到平衡的狀態,所謂「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用我們都熟悉的話說就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這個陰陽,並不是虛幻的,都是有事實可以作為依據的。比如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漲就有潮落。通過這些自然現象就會發現,所有事物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推及到我們人事,也是如此,一憂一喜,一哭一樂,一盛一衰,一治一亂等等。
天地的陰陽,是按照自然規律而來,萬古不變;而人事的盛衰,卻隨著人心的動向,變化無常。但無論怎樣變化,都不會脫離「道」,都是依著「道」的規律進行陰陽的轉換,最終還是要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比如說,一個人喜歡驕傲自滿,就一定會遇到丟人現眼的時候;一個人飛揚跋扈,就一定有人出來教訓他;一個人喜歡慳吝錢財,就一定會有個敗家子幫他破財;一個人喜歡占便宜,就一定會遇到吃虧的事;一個人如果有德性但很貧窮,那他的子孫後代就一定興旺發達。這些人事上的變化,其實和日出日落,寒暑往來,都是一樣的道理,就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古人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教導我們做人一定要謙卑退讓,一定要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謙卑退讓,才能令人尊敬佩服,才會增長自己的福報,所謂「厚德載物」;雖然吃虧,但卻得到大便宜,所謂「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曾國藩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缺齋」,就是因為他明白「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人的事業如果太過盈滿,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了。所以他才故意讓自己保留一些缺陷,甚至主動制造一些缺陷,比如經常向人借債,就是為了避免盛氣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