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與鼓勵式教育相反,很多家長喜歡用「潑冷水」式的教育來教導子女,還美其名曰「為你好」。
作家夢碎,只因父母強力「潑水」
小張從小愛好寫作,但父母認為家里並沒有這樣的基因,想成為作家就是癡心妄想。不僅如此,父母對他讀課外讀物還總是控制和打擊,「讀這些風花雪月的書有什麼用啊?累眼睛不說,還耽誤學習。你就踏踏實實把書念好,父母就燒高香了。」媽媽總是這樣說。
一次,小張所在的城市剛剛開通了地鐵2號線,小張以2號線經過的站點為素材,編寫了一段「不坐地鐵2號線,不知道人生多淒涼」的段子,他先是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隨後被同學瘋狂轉發,還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自己的段子能被認可,小張興沖沖地拿給父母看。誰知爸爸看後從鼻子里冷哼一聲:「誰知道是不是你寫的,就算是你寫的,現在滿世界亂抄,也不會有人認可你。」小張反擊道:「你認可我就好了。」父親反唇相譏:「我認可你有什麼用?我認可你就不用考試了,天天琢磨這些沒用的!」
時間一長,小張也漸漸失去了信心,自己的寫作能力得不到認可,將來報考專業父母也不會選擇中文類在他們看來沒有用的專業。班主任向父母反饋,小張最近學習成績下滑的厲害,就連一向喜愛的語文,都保持不住優勢地位了,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父母常常打壓過度,只因不想讓娃「玻璃心」
現實生活中,父母的這種潑冷水式打擊教育深入骨髓,涉及到方方面面。
當上班幹部忙著排練節目,父母說:老師放個屁都比我們說話香,聽老師的話就不用父母了是吧?當個文藝委員就飄了!
破天荒考了班級第一名,父母說:這是瞎貓碰到死耗子了吧,你看看年級組第一,成績高出你15分,這要是放在全市看,你那點分根本拿不出手。
當宅在家里時,父母說:整體無所事事呆在家里,性格悶得要命,能有什麼出息!
當外出聚會時,父母說:天天和那些狐朋狗友胡吃海塞,你能不能幹點正事?
當認真實習回家晚了,父母說:真把自己當社會人了,牛逼什麼啊,還得全家人等你!
當單位效益不好被裁員後,父母說:肯定平時工作不認真啊,這下栽跟頭了吧!
有時候,父母是個奇怪的生物,他們往往提出完全相悖的兩套論斷,對孩子進行莫名其妙的打擊。就拿是否宅在家來說,在家說你沒朋友,性格不好,出去聚會又說你胡吃海塞,女孩兒不知檢點,在娃聽來是自相矛盾的話,父母還覺得是天衣無縫的完美教育呢。
其實,沒有哪對兒父母是天生的惡父母,他們之所以愛給孩子潑冷水,不外乎這兩點原因:
第一,怕過多的鼓勵會滋生孩子自滿的情緒,通過「潑冷水」的方式讓娃時刻保持清醒,認清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刺激孩子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二,怕現實太殘酷,孩子招架不住,養成一顆「玻璃心」。所以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與其讓社會欺負,不如先來由父母扮演這個惡人。
「潑水式」教育導致三大人際交往惡果
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誰都不是一座孤島,觀察那些長大後在人際交往模式上有瑕疵的人,追溯其童年,多少都能找到父母打擊教育的陰影。
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試戲,導演讓他做了很多個遭受打擊後的表情,比如兒子畸形、老婆死了等,最後周星馳面無表情。導演問他為什麼,他說:「一個人要是受了太大的打擊,就會進入精神官能的休克狀態。不會再有反應了。」家長潑水太猛,會導致如下三大人際交往惡果。
1、 我不好你好——自卑焦慮,社交恐懼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人在生命初始階段對周圍人是依賴而生存的,與周圍人相比,兒童常常感到自己的無能,因而從小就有自卑感,在潛意識里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擺脫這種模式的過程。
父母的冷言冷語,就會延緩擺脫的過程,甚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有個男孩兒長得很好看,在四年級的時候被女生一直追回家,這件事一直被親戚朋友所嘲笑,認為男孩小小年紀不學好,很花心。男孩兒並不認為自己有錯,相反他還是整個事件的受害者。但自此後他和女生正常交往都存在心理障礙,一見女生就臉紅,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學階段。
「退縮型人格」一旦形成,孩子就很難建立自信,他們往往逃避責任,不敢擔當,缺乏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自卑感和焦慮感日漸增多,嚴重的還會患上社交恐懼症。
2、 我好你不好——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因為從父母那里繼承了太多的潑冷水教育,孩子也會誤以為這是一種親密的交往模式,長大後也容易將此種心態帶到工作和家庭中去,因此將人際關係搞砸。
對待同事:「你穿這條裙子太難看了,是懷孕時買的吧?」對待下級:「像你這麼笨的員工我第一回見到,換另外一家公司你早下崗了。」對待朋友:「減肥對於你來說是階段性發神經吧,你就活該一直胖下去。」對待同學:「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研究生的,有幾個是咱二本院校的,快趁早死了這份心吧。」試想一下,別人這麼打擊你,你是怎樣的感受?
這種人,驕傲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對別人的批評教育都是「善意」的,都是「為你好」。最可怕的是將這種思維帶到日後的家庭中去,扭曲的家庭教育法可能就會一代代傳下去。
3、 我不好你也不好——冰凍人,抑鬱症
因為童年遭受心理重創,比如一直被父母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或者在高考等重大人生拐點出現失誤,被父母嫌棄的,調節不好,就會陷入到「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際模式當中去。他們封鎖自己的感情和意願,不喜歡別人,也不期待別人的喜歡。缺乏愛人的能力,也無法體驗到別人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表現出來就是冷漠、無所謂,模棱兩可。因安於現狀,他們也很難進行自我完善和升級,有的還徘徊在社會生活的邊緣,找不到宣泄情緒的出口。「冷凍人」的狀態持續太久升級後,就極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
潑水後如何形成「你好我也好」的人際交往模型?
「你好我也好」是最理想的一種人際交往模型,通過模型糾偏,終能達到目標。
先來看看人際交往的基本條件:
1、傳送者和接受者雙方對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過程中有及時的信息反饋。
3、適當的傳播通道或傳播網路。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願望。
5、對對方時刻保持尊重。
以上五個環節,家長若能克服掉潑冷水的教育,將是非常有實踐意義的糾偏。
第一,拿小張的例子來看,他寫的段子受到追捧,小張想向父母展示的是自己的寫作能力,父母卻一直在為考試而糾結,雙方對信息的理解就不一致。父母應多溝通,深刻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評判問題。
第二,及時反饋信息,在潑冷水的過程中,父母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翻舊帳,或者無限地推遲表揚效應,以未來看不見的事實來否認孩子現階段的努力,從而進行打擊嘲諷,在孩子看來這些都是毫無道理的。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要及時、適度,別跑偏。面對孩子的成績,父母應積極鼓勵,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
第三,在傳播途徑上來說,表揚孩子在人前,批評孩子在人後,還是很有道理的。千萬別總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需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
第四,掌握靈活多變的溝通技巧,願意做孩子的傾聽者,對孩子時刻保持尊重,不輕易下結論、貼標籤。
如此,才能構建出「你好我也好」的人際交往模型,無論是與父母還是在其他社會關係中,都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努力進取,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陽光快樂,豈不快哉?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