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鄧穎翀
幾天前,大家還在吐槽迪士尼真人電影版《小美人魚》選擇黑皮膚的歌手Halle bailey作為主演過於政治準確。昨晚,迪士尼發出真人電影版《花木蘭》的第一支預告再度引爆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
「為什麼沒有木須龍?」、「華為妝」、「花木蘭不是福建人」、「英文對白」,迪士尼推出的第一個「中國公主」成功挑起國內觀眾的普遍關注,卻沒有滿足大眾期待,大眾反倒環繞這些點發出吐槽。
為什麼迪士尼開始頻繁把經典動畫翻拍成真人版,還一改大眾熟悉的金髮白膚公主的形象,轉而啟用黑皮膚和黃皮膚的演員?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迪士尼的這一策略?
迪士尼需要國外市場
五月初迪士尼發布的今年第二財季報告顯示,其影視娛樂業務收入為2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而從電影上映數量看,今年4月到6月期間,迪士尼一共上映了《企鵝》、《阿拉丁》、《玩具總動員4》三部電影,而去年同期只有《超人特工2》一部。
影視娛樂業務盈利才能下降的背後,是迪士尼影視內容創新的乏力。1994年,迪士尼出品了第一部動畫真人版電影《叢林書》,隻收獲4000餘萬美元的票房。自這之後,固然還推出過《101隻斑點狗》和《102隻斑點狗》兩部真人電影,但迪士尼並未真正把它當作一種固定的內容創作模式。
直到2010年,由蒂姆波頓執導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獲得超10億票房。迪士尼才真正開始看重這種創作模式,把原有經典動畫IP一一進行真人版改編,並在這兩年有加速趨勢。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總結了2010年以來迪士尼真人改編動畫電影的票房詳情,發現這類電影的國外受眾普遍大於美國國內的受眾。所以不難了解,迪士尼為什麼會選擇黑皮膚以及黃皮膚的演員來扮演主角,他們需要逢迎外國觀眾。
2016年,《愛麗絲夢遊仙境》在國內收獲超9億票房。讓迪士尼看到國內市場的潛力。同年,迪士尼宣布拍攝《花木蘭》,然而原劇本中男主為白人的設定引發了爭議,而且,超十萬人聯合簽訂了一項拒絕白人扮演木蘭的線上請願。迪士尼因而宣布在全球尋找一位華人女演員來扮演木蘭,還請來新編劇,重新改編劇本,將劇本中所有主要角色換成華人,新故事將聯合1998年的動畫及中國民間傳說編寫。
但是,從中國國內的票房數據看來,這種真人版動畫電影並未持續受到國人熱捧,沒有一部影片的票房過10億元,今年3月上映的《小飛象》更是遭受票房滑鐵盧,僅以1.47億元收場。相較於同為迪士尼旗下的漫威電影,在國內缺乏漫威漫畫文化的熏陶下,反而有更為出色的票房表現。這是為什麼呢?
從貓眼專業版的數據可知,迪士尼真人版動畫電影的受眾多為女性,且年齡多集中在20-29歲之間。這個人群是電影市場中的主力消費者,對於她們而言,市場中還有大量愛情、芳華等其他類型的影片供其選擇,所以勢必對這類電影的票房形成擠壓。
即便如此,迪士尼也並未忽視中國市場。2018年8月開拍的《花木蘭》投資預算高達2.9億美元,據外媒報導投資主要用於片中遠大場景的建設與布景。除去主演劉亦菲,他們還請到李連傑、甄子丹、鄭佩佩這些在好萊塢著名的中國演員。
投入如此大的心血之後,《花木蘭》真的能如迪士尼之願,在中國電影市場大獲成功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迪士尼的這一策略?
《花木蘭》被看見比準確更重要
從昨晚《花木蘭》首支預告片放出後的反應可看出,它確實引起了國人的普遍關注,但是人們的評論卻朝著負面劇烈打開。
從木蘭出生地到妝容,本想還原動畫和中國傳統的《花木蘭》卻屢屢違背歷史,劇中一眾華人操著英語對話更是讓不少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迪士尼並非不願做足功課,而是他們對東方的想像限於他們的認知框架。預告片中,劉亦菲扮演的木蘭和其父親都帶有輕度的英國口音,以示古典,而鄭佩佩扮演的媒人說的英文則帶有中國口音,以示中國傳統的韻味。
而且,如周玄毅今日在微博中所說,《花木蘭》探討的深層問題其實是:一個女性,是如何既成為好戰士,同時又不失女性魅力。迪士尼發出的第一支預告,顯然在這一命題上下足了功夫。
預告中家人對木蘭提出的請求中「quiet」對應的是「嫻靜」和「不動如山」;「composed」對應的是「沉穩」和「處事泰然」;「graceful」對應的是「淑雅」與「方寸穩定」;「disciplined」對應的是「守禮」和「遵照紀律」。跳脫出中國脈絡,由美國人講的這個中國故事,沒有局限於一個中國傳統女性為家為國奉獻自我,有其獨特的視角與解讀。
其實,《花木蘭》已經是華人或者說中國文化走向國際的一大突破。當大眾在訓斥迪士尼或者好萊塢的政治準確時,也不妨想想,正是因為他們開始注重政治準確,華人以及黑人等才有機會站在更主流的位置讓眾人看到。所以《花木蘭》其實可以同理《摘金奇緣》,它固然會有許多自身缺陷,但是我們應當用更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它。
所以,對迪士尼來說,他們盼望借《花木蘭》在中國產生影響力。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也期待電影在國外產生同樣的影響力。因為只有先被人看見,我們才有機會讓他們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理應共同期待《花木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