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漢景帝即位後,禦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之後,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朝歷史上最大的藩王叛亂爆發了。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
七個劉氏藩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中央的統治的事件,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對此早有防備,但是,現今看到十七個藩王一下子反了七個,也不由地倒吸了一口涼氣。為了抵禦叛軍,漢景帝立即派出了大批軍隊,並點名讓名將周亞夫擔任主帥。在漢軍正準備前往戰場時,之前被貶為平民的袁盎突然卻突然前來求見景帝。
景帝此時已經被叛軍嚇得六神無主,還沒等袁盎說出求見的緣由,他便急不可耐地說:「叛軍之中,就數吳王劉濞的勢力最大。之前你在他那里擔任過國相,對他再熟悉不過了。值此危難之際,你趕快說說你的看法。」袁盎聽了之後,雲淡風輕地回答道:「叛軍雖然現在勢大,但滅亡只是早晚的事,陛下沒必要為此憂慮。」
景帝急忙問道:「此話怎講,你可有退敵良策嗎?」袁盎看看周圍眾多的大臣,面露為難之色:「這個計策只能說給陛下一個人聽。」景帝見狀,立即令左右退下,只留下了自己的師傅晁錯和袁盎兩人。但是,袁盎還是堅持讓晁錯離開。晁錯本來就和袁盎之間有矛盾,此時,看到袁盎這麼提防自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本不想走,可在景帝的命令下,只好忿忿不平地走出了皇宮。
展開全文
看到四周再無他人,袁盎才放心地對景帝說道:「藩王都是高祖皇帝的子孫,和陛下也是血濃於水。他們無意發動叛亂,只是因為晁錯一直處心積慮地削減他們的封地,這才逼的他們出此下策。我對劉濞再熟悉不過了,他這個人根本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罷了。」
景帝正擔心自己的王位不保,此時聽了袁盎的話,不禁抱怨道:「唉,這可如何是好,總不能為了一個晁錯而鬧得天下大亂啊!」袁盎見時機成熟,於是,便向景帝進言,建議景帝處死晁錯,以此來讓七個藩王退兵。景帝聽後沉默不語,畢竟晁錯是他的師傅,而且多年來一直忠心耿耿。
但最終,為了穩固皇位,他還是狠下心來處死了晁錯,並派遣袁盎拿著詔書前去安撫叛軍。
可是,劉濞蓄謀已久,又已經公然稱帝,怎會因晁錯之死便停止反叛?
正相反,他得知景帝的做法後,認為景帝是怕了自己,於是更加狂妄。他頤指氣使地對袁盎說道:「我現在已經是皇帝了,怎麼還要接別人的詔書?」然後,他命令手下扣留了袁盎,想讓他跟隨自己謀反。所幸袁盎趁機逃了出來這才撿回了一條命。景帝對自己的行為後悔莫及,但大錯鑄成已是無濟於事了。
歷朝歷代的史學家,都認為晁錯之死乃是千古奇冤,而直接造成這一冤案的袁盎則確確實實是一個誣告陷害者。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袁盎不僅沒有受到指責,反而,被稱為是仁義之人,甚至,有人稱他為「無雙國士」。
當年,丞相周勃居功自傲,對漢文帝很不尊敬。袁盎見狀,立即向文帝進言,建議文帝規範周勃的行為。周勃聽說之後,生氣地責怪袁盎。但是,袁盎並沒有做任何解釋。幾年之後,周勃因犯了過錯而被打入大牢。
由於他之前的張狂,朝中都沒有人肯為他說話。關鍵時候,只有袁盎一個人站了出來,四處奔走為他喊冤。最終查明,周勃確實是被冤枉的。周勃出獄之後,明白袁盎是一個仁義之人,為自己當初的行為深感內疚。於是,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但是,一心為公的袁盎,偏偏和晁錯水火不容。只要有晁錯在的場合,袁盎能不去就不去。晁錯也是針尖對麥芒,從來不與袁盎說一句話。文帝駕崩後,晁錯憑借景帝師傅的身份,一下子官居要職,手中有了很大的權力。得勢之後,晁錯當即將袁盎貶為平民,並建議景帝斬殺袁盎,只不過,景帝沒有同意。
袁盎看到晁錯對自己動了殺機,於是,果斷地向景帝進言,要求斬殺晁錯以安叛軍之心。兩人之間相互鬥爭,都欲置對方於死地。說白了,袁盎陷害晁錯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畢竟,朝臣鬥爭在所難免,可晁錯竟然率先動了殺心,這實在是過分了點。
雖然,袁盎的做法為人詬病,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宮廷鬥爭中,實在很難說清楚到底是誰多誰錯。叛亂平定後,袁盎被任為楚相,不久,因病辭官,閒居在家,漢景帝仍常派人向他尋計問策。
漢景帝想立梁王劉武為儲君,袁盎得知消息後,就進言勸諫,中止了這種議論。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殺他。第一個刺客來到關中後,打聽袁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眾人都讚不絕口。刺客就放棄了刺殺的計劃,並提醒袁盎以後還會有十多批人前來刺殺,要他小心戒備。
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連三地發生了許多怪事,便到棓生那里去占卜問吉兇。回家的時候,在安陵城門外面,被隨後派來的梁國刺客刺殺而死。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班固《漢書·袁盎晁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