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選擇了養狗or養貓?它的背後有沒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
今天的「一心」就試圖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養狗狗的你和養貓貓的你,到底有哪些不同。了解自己,從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養狗or養貓開始~
作者:水母 / 心理咨詢師
編輯:揚羽
隨著「毛孩子」大量湧入城市,成為我們的家人,「寵物」這個話題的熱度便不斷攀升。
寵物於我們而言,更多的是起著陪伴和療愈的作用,而寵物大軍中,貓貓和狗狗的數量尤為可觀。
▲ 養狗亦或養貓?是個問題
社交媒體和網路上,總是充斥著「鏟屎官」們和「被狗遛的主人」們的各種關於自家「毛孩子」的討論,其中,大家最愛問的關於寵物的問題之一,便是「我到底應該養貓還是養狗?」
狗忠誠,貓獨立,擁有不同個性的寵物吸引主人的特質也不盡相同。今天,就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一下養貓與養狗的差異,看看能否給大家一些啟發。
規律 VS 隨性
德國漢饉大學的動物學家哈拉爾德・施利曼指出:
狗狗和貓貓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大約6500年前的早期肉食動物,但隨後逐漸沿著貓科和犬科兩條軌跡開始各自進化。當時狗狗和貓貓的體型相差不大,軀體長,四肢短,上頜有44顆強有力的牙齒,都是專門捕食小型草食動物的老練殺手。此後,狗進化得較快 ,早在1.5萬年以前,狗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夥伴,而貓則在大約9000年前才脫離野生世界。
可能也正因此,貓更具有野性,而狗則因與人類相處的歷史更長,在生活節奏上與人類更為同步。
督促你生活規律的狗狗
我們常常看到睡眼惺忪的主人,大清早的在小區里遛狗。每天兩次,雷打不動,因為大多數狗狗也和人類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想而知,在狗狗的督促下,主人生活大多也是規律、健康的。
PDP(ProfessionalDynamiticProgram)是行為風格測試的一項工具,「行為風格」是指一個人天賦中最擅長的做事風格,不同人的行為風格可以用5種動物來代表:
老虎、孔雀、考拉、貓頭鷹和變色龍。其中貓頭鷹性格,通常以精確為導向,有計劃、重承諾,有始有終,追求完美,且非常重視規則,分析事物時邏輯清晰、嚴密。
如果說狗狗來做這個測試的話,怕是貓頭鷹性格會占了多數。養狗者也是多數認同這樣的「行為風格」,才會與狗狗相處融洽。
令你不得不包容的貓咪
盡管貓咪與人類已經在一起生活了近萬年,但他們依舊我行我素,秉承著夜行性動物的本性。
故而貓咪與人類的生活節奏存在著某種「美國時差」,當你睡覺時,貓咪的夜生活才剛開始。它們很可能在你睡覺時在客廳里奔跑跳躍,或者直接來撓門「騷擾」你。
這種時候,便十分考驗「鏟屎官」的耐心與包容心。如果你能經受得住考驗,容忍主子與你生活方式的差異性,那麼這段經過磨合而產生的和諧共處的親密關係,便也提供了另一種人際交往的思路——尊重和接納他人與你的不同,並尋求和諧與共贏。
相信各位認同「貓咪處事哲學」的「鏟屎官」們,大都擁有「求同存異」這一難能可貴的品質,在生活中也更為謙和、包容,不至於因為他人不同意你的觀點,或者擁有不同的思維、行為模式,而將對方驅逐出你的社交圈。
討好 VS 一致
我們說人際交往有三要素——自己、他人、情境。基於此,家庭治療的創始人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了五種人際溝通模式:
▼ 討好型
討好型的溝通模式,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留意他人的感受,以一個討好的姿態來迎合他人,以避免衝突。言語中表達最多的是:「你們開心就好」、「我都可以」。內心感受是卑微、低價值感的。
▼ 指責型
指責型的溝通模式,通常忽略他人的感受,只留意自己的感受和情境。總是攻擊和指責他人,語言中表達最多的是:「都是你的問題」、「我完全沒有錯」。內心感受是孤獨、憤怒。
▲ 我們都知道,溝通很重要
▼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溝通模式,傾向於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只留意情境。總是客觀、冗長地引述規條和解釋,固執、刻板。語言中表達最多的是:「這件事邏輯上來講……」, 「這個事道理上就應該……」 。內心感受是疏離、隔絕。
▼ 打岔型
打岔型的溝通模式總是避重就輕,既不在意他人和自己的感受,也不關注情境。經常改變話題、東拉西扯,可能用無意義的動作來打斷話題,分散注意力,以此減輕自己的壓力,但內心十分混亂。
▼ 一致型
尊重自我感受、他人感受的同時,也兼顧情境。言語中既表達感受、願望,也呈現開放的態度,願意聆聽他人,願意分享。具有高自尊,內在和諧。內心感受:自信、圓融、心平氣和。
主人就是一切的狗狗
狗狗將主人視為自己世界的中心,主人的意志就是它們的意志,主人的想法就是它們的想法,狗狗的世界與主人的世界仿佛是融為一體、沒有邊界的。狗狗樂於壓抑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主人。
在與主人的相處中,狗狗更多的是運用討好型的溝通模式。只是和人類不一樣,對於被馴化了的狗狗而言,能逗主人開心,比什麼都重要,這讓它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我們大膽猜測狗狗主人更傾向於在社交圈中扮演核心角色,更在意被重視內心感受。因此狗狗的討好與深愛,更能贏得主人的歡心。
內心與表達相一致的貓貓
貓咪與人類相處的方式,更接近一致型的溝通模式。
貓咪們其實情商很高,能體會到「鏟屎官」的感受,卻並不刻意討好,因為他們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可謂是所思所想都寫在臉上。若是心情不好,或不情願,貓咪是絕不會回應主人的。
人以群分,擁有一致型溝通模式的人,通常也更容易與一致型溝通模式的人相處得更融洽,所以可以大膽推斷,貓咪的主人們也大多是內心與表達更為一致的人。忠於自己,也能夠顧及他人的感受。
忠誠 VS 獨立
狗狗和貓貓的性格在很多人眼里看來,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代表忠誠,一個象徵獨立。
代表忠誠的狗狗
電影《忠犬八公物語》令無數人落淚。忠犬阿八在他的主人上野教授腦溢血發作離世後,依然每天下午去車站等待教授回來,隨後在大雪中結束了它的一生。
這部影片將狗對人類的忠誠詮釋得淋漓盡致。無論主人貧窮還是富有,健康或者患病,狗狗都會忠心耿耿地相隨。
▲ 忠犬八公,令人心碎
在狗狗眼里,主人就是他的光芒,是世界的中心,狗狗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主人的需求而展開,狗狗與主人,就仿佛簽訂了一生的契約。主人與狗狗發展出的關係,也是一種典型的親密關係。
▼ 什麼是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Kelly認為,關係是指二個個體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並且互相依賴。當兩個個體互相依賴性極其大時,我們把這種關係稱為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的特點是?
●有長時間的頻繁互動
●在這種關係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型的活動或事件,兩個個體共享許多活動及興趣
●兩個個體對彼此的影響力極大
主人和狗狗的關係,完全滿足以上這幾點。而親密關係這個客體又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親密關係能幫助我們緩解焦慮,消除孤獨感與隔閡感,同時做到心靈層面的修復和成長。
▼ 為什麼要建立親密關係?
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認為: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喜悅的雙親愉悅且讚許地註視著,被視為「母親眼里的光芒」,這也便是鏡映自體客體需要。這樣的需要兒時無法充分得到滿足,那麼在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便在潛意識層面尋找一種自體結構的統一整合。
與狗狗建立親密關係,可以說是給我們創造了一種療愈的可能。喜歡狗狗忠誠的品質,也可以理解為是喜歡被無條件地關注與接納。
狗狗的主人們,很可能比貓咪的主人們,有更強烈的建立親密關係和自我療愈的需求,而狗狗向來不辱使命。
象徵獨立的貓貓
從遠古時代起,貓咪就意識到自己討人歡喜,因而與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混居在一起,這樣也會大大降低自己的生存壓力。
人類為貓咪提供安全的住所,用剩餘的糧食餵養他們。然而貓咪並不因此而臣服人類。
貓咪對主人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以冷漠回應主人的熱情,只會偶爾顯現出溫柔討好的一面,然而這樣的性格並未「勸退」人類。
「鏟屎官」們雖然總是抱怨貓咪與他們不夠親近,卻依然無微不至地付出感情,也正是因為對貓咪這種獨立、自主的個性的認同,在大多數「鏟屎官」看來,與動物建立關係,不意味著捆綁和控制,而更多的內涵是要彼此尊重。
▼ 依戀風格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對「依戀」的定義為:
「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
「依戀」最早是用來描述母嬰之間的情感聯繫,直到後來才擴展到了成人之間。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用「回避」和「焦慮」兩個維度來衡量依戀風格。由此推演出了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恐懼型、回避型、癡迷型。
▲ 四種依戀類型
●高回避者與人親密時容易感到不安
●低回避者與人親密時感覺輕鬆
●高焦慮者害怕愛人不關注自己,或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
●低焦慮者則不擔心這些
●安全型建立親密關係更為容易,傾向於信賴他人,也容易被他人信賴,不擔心獨處,也不害怕被拒絕。
貓咪與「鏟屎官」的關係,未必算得上是非常穩定的親密關係,但必然是有依戀存在的,並且這種依戀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安全型的。
「鏟屎官」與貓咪親密時感覺輕鬆愉快,但也不會因為貓咪不夠關注自己就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這也便解釋了為什麼「鏟屎官」們能容忍貓咪獨立且自我的個性,並且一如既往地付出感情。
「我愛你與你無關。」或許便是貓奴們的內心獨白。
迎接怎樣的寵物走進我們的生命,其實和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我們每個人都是最獨特的個體,在不同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而與我們結緣的寶貝們也都擁有他們特立獨行的一面,或規律或隨性,或忠誠或獨立,這也決定了我們與他們相處的模式迥然不同。
但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我們選擇了它們,無論我們選擇的是狗狗還是貓貓,從相伴那天起,這份親密與依戀,便都已經導向了愛與責任的終極內涵,使彼此的生命都得以升華。
最後:
你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養狗or養貓的呢?
我們想聽聽你和你家寵物的故事
對了!如果有用的話也請點個在看呀~
References:
1. 艾比蓋爾·塔克. 人類吸貓小史[M].黃竹沁.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2. Peter A.Lessem. 自體心理學導論[M].王靜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
您也可以參考:致中國的中產階級:就喜歡你努力假裝在瑞士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