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單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準備?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到了我這個年紀,單身與結婚從選擇題成為簡答題。

十幾時相信童話故事的結局往往是公主和王子結婚,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婚姻也成為幸福的代名詞。

二十幾歲時相信童話故事的結局只是第一季的結束,第二季該是婚後的菜米油鹽,平衡工作與生活,教育孩子,處理好家庭關係。婚姻成為平淡生活的代名詞。

三十歲了,相信童話故事只有開放性結局,無論灰姑娘還是白雪公主都只能自己續寫自己的故事,和王子結婚只是世俗給他們的結局與她們無關。

也就是說,婚姻從來不是必選項,單身不是約束而是解放。

還記得一位教授在課堂上開心的說,我們是她最後一屆學生,幾個月後和我們一起「畢業」。她已經買做好攻略買好機票,靜待退休後帶著父母去她的母校UCLA遊玩。

教授曾有過一段婚姻,那時她27歲,對方是她UCLA的同學。結婚一年,和平分手,那之後她回國任教,對方留在大洋彼岸。如今的教授和徐靜蕾有點像,有相愛的男友,兩人都覺得不需要那一紙結婚證來保障愛情。

聊到婚姻教授給的建議是,想清楚,單身也好結婚也好,最重要的是想清楚。

想清楚你想要怎樣的一生,無關他人只是你想要的。想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後悔了,應當如何。

在我們表示羨慕時教授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退而結網時我發現美國作家麗貝卡·特雷斯特的《單身女性的時代:我的孤單,我的自我》(以下簡稱《單身》)可以作為范例。

《單身女性的時代》是一部關於21世紀美國單身女性議題的紀實作品。作者麗貝卡·特雷斯特採訪了近百位單身女性並從中選取了30位最具代表性的,從歷史、文化、居住地、關係、自我等方面加以闡述。麗貝卡記者出身,深知大眾的閱讀偏好,因而這本包含大量統計數據的書籍,很好讀。

一、單身的女性的生活環境

過年你願意回家嗎?願意的吧,不太確定因為回家過年繞不開一個話題,催婚。三線小城市與北上廣文化差異還是蠻大的。

北上廣等大城市包容性比較強,身邊的朋友至少三觀相合,不會在乎你選擇結婚還是選擇不婚。

我生活在北京,老家是內蒙某三線小城市,老家的同學朋友早已結婚生子,有些已經有了2胎。北京的朋友們大多未婚。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是聊天時,北京的朋友們比較關註旅行看展享受多彩的單身生活,老家的朋友們比較關註結婚時要多少彩禮,公婆給了孩子多大的紅包。

《單身》中有一組數據,2010年,2010年,從未結過婚的女性數量占到了紐約市所有女性人口數的41.7%,超過了2006年的38.7%。

這意味著,在紐約的5個區中每10位女性中就有4位從未踏入過婚姻。在波士頓有55%的適齡女性沒有登記結婚。

可見,不是大城市造成了女性單身,而是單身女性更願意選擇大城市。

大城市帶給女性工作機會,便利的生活,包容的環境,以及安全感。

生活在北京不用擔心凌晨沒有車回家,不用糾結於不會做飯只能吃不健康的外賣,不用害怕周末無聊了無處可去。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因為自己的少數,就被劃入不正常。

「在大都市裡的女性,在愛情和性方面,可能會有更加深刻、多樣的體驗,同時她們可以隱匿姓名地去做一些事,不再受制於幾個世紀以來社會施加在她們身上的行為規范。」

前兩天看到一位網友坦言,他並不想談戀愛,只是饞了對方的身子。

我一方面感慨他的坦誠與開放,一方面在想他生活在米蘭,如果是我的三線小城市,他必將被視作渣男,萬人罵。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愛與性並無關係。

只要雙方都願意,生活在大城市的女性可以可以坦然的去享受性,還可以選擇自己滿意的基因要一個隻屬於自己的孩子。在北京非婚生子女可以隨母親落戶。不結婚,同樣有做母親的權利。

閨蜜曾坦言,於她「房租穩定」比「嫁給我吧」更加讓人心潮澎湃。

《欲望都市》凱莉對瓊·迪迪翁說,如果「人一生只有一個摯愛,那紐約大概就是我的那一個」。

二、單身與孤獨

美劇《欲望都市》中有一個情節,生活在洛杉磯的安喜歡參加各種派對,一次派對後不小心把胳膊弄骨折了。朋友將她送去急診,醫院要求她只能自己進入診療室,當時安很痛苦,一方面她是自由作家沒有醫保骨折會讓她花掉一大筆錢,另一方面她獨自一人。

安開始哭,她說:「我其實不怎麼哭,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面,也不是自尊心的問題,我只是不會那樣表達感情。但是那天我真的哭得很兇,我當時就在急診中心,還穿著臟兮兮的舞會裙子。」

朋友送安回家後就離開了。這時安才意識到,他的裙子是從背後扣起來的。半夜三更她沒辦法去打擾任何人。她只能穿著裙子睡覺。一直享受單身的安在那一刻崩潰了。那是單身那麼久以來唯一一次感到那麼無助,那麼孤獨。

如果她結婚了,「丈夫可能會不在家,可能會因為被吵醒而發脾氣,也可能不理不睬或笑話她。單身的安那天晚上也可以隨便勾搭一個人回家,這個人也許會比一些當丈夫的更加細心地照顧她。而她的朋友,要不是還得去奧哈伊,也是可以送她回家幫她換下衣服的。」

害怕孤獨是很多人步入婚姻的原因。

如果你打算單身,那麼一定要學會與孤獨和平共處。事實上孤獨是一種情緒,與一個人是否與伴侶沒有直接關係。

美國記者朱迪斯·舒拉維茨(JudithShulevitz)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孤獨是生物學層面和細胞層面發生的一種身體狀況。這種狀況至少有一部分是遺傳性的,還有一部分與我們還是新生兒和兒童時期的經歷有關,也就是在我們想要尋找伴侶、怯於尋找伴侶之前早已存在的。」

「當代的心理學家「確定孤獨是一種內在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客觀狀態」。總而言之,舒拉維茨認為,孤獨「是一種親密感的缺失」。而親密感的缺失不一定能夠通過婚姻得到緩解。」

《單身》中指出「在4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孤獨,而這些人並非都是單身」。

我們知道,親密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戀人之間的親密感往往會隨著時間漸漸消退,且不會因為做愛而突然產生。「當你躺在理應是你最親近的人身邊,卻隻感覺不被理解、不被重視、沒有心意相通時,那反而是你最孤獨的時候。」

孤獨感無法清除,減緩孤獨的方法是學會與孤獨和諧共處。同時豐富自己的內心,培養多元興趣,畫畫、社會、看展、交朋友。

三、單身女性婚與不婚

1563年,英格蘭上議院(House of Lords)向女王請願:「懇請女王陛下著手處理自己的婚姻大事,包括舉辦婚禮的地點和結婚對象,請您盡快做出決定。」

這位女王是伊麗莎白·都鐸(ElizabethTudor),她於1558年至1603年執掌政權,並終身未婚。身為王室婚姻從來不屬於自己,聯姻、傳承、輿論是壓在女王身上的三座大山。1558年眾議院懇請她結婚時,伊麗莎白曾發表聲明:「我早已選定了英格蘭王國作為我的丈夫」,並在另一場合說明她想保持單身的願望,「在我這裡將只有女主人,不會有男主人」。傳言,這位女王曾對一名外國密使說:「倘若可以遵照我自己的意願,我寧為單身的乞丐,也不做已婚的女王。

她願意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國家和人民,但不包括她的婚姻。

婚與不婚兩個選項從來都是同時存在的。

婚姻不是成績,不婚亦不是萬惡之源。

婚姻從來都不是逃避風險的港灣,婚姻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不婚也同樣存在幸或不幸兩個結果。

心理學家泰·田代(Ty Tashiro)在其2014年出版的著作中說,只有十分之三的已婚者擁有幸福健康的婚姻,而不幸福的伴侶關係會使患病的幾率提高35%。另一位研究人員約翰·戈德曼(John Gottman)發現,婚姻不幸福會使壽命縮短四年。

單身有著各種各種的弊端,婚姻的缺點也同樣不一而足。戀愛容易,婚姻不易。

如果你暫時沒有做好步入婚姻的準備,不妨先做好不婚的準備,學會了經營一個人的生活並不容易,未來經營兩個一段關係時才不至於驚惶失措。

女性的生活該是千姿百態的。

如果你有相愛的另一半,不妨通過同居加深來了解,判斷是否可以更進一步。如果你暫時不想要一段穩定的關係,去酒吧或APP盡情與帥哥調情作樂,不要傷害自己與他人就好。

可以結婚可以不結,可以喜歡異性也可以喜歡同性,可以要也孩子也可以不要,沒有定法,出自本心就好。

有人問出「當你年齡漸長的時候你對未來的展望是什麼?」

可以坦然的回答「自由」。「然後變老,帶點壞脾氣。」

<end>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精致單身的女生,都做了哪些準備?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