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易經》的本質,在變。
而人的本性,總是尋找穩定的歸屬感,即不變。
也就是說,規律和人性之間,經常是相反的,這就註定了人生的高低起伏。
只有人間的清醒者,能夠知而止,把自己的所思所為,盡量調整到和規律一致,由此,得到順應自然。
1、能夠知而止,才能洞察規律。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知,而不止。
比方說:我們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可控制不住自己晚睡;知道吃太多,身體會肥胖,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知道想太多,徒增煩惱,可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知道暴躁不好,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知道要放手,卻總是給自己找理由,不肯放手……
這些現狀,幾乎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這就是人性。道理誰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是生而為人的弱點。
如果,你只是想渾渾噩噩地渡過一生,心中沒有想法,也沒有願望,只是茍且偷生。那就保持現狀,自生自滅。
如果,你受夠了這種不由自主的現實生活,那就讓自己清醒,做一個真正獨立的人,不要假裝自己在沉睡。
轉變很簡單,只是一念之間。你的理念變了,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就變了,然後,你才能洞察到規律。
《易經》的規律,對每一個人開放。只是大多數人,視而不見。只有人間的清醒者,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們會順應規律,達成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2、知止而後定,遇見最佳的時機。
《易經》的變化,用通俗的話說,無非三種狀態:好、壞、不好不壞。對應吉、兇和平。
就是這三種狀態,互相轉化,物極必反,循環往復。
而最佳的時機,隱藏在「平」的狀態中。
如果,你每天都很忙碌,你的心靜不下來,頭腦不夠清醒,洞察不到自己和周圍環境的勢能變化,那麼你就無法遇見時機。
心平而氣和,知止而後定。
很簡單,任何一件事,明知不可為,那就止。止,才能平靜。
《易經》中,很多時候,以靜為吉。也就是我們常說,無事就是福。
而《易經》變化的節奏,是一動,一靜,一陽,一陰。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做事方式,應該一收一放,鬆弛有度。
動的時候,拼命努力;靜的時候,放松休息。
只有在靜的時候,我們才能察覺到機會的靠近。靜,是為下一次動,養精蓄銳。休息,是為了將來走得更遠。
3、保持節奏,循序漸進。
我們做事,容易走極端,拼命幹一段時間,感到無望,見效甚微,於是就放棄了。
或者一旦松懈下來,就什麼都不想幹,提不起精神。
可見,人們做事,根本不符合規律。動,就拼命動;靜,就松懈不起。
《易經》的規律,是一動,一靜,交替進行,就像兩條腿交替行走一樣。
我自己,就是運用一動,一靜的節奏,渡過了很多災關和危機。
別人都放棄的時候,我選擇「靜」,看似無為,其實沒有放棄,對自己的目標,保持藕斷絲連。一旦時來運轉,勢能再來,我馬上察覺,「動」起來,抓住時機,借勢走出困境。
《易經》的規律,是一動,一靜,循序漸進。
我們做事,一旦符合這種規律,慢慢地,就會上道,進入狀態,然後自然而然,就到達了彼岸,實現自己的目標。
自然而為,比刻意而為,更接近規律,收獲穩穩的成果。
以上就是運用《易經》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