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公號:bookface(ID:bookface000)
話說密友,大家總歸有吧?
多的話,可能有一大群;少的話,也有一兩個。
畢竟一個人的快樂需要分享,悲傷需要安慰,彷徨需要解惑,無助需要支持。
友情、愛情、親情,這是一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三大情感支柱。
過去的一年,總有人問我,我沒有朋友怎麼辦?
首先,你們要知道友誼是怎麼來的。
如果說愛情大多來源於第一印象,那麼友情則更多來自於理解。
自我暴露,便是理解的關鍵。
回想一下,你和你最好的朋友是怎麼從兩個完全陌生的個體,變成好哥們好閨蜜的?
相信不少人都是從談心開始的。
你告訴我你的心情、興趣愛好、喜歡去哪里喜歡吃什麼,我告訴你我的家庭背景、喜歡看什麼電影、聽什麼音樂。
三觀一致了,就繼續談下去,逐漸成為好朋友;三觀不在同一頻道上,那就只能撒喲娜拉了,沒必要強求。
但交了朋友之後,友情真的就能自然而然地天長地久嗎?
當然不。
即使是多年的好友,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遠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知道自己是誰,想獲得什麼,從而明確哪些朋友值得全力維系,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
小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桌今天給我借了塊橡皮,明天我請你吃塊棒棒糖,就可以跟對方當好朋友。
而當踏入社會之後,我們更願意結交一些對自己發展「多多益善」的朋友。
有關於交朋友的書嗎 / 《生活大爆炸》
這就是價值交換的過程。
雖然聽起來不太舒服,但每段感情,其實都帶有價值交換。
這種交換,不一定要在物質層面,還可以是精神、心理層面。
比如說,愛情是我的愛交換你的愛,友情可以是用我的經歷來交換你的觀點。
這個篩選的過程,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也就是說,人的社交興趣和社會依戀一直在演化,而人本質是動機性動物,會根據動機的不同,發展不同的社交關係。
數據顯示,一個人和熟人的交流次數在17歲之後,就會開始減少;在30至40歲交流次數再次增多,一直到40至50歲期間才開始顯著減少:
「時間期限還很長的時候,典型情況下也就是人們還年輕時,我們收集朋友,探索友情,我們對各類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你可能會去你根本不想去的派對,但知道你該去——往往在那里你遇見了未來的另一半。」
這種感情變淡、到最後甚至壓根不聯繫的友情,其實很常見。
就拿祖師奶奶張愛玲和閨蜜炎櫻的友情來舉個例子。
民國時期還沒有閨蜜這個詞,但張愛玲有獨特的字眼,來形容她和炎櫻這段友情:雙聲。
炎櫻是個混血兒,兩個人在香港讀大學時相識相知。張愛玲性格比較孤僻高冷,在香港也舉目無親,而炎櫻為人爽朗、充滿熱情,性格互補的兩個人,相互扶持。
香港淪陷時,作為醫學生的炎櫻去看顧傷員,不放心張愛玲,走很遠的路特意來看她。
兩個人對時尚、文學,都充滿了熱忱,三觀非常一致,從俄羅斯與日本的民族文化,談到死去時要穿什麼禮服,可以用soulmate形容了,張愛玲就曾經說過,炎櫻無可替代: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櫻能賣到讓我滿意的圍巾,換任何一個人都不行。炎櫻是無法替代的。可能,任何人都無法替代。
但學生時代終究是學生時代,沒那麼多利益衝突。走出社會後,各種資源、利益的紛爭,往往能把現實打擊得一潰而散。」
尤其是對於這兩個骨子里都傲嬌的年輕女孩來說,更是容易互相看不過眼。
《小紅狼闖天涯》 / 視覺中國
剛回到上海時,兩個人起點差不多,依然還是好朋友,張愛玲的服裝造型,也願意找炎櫻來設計;就連張愛玲丈夫胡蘭成辦雜誌,炎櫻也出手給畫插畫。
但是,到了後來,張愛玲寫出了不少作品,也成了上海灘少有名氣的作家,兩個人當中,明顯張愛玲占了上風,炎櫻曾經對別的朋友吐槽過:
你不知道現在同愛玲出去有多討厭,一群小女學生跟在後面唱著「張愛玲!張愛玲!」大一點的女孩子回過頭來上下打量。
炎櫻內心有點不服氣,也寫了幾篇文章,但都收效甚微。
友誼的火藥味,已經開始蔓延出來。
張愛玲到了美國之後,這種關係開始轉了個向。
遠赴日本的炎櫻,顯然過得很風光:做了大生意、一到日本就有船主求婚,在紐約也有很多認識的熟人;
而張愛玲,遠離故土,沒有了在大陸的名氣,昔日風光已經不再,再加上資金不足,比較落魄。
占據高姿態的,成了炎櫻。
幫張愛玲聯繫胡適的,是炎櫻;
協助張愛玲進入救世軍辦的貧民救濟所的,還是炎櫻。
對於敏感清冷的張愛玲來說,這些都讓她感到非常痛苦。
一來,炎櫻的風光讓她感到了自卑;
二來,雙方已經沒有任何的價值可以交換。落魄的張愛玲能為炎櫻提供什麼?
物質自然提供不了,就連情感,兩個人都也不太願意互相陪在對方身邊:
「Fatima(炎櫻英文名)並沒有變,我以前對她也沒有幻想,現在大家也仍舊有基本上的了解,不過現在大家各忙各的,都淡淡的,不大想多談話。」
任何情感里,其實都講究你來我往,你一直來,我沒得往,這容易出問題。
尤其是在友情里,但凡一方自尊心強一點,就沒法全盤接受對方的幫助。
久而久之,低姿態的一方會越來越退縮,而高姿態的一方,可能會因為對方的退縮而感到手足無措,感情便容易陷入尷尬的地步。
張愛玲心里,也漸漸開始排斥這個好友:
「無論誰把金錢看得重,或者被金錢沖昏了頭——即使不是自己的錢,只要經過自己的手就覺得很得意,如炎櫻在日本來信說‘憑著自己的蹩腳日文而做過幾bilions(數以十億)的生意’——我都能明了。
假如我處在她的位置,我也會同她一式一樣——所以看見一兩個把金錢看得不太重的人,我總覺得差異,而且非常佩服。」
更何況,這個時候,張愛玲已經有了更好的閨蜜鄺文美。
夏季小女孩眺望遠方 / 視覺中國
跟炎櫻的光芒四射不一樣,鄺文美溫婉善良,也跟高冷的張愛玲性格上形成了互補。
鄺文美願意花時間熱情地付諸於張愛玲身上,這種愛意,對於落魄的張愛玲來說,是最大的精神支撐,她對鄺文美說過:
「我絕對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再沒有這樣的人。」
張愛玲在這段新的友情中,更能夠找回自己、感受到平等。
在這之後,張愛玲主要和鄺文美夫婦書信來往,寫了600多封信,達40多萬字;而和炎櫻則中斷了往來,炎櫻寫信給她,她也沒回。
當我們有同樣的經歷,感受著同樣的悲歡離合時,我們可能會成為最好的朋友;
但友誼也是一種社會關係,它自然也逃不了人生成長的變遷,也逃不了利益、資源、金錢、名氣等挑戰。
這些挑戰,並不是每段友情都能經受得起。
對方要逐漸淡出這段關係,我們也不必強求,更不必依賴,只要整個過程中你都真誠待人了,就不必有負罪感。
人一生的密友,可能十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人與人當不成朋友,或者無法再當朋友,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你真的能交到一個天長地久的密友,就要由衷地恭喜你,因為你真的足夠幸運。
有這樣的友誼,可以說明兩點:
一,足夠幸運,找到了生命中另一個跟你大體相似的自己;
二,懂得經營,跟愛情一樣,友情同樣需要精心經營。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就是覺得友情不需要維系,也沒什麼好維系的。
我們可能不需要每天跟朋友打一通電話,或者每周出來吃一次飯,但這並不代表,朋友就會站在原地,隨時等你寵幸。
友情同樣也是需要經營的。
經營友情的途徑也有很多,比如多通電話,多約出來吃飯喝酒。
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分寸感。
簡單點說,就是保持兩人的邊界。
雖然我們是好朋友,但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共享,但不能共生,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我不剝削你,你也別剝削我。
騎行愛好者的單車之旅 / 視覺中國
《圍城》大家都看過吧?作者錢鐘書對所謂的地老天荒的愛情有所懷疑,但是卻對念念不忘的朋友寫得非常正能量。
比如說趙辛楣和方鴻漸這對歡喜冤家,本是情敵,但女孩都看不上他們倆,同病相憐的兩個人就這樣不打不相識:
辛楣惶恐道:「那許多請你別再提了!咱們不打不成相識,以後相處的日子正長,要好好交個朋友。」
兩個好基友平時相處的模式,就是各種互損。
有一次方鴻漸正要喝咖啡,上面有一層白泡沫。趙辛楣就開始調戲他:我看像人的唾液。
咖啡都要嘴邊了,方鴻漸恨得推開了杯子。然後開始報復趙辛楣,指著他煮得又黏又爛的面,說這是人的鼻涕。
別看這種互損看上去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實際上,如果兩個人三觀不大一致,那注定沒法接住對方的梗,話就聊不下去了。
而只有親近朋友,才敢這樣隨意地說話,不客氣,也不套路。
他們兩個人有著相同的興趣,要面對同樣的人、同樣的事,而且都害怕落入婚姻的圈套中。
進入到大學之後,兩個人的革命情誼更加堅實,經常一起去旅行,飲酒談學問。
到後來,趙辛楣靠著自身努力,留學美國,還當上了系主任;而方鴻漸則跟他形成了鮮明對比,留學光顧著玩,甚至連文憑都是花錢買假的。
兩個人就這樣分道揚鑣了嗎?
並沒有。
趙辛楣知道方鴻漸所有的缺點,對於這個朋友,他並沒有以高姿態自居,反而經常拉對方一把。
方鴻漸失業時,趙辛楣幫他找工作;方鴻漸缺錢時,也是趙辛楣給他錢;就連方鴻漸結婚,趙辛楣也願意資助他一大筆錢:
「辛楣問他身邊錢夠不夠。鴻漸說結婚總要花點錢,不知道夠不夠。
辛楣說,他肯借。
鴻漸道:借了要還的。
辛楣道:後天我交一筆款子給你,算是我送的賀禮,你非受不可。
鴻漸正熱烈抗議,辛楣截住他道:我勸你別推。假使我也結了婚,那時候,要借錢給朋友都麼有自由了。
鴻漸感動得眼睛一陣潮潤,心里筆鄙夷自己,想要感激辛楣的地方不知多少,倒是為了這幾個錢下眼淚。」
對方鴻漸這個朋友,趙辛楣把一切能想的地方都想到了,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讓對方過上更好的生活。
趙辛楣方鴻漸兩人喝酒 / 《圍城》
而方鴻漸呢?他對趙辛楣如何?
當然也把趙辛楣當成推心置腹的朋友。
他不能在物質資源上給對方提供支持,但在生活中、為人處世中,他也希望能讓自己的朋友獲得自己的幸福。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兩個人都去相親了,其中范小姐對趙辛楣比較有興趣。於是,方鴻漸便花心思想讓兩人獨處。
見面結束後,范小姐把手提包落下了。方鴻漸於是就借自己也落下了帽子這一說,提出要自己回去取,順便把范小姐的手提包也一起拿過來。
就這樣,就給趙辛楣製造了機會,讓他和范小姐獨處。
趙辛楣生活中碰到什麼挫折,也願意找方鴻漸傾訴。兩個人不需要多說,就能知道對方心里在想什麼。
兩個人都沒有想著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只是單純的彼此欣賞和彼此互助,淡淡的君子之交。
劇中有一段話,相信很多人都會很感動:
「鴻漸道:……我們一生中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會超過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
辛楣笑道:我總希望,你將來會攤幾秒鐘給我。這種淡淡的君子之交,卻是最真實的友誼寫照。之所以淡,是因為相互之間保持了正常的分寸感,在淡中,兩個人保持了自身的獨立,也維持了兩人的關係。」
而跟所有感情一樣,分寸感都是維系一段感情最基礎的部分。
東野圭吾《惡意》中的日高邦彥,就是一味傾盡全力去幫助自己的好友野野口修,而野野口最後把這種幫助都看成了理所當然,在嫉妒心的驅使下,親手殺掉了日高;
《追風箏的人》中的哈桑,把主人阿米爾當做是唯一的朋友,從來沒有拒絕過阿米爾的任何事情,即使被雞奸,也要幫他拿回風箏,最後卻被阿米爾背叛。
在這兩段悲劇的友情關係中,日高邦彥和哈桑都失去了基本的分寸感,失去了自我。
沒有自我,沒有朋友。
交朋友這事兒,就跟談戀愛一樣,不強求、不依賴、保持獨立,才是正確的交友姿態。
而無論在哪段關係中,真誠待人,永遠沒錯。
遇到懂自己的人不簡單,維系一段感情更不簡單。趁著假期,多和老友出去喝喝茶聊聊天吧。
作者簡介:bookface。關注微信公眾號:bookface(ID:bookface000)。
《槽值》招聘新媒體坐班實習生,工作地點北京,三餐免費、提供班車、下午茶。長期招聘線上約稿作者,單篇稿費300-1500元。點擊☞招聘☜即可查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年度好課推薦,限時3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