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為什麼不會和自己相處?| 心理學:獨處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近後臺收到一條這樣的留言:

「不久前,我開始了一個人的獨居生活,這讓我感到非常不適應。我不想一個人待著,因為每每只剩我獨自一人的時候,孤獨感和一種莫名的惶恐就會席卷而來,吞沒我。我為什麼無法像有些人一樣享受獨處呢?我該如何適應現在的生活?」

如安在獨處的時候不感到孤獨?在今天的文章裡,你會找到一些答案。

01.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

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一群被試們先接受了一次電擊,體會那種錐心的疼痛感。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再也不要被電擊了,為此甚至願意付高價。

之後,研究者請這些人在一個空曠的房間裡,獨自待上15分鐘。在此期間,他們只有兩個選擇:

a. 什麼都不做,僅僅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

b. 選擇主動電擊自己,打發時間。

結果發現,即便表示了自己寧願付錢也不願意被電擊,仍然有1/4的女性和2/3的男性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裡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

甚至還有一名被試,在短短的15分鐘裡,總共電擊了自己190次

研究人員也對實驗結果感到震動:人們竟然如此討厭「什麼都不做,僅僅是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他們寧願隨便做些什麼逃避與自己的相處,即便是做一些讓自己痛苦的事。

這是為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者們認為,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

溫尼科特指出,獨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沖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尤其指的是,在什麼都不乾的時候,你僅僅是與自己呆著。在無人陪伴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並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

在溫尼科特看來,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客觀上的獨處狀態,並不等同也不必然帶來獨處的能力

也就是說,長期獨自生活,也未必會磨煉出獨處的能力。

02.我為什麼不會和自己相處?

獨處能力的形成,主要來源於個體在嬰幼兒時期所獲得的「好的獨處體驗」,這指的是,孩子在母親身邊「獨處」,比如,孩子與母親各忙各的事,期間,母親能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在成長過程中,當這種好的獨處體驗被不斷地重復,人們便能夠借由母親這個「外在客體」逐漸獲得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好的內在客體」。

什麼是「好的內在客體」?它又如何幫我們獲得獨處的能力呢?

當我們還是個嬰孩的時候,母親若能回應我們的需求,比如,當我們餓的時候給我們哺乳,我們便會認為她是「好媽媽」;當她未能回應我們的需求時,我們便會認為她是「壞媽媽」

如果母親能夠反覆、及時地回應我們的需求,使得這種好的體驗不斷被重復,漸漸地,在我們的內心裡便會擁有一個「好媽媽」的形象,也就是「好的內在客體」

當母親不在我們的身邊,或者當她不能滿足我們需求的時候,我們仍能依靠內心的這個「好媽媽」給予自己所需要的陪伴與安撫。這意味著,我們與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形成了一種好的關係

這種好的關係會讓我們獲得一種「生存的滿足感」——當沒有外界環境或他人給予我們陪伴、安撫或肯定的時候,「好的內在客體與好的關係」的存在,可以給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陪伴、安撫和肯定。

這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在精神與情感上是自給自足的,在獨處的時候(缺少外在客體的時候)我們便能怡然自得。

相反,在幼年時期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好的獨處體驗的人,比如,遭遇了照顧者的情感忽視,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Ta在獨處時會很容易感到空虛、惶恐、孤獨。

這是因為,一方面,缺乏好的內在客體以及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係,會讓他們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成年之後的獨處,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他們幼年時不被回應的痛苦經歷。

03.我為什麼需要這種獨處的能力?

除了不容易感到孤獨,獨處的能力還能給我們帶來哪些益處?

1. 既不害怕孤獨,也不主動尋求孤獨

正如前文所說,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內心充實的,他們並不會害怕孤獨。那麼,當獨處能讓自己感到充實與愉悅時,我們會不會不斷地主動尋求孤獨,直到與世隔絕呢?

答案是否定的。主動尋求孤獨、拒絕與他人的交往,往往是人們的一種自我懲罰,即當人們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值得存在的時候,才會自我隔離,試圖通過主動尋求孤獨來懲罰自己。

相反,那些擁有獨處能力、在獨處時感到充實與愉悅的人,既能夠在精神與情感上「自給自足」,同時也樂於保持與他人的聯結、願意被他人所愛。因此,擁有獨處能力的人不僅不會主動尋求孤獨,還會積極地維護人際關係。

換句話說,擁有獨處的能力,能夠使我們與他人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相互聯結又絕對獨立。

2. 擁有更「真實的」親密關係

當我們擁有了獨處的能力,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必完全/過度依賴伴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不再把伴侶當做安撫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一方面,這能夠讓我們不再企圖占有對方、消耗對方、控制對方,因為我們擁有了安撫自己、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

另一方面,這也讓我們能夠在關係中去做「真實的」自己,不再患得患失,擔心展現真實可能會失去對方,因為我們的內心是自我認可的,是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的。

3. 獲得良好的自我感

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獨處的過程中,能夠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或感受相處上,這使得他們能更坦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

不僅如此,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遇到危機或困難時,能夠向內獲得肯定。這使得他們能夠從所處的社會環境中跳脫出來,獨立地思考和判斷自己的處境,不會被他人綁架。

而以上這些都有助於人們獲得積極的自我感(我是誰,以及我對此的評價如何)——「我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我對此感到欣喜」。

04.成年之後,我該如何獲得獨處的能力?

如果在幼兒時期,未能獲得足夠充分的「好的獨處體驗」,我們該如安在成年之後重新獲得獨處的能力呢?

首先,你需要讓自己不再「害怕」獨處,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之後不拒絕「練習」獨處的機會。你可以試著去多了解擁有獨處能力的好處,正如專欄作者Amico所說,人們之所以陷入對獨處的恐懼之中,往往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它的益處。

其次,你可以試著給自己制造一些「好的獨處體驗」,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逐漸獲得一種獨處的能力,比如冥想、一個人散步,或是獨自在咖啡廳裡什麼也不做。

而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給自己一個如同「好媽媽」那般,能夠及時回應、肯定或安撫自己的存在。

這個存在,可以是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中的伴侶,也可以是通過「引導想像」為自己創造出來的「安全地帶」,讓你能夠讓自己在需要被安撫、慰藉、陪伴的時候,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

最後,在必要的時候,你也要學會自我堅定地拒絕他人的要求,拒絕他人的打擾或過度地參與你的生活。

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它讓我們擺脫對他人的絕對依賴,讓我們感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讓我們不恐慌。

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我關心你為此遭受的痛苦。也祝福你,或者通過一個好的伴侶,或者通過自己艱苦的練習,能夠最終習得它。

希望孤獨和隔絕只會是你,一個暫時的處境,它會改變。

歡迎關註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我你為什麼不會和自己相處?| 心理學:獨處是一種必要的能力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