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個民族的較量就是母親的較量。」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也曾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
母親代表的是溫柔、美好和幸福。母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的燈塔、是孩子人生道路上路標。母親與孩子的親密度要遠超過父親,因為孩子和母親共度了十個月的「親密時期」,真正的「骨血相融」。
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母親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品行。善良的母親,孩子多半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人,有格局的母親,孩子多半也是事業成功、心胸寬闊的人。
不要輕視母親給孩子的影響,母親的思維和習慣對孩子是一種「潛意識」的影響,母親眼中的世界決定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所以高素質的母親成績高素質的孩子。
下面我們了解胡適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相信從中能帶給我們的某些思索。
胡適(1891-1962),名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榮獲35項美國博士桂冠的中國大學者。安徽省績溪縣上莊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01母親的容忍和堅強:
胡適的父親是胡傳,字鐵花,系清末貢生, 曾在東三省、廣東乃至臺灣臺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臺;母親馮順弟(續弦)比其父小30歲,是一鄉村良家女子。胡適3歲時,父親即病故。23歲的寡母做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對唯一的兒子悉心教育,就是遵夫囑毫不松懈地堅持讓他讀書,努力把胡適培養成材。
胡適3歲隨母在老家上莊接受教育,13歲離開母親赴上海求學。
9年的鄉村生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深刻、無以替代的影響。
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談及他的母親,感慨道: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她更是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和我的總是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著她。
後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隻裝作聽不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
02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
馮順弟對胡適小時候的學習更是重視。三歲前在臺灣生活時,胡適父母即讓他認方塊字,學了約有1000字。回到安徽家鄉時,胡剛才3歲零幾個月,但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讓他在其四叔開的私塾裡念書。因為個子太小,還要把他從念書的高凳上抱上抱下,但胡適從小就對讀書有興趣,當然這也是馮順弟的良苦用心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別的小孩去私塾的學費只有2元,而胡適的母親渴望他讀書,更希望胡適在小時候能有一個好的啟蒙教育,故給先生的學金特別優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20元。
母親囑托先生要為他「講書」,每讀一字,必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必須講一句的意思。懂得了書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9歲就能看《水滸傳》,為他在「兒童生活史上打開了一個新鮮的世界」。
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向周圍的本家姐妹們說書。這種「講」,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就溪土話,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她從不溺愛胡適。
《我的母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胡適的作品。其中寫道: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愛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隻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胡適13歲時,母親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徽州人固有「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送男孩出外學徒經商的習慣。盡管胡適是他母親年輕守寡朝夕相處的獨子,但深明事理的母親在送兒子上路時沒有在兒子和眾人面前掉一滴淚。
03赴美留學
到上海後,胡適初進梅溪學堂,後因其課程設置不完備,又進澄衷學堂,後轉學中國公學。接受了許多新知識、新觀念的胡適,經過一番曲折,於清宣統二年(1910)考取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
此時他年僅19歲。因行期由政府決定,他競未能回家鄉向母親告別。
胡適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初讀農科,經過一年半後改讀政治、經濟,兼攻文學、哲學,後又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在美留學7年間,胡適與母親只能保持書信來往。母親在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非但如此,母親還借貸為兒子買書。
胡適曾在《留學日記》中寫道:「得家書,敘貧狀,老母至以首飾抵借過年。不獨此也,宋煥家有圖書集成一部,今以家貧,願減價出售,至減至八十元。吾母知餘欲得此書,遂借貸為兒子購之。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為兒子設想如此。」
04與母親情深義重:
至1917年7月,胡適在美國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為教授。當年12月,奉母命回家鄉與農村姑娘江冬秀完婚,次年7月,江冬秀即北上與胡適團圓,直至白頭。
1918年11月,胡適的母親病逝。第二天胡適接到電訊,和夫人回家治喪。胡母辛勞一生,看到了兒子成才,也瞑目了。
但胡適心中的悲痛卻是難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寫下這樣36個字:「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一個普通的鄉村女人卻想盡辦法讓孩子去讀書、學知識。胡適的成績離不開其母親馮順弟的默默支持,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默無聲息的母愛。
05教育思考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查驗自己的人格。」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胡適的母親對胡適的教育嚴而有寬,寬容不縱容。這種方法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讓胡適有了是非意識,學會擔當。有了過失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胡適的母親沒有直接灌輸給胡適多少知識,但她重德垂范,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始終勉勵兒子一心向學,鞭策兒子學有所成。
胡適一生秉性溫和,對待世情「冷眼旁觀」,這種個性的形成,與母親的影響有非常大的關係。有些孩子急躁,有些孩子堅忍;有些孩子安靜,有些孩子吵鬧;孩子的個性特點與他的父母密切相幹。身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個性特征,為人平和、忠厚,意志堅強,父母們應從自身做起,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樣地,莫言坦露心聲:母親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可見,母親的形象在他心中是多麼高大,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多麼巨大!他曾經用三個詞語評價母親:善良、堅強和寬容。
所以,我們可以說,母親的格局有大,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有多寬。從孩童時期母親就在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母親的教育是最「根源」的教育。
孩子享受到母愛的多少,決定著孩子一生的幸福感有多高;孩子得到母親的教育有多少,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成績有多高。母親作為孩子一生中最親密的人、最重要的人,要用您的溫柔、您的睿智、您的言行點亮孩子的人生之路。
望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