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張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2張

  寫在前面

  可能很多人還未察覺,源自寵物身上的偉大力量。雖然寵物的世界里只有你,你是他的一切,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與他們的相處中,得到了撫慰和治愈呢?所以,我們與寵物的關係,難道真的單純的只是養育和被養育嗎?

  今天一犬一話,就想和你們深入探討一下,寵物對於我們的意義,寵物在精神層面對我們的重要幫助。

  ・・・・・

  作者:水母 / 心理咨詢師

  編輯:揚羽

  ・・・・・

  只要人類踏足過的地方,就有寵物,然而人們養寵物,很多時候並不是出於實用目的。

  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的貓奴一邊抱怨自家貓咪沒有良心,對他們愛答不理,卻又一邊瘋狂曬圖,為他們激情消費,對他們愛得死心塌地。這樣的情況其實古已有之。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3張

  出身「養貓世家」的倫敦國王學院教授艾比蓋爾·塔克,為了弄清人類對貓咪為何如此著迷,查閱文獻,組織探訪,深入科研,最終寫就了嚴謹卻又不乏趣味性的《人類吸貓小史》。

  其實對人「若即若離」,便是貓貓的魅力所在,而狗狗則以「忠心耿耿」的品質被人們稱讚。

  但除了他們獨特的個性之外,貓與狗還有一個吸引人的「絕招」。

  蓋爾·塔克曾在《人類吸貓小史》中寫道:「貓的體重、體形跟人類嬰兒相差無幾,這很容易喚起人類的愛憐之情。」。

  他所說的「喚起愛憐之情」,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4張

01 寵物幫我們意識到真實的自己

  「移情」是傳統精神分析的一個術語,指將對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過多地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過程。

  而在對於寵物的「移情」中,我們更多地是將「依戀」這樣的情感投射在了寵物身上,將他們當做了我們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只是在與寵物的關係中,看似是作為「孩子」的寵物更需要我們,但實則從精神層面的意義來說,卻是我們更需要寵物。

  為什麼這麼說?那我們要從「依戀」這種情感講起。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5張

  什麼是依戀?

  依戀,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幼兒與其照料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為什麼會出現依戀?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

  二戰期間,許多兒童成為無人照料的孤兒,鮑比發現這些進入孤兒院的孤兒雖然在身體上得到了看護,但仍然表現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他從孤兒院中由於母愛剝奪等因素導致的孤兒的心理障礙的關注開始,在生態學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之父——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依據行為理論做出假定:依戀行為是與原有依戀對象相分離後產生的適應性反應。之所以出現這種反應,是因為人類幼兒不能自己生存,而需要依賴於成年個體提供照顧和保護。

  鮑爾比認為,「依戀」讓我們免於感覺無助與生命的無意義。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6張

  依戀的三種模式

  每個人的童年經歷各不相同,因此也產生了完全不同的三種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戀模式

  孩子的需求通常能被照顧者注意到並及時滿足,從而獲得安全感。擁有這一類依戀模式的孩子,能以更為輕鬆、友好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照顧者,可以輕易地、不易察覺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可以展開自然、流暢的交談。

  ▼ 矛盾型依戀模式

  孩子得不到穩定的看護和安撫,故而缺乏安全感,對照顧者時而親密時而疏遠,表現為矛盾行為。擁有這一類依戀模式的孩子,在與照顧者分離時,會感到悲傷和恐懼,照顧者歸來時,又可能驅逐對方。

  擁有這類依戀模式的孩子長大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因內在不穩定而陷入困惑,尤其是在建立親密關係時會遭遇挫折,時常陷入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的矛盾狀態。我們看到的某些言情劇的男女主,便是這樣一種依戀模式,戀愛時表現為「作天作地」。

  ▼ 回避型依戀模式

  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經常被照顧者忽視或被冷漠對待。擁有這一類依戀模式的孩子,傾向於與照顧者保持一定距離,壓抑自己的需求,不輕易表達情緒和感受,以免被照顧者傷害。

  擁有這類依戀模式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分離的自我,人際溝通模式以「超理智」為主,只講道理,壓抑感情,性情冷淡。但內在仍有無法意識到的建立感情的需求。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7張

  所以,也就是說,個體和依戀對象的實際交往過程,會形成雙方默認的內部模型,這種內部模型是幼兒建立有關自我與他人概念的原型。因此,童年的經歷,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父母及自己。

  有證據表明,這些關於自我和父母的模型一旦建立,就會維持下去,在潛意識層面運行。故而童年的依戀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將來的人際交往模式以及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安全型的依戀模式,讓我們能「讀懂」自己和他人。而不安全的依戀,特別是矛盾型依戀模式,很有可能是出現分裂樣人格、病理性自戀等等人格障礙的一個誘因。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8張

02 如何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往往是我們童年的一個反射,因此想要在成年後做出改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並非不可以做到。

  那如何才能改變呢?答案是建立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

  什麼是親密關係?

  我們所建立的人際關係是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並且是動態的。

  比如此時你關注的是你和上司的關係,而下一刻當客戶前來拜訪,你關注的便是你和客戶的關係。凌駕於這些動態關係之上,始終不變的,便是親密關係。

  任何時候,你都最為在乎的,便是你的父母、愛人、孩子……他們和你的關係置身於人際關係的核心圈內。

  可以說,親密關係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關乎著愛與被愛的主題。良好的親密關係就是獲得幸福感的前提。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9張

  怎麼建立親密關係?

  想要建立親密關係,首先就要學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父母間的親密關係究竟擁有怎樣的內涵。此外,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在更深層次的情感交流中透徹、深入地了解自己。

  也就是說,建立親密關係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活出自己。

  如何改變我們的人際交往模式?

  如果你還處於單身狀態,或者正要步入一段親密關係,那麼與寵物相處,便是一個意識到自己依戀模式並改變它的完美契機。

  之前所說的「移情反應」,幫助我們與寵物建立了一種緊密的情感連接。寵物被代入為「孩子」的角色以後,我們對待寵物的方式,很多時候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這是一種行為模式的「代際遺傳」。

  這一過程幫助我們將這些經歷呈現在意識中和具體的行為里,所以養育寵物的過程,與寵物相處的時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從而讓我們將真實自體中的積極部分和消極部分整合起來,和自己的經歷達成和解,擁有接納自己和改變自己的能力。

  在這一改變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識別「假性自體」。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0張

  偽裝自己的代價

  「假性自體」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提出。「假性自體」的根源來自早期的鏡映失敗:

  「一個不夠好的母親不能執行嬰兒的全部要求,因而她不斷地錯過嬰兒的表情;相反,她給出自己的表情,讓嬰兒順從。這種嬰兒方面的順從是假性自體最早階段的跡象,出自於母親無力理解嬰兒的需要。」

  面對養育者的侵入或失敗的照料,兒童所擁有的最好防禦機制就是構造一個假性自體——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我偽裝。

  假性自體幫助嬰兒學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取悅母親,適應環境,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但是兒童對母親的順從會導致兒童與自己的核心情感保持一種隔離狀態,並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因此,發展出「假性自體」的代價,就是需要動用和耗費大量的生命能量。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1張

  假性自體塑造得越完美,生命中維持自發性的能量就越匱乏。所以我們會觀察到,有些非常優秀的學生、社會成功人士反而會出現無法解釋的自殺傾向或自殺行為。

  這是因為在耗費了大量的生命能量的過程中,他們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適應環境,他們所成為的不過是「別人希望他們成為的人」。

  他們的的內心卻很少體會到真正的愉悅和滿足,也感受不到他人的情緒,難以建立親密關係,仿佛活在真空的環境里,缺乏生命的真實感與自發性,體會到強烈的無價值感和空虛感。

  溫尼科特用「假性自體障礙」來表述這一心理病理的特徵。所以,為了避免這樣極端事件的發生,我們需要找回真實自我,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建立連接,擺脫「假性自體」。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2張

03 如何喚醒真實的自己?

  想要喚醒真實的自己,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真實的自我——這其實並不容易。

  與生俱來的真實的你

  關於真實的自我,溫尼科特認為:

  「真實自體源於身體組織的活力和身體自主活動功能,其中包括心跳與呼吸。它是與原初過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當我們誕生時,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身體自體」。嬰兒的所有動作包括啼哭、手腳的踢動等都被溫尼科特稱為「自發的姿態」,這就是真實自體的狀態,真實自體是可能產生攻擊性的。

  而這個身體的自體是否能夠真實地表達取決於照料者的回應。比如嬰兒因為饑餓而哭喊時能否及時得到乳汁。

  這些互動的過程,幫助嬰兒建立起身體的連接與邊界。如果得不到足夠好的回應,便有可能在心理意義上造成萎縮、退縮、壓抑表達的狀態,從而導致不能展現「真實自體」。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3張

  如何喚醒內心真正的需求

  想要喚醒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溫尼科特認為,這里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退行」。

  「退行」 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防禦機制。

  當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應激等狀態時,會傾向於放棄已習得的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應對模式,轉而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原始、幼稚的行為方式來應對清靜,從而降低焦慮。

  溫尼科特認為,只有通過系統的退行,一個人的真實自體才會表現出來。這一過程要求具備可靠的設置和抱持性的環境。那麼寵物的陪伴,就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種退行的可能。

  溫尼科特認為,「抱持」 (holding)不僅僅包括母親用身體懷抱嬰兒,還包括母親提供一個完整的良好的能對嬰兒產生共情的環境。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4張

  而「抱持性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在親子關係里指的是: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一種「情感支持」的環境,以減少外界刺激為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抱持性環境」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安全基地。

  很多時候,我們把寵物當做孩子,而寵物也會「移情」,也將我們當做孩子來「抱持」。

  他們對我們的照顧,在人類的視角來看或許會顯得幼稚而可笑,但這種無條件的關注以及努力想要滿足我們需求的願望本身,就是寵物在模擬一種「抱持性環境」。而他們所營造的這種環境,會讓我們覺得安全又放鬆。

  很多時候,我們對著寵物自言自語,或者在寵物面前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一些無人狀態下才會產生的行為,就是在實踐退行。只要發生退行行為,就已經開始了治愈過程。

  在這極度安全的環境中,被滿足需求,或者自我覺察,都能幫助我們尋求平衡與整合,得到正向、良好可復制的體驗,尋求精神層面的平衡與整合,與「真實自體」建立連結,與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建立連接,打破隔閡感,讓過多聚集在假性自體的生命能量回歸到心靈深處,從而做到自我的治愈。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5張

  如今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對置身於社會化熔爐之下的都市人來說,陀螺式的工作節奏已經壓榨得我們精疲力竭,鮮少有時間或心力停下匆忙的步伐,在關係的鏡子前審視自己,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和早起的依戀模式。

  即便能覺察到問題,也只能在嘆息後簡單歸結為「這都是命」,因為我們無法改變父母,無法選擇原生家庭。

  所以在認命之外,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改變自己。

  而改變自己所孕育的能量,需要一個穩定的「容器」來孵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寵物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的鏡子,我們的容器,他們就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與寵物相處,我們時常會發現,當我們給予時,同時也會獲得他們無條件的幫助。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6張

  他們從不居功自傲,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源於愛的本能,而企圖理解,企圖滿足,那一雙始終註視著你的眼睛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所以,如果你自覺自己的依戀模式是有問題的,那麼不如就養一只寵物吧。通過他們來發現真實的自己,也通過他們來進行療愈。

  相信我們從寵物身上獲得的療愈,會使我們的靈魂豐滿,使我們悅納自己,也善待他人。

  ・・・・・

  References:

  1. 唐聘華.《貓為什麼能「馴化」人類》.文匯報,2018-07-9(W05)

  2. 艾比蓋爾·塔克. 人類吸貓小史[M].黃竹沁.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3. Winnicott DW.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C].London: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1965:145.

  4. 翰·鮑比.安全基地:依戀關係的起源[M].餘萍 劉若楠.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7.139-140

  ・・・・・

寵物是我們天生的心靈導師 寵物 第17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