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女神高圓圓:如果我做了母親,不會像媽媽那樣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很多女孩不想變成母親的樣子,高圓圓就是如此,她曾以為自己和母親截然不同,到如今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她,尤其在母親逝世3年多之後,對她的思念之情令這種相似性更加可貴,也平添一分宿命色彩。

01

「我永遠不會像她」

國民女神高圓圓一直自帶神秘光環,這與她很少提及原生家庭和現任伴侶關係不小。據稱女神來自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清華學霸,爸媽都就職於中國NASA,童年時的圓圓最喜歡黏著哥哥,做他的小跟屁蟲。

小時候,母親在高圓圓眼中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她幾乎不出門,每年帶圓圓去兩趟外婆家,每次也不會呆很久,基本上吃個飯、睡個午覺就回來了。圓圓能感受到母親羞怯的本性,暗自決定未來不要成為媽媽這樣的人。

「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親,我應該不會像媽媽那樣。」

在某次採訪中她坦露了童年心聲,然而命運卻總是暗自指引我們回歸到原生家庭,就像她很喜歡的《東京塔》中的那句經典台詞:「我曾以為,我永遠不會像她。」但兜兜轉轉,我們又走回了來時的路。

02

很高興,我最終變成了你

長到20多歲時,高圓圓發現自己變得和母親一樣害羞,每次參加活動都會非常緊張,面對全場陌生人,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只能躲進洗手間里。

她回憶起某次參加香港電影節,出於對社交場所的恐懼和不知所措,她躲到了某個角落里,卻發現角落里也是人。最後高圓圓終於在中庭找到了一顆樹,她就這樣對著樹站了整個晚上!當時的她心想:「只要樹不開口,今天晚上就不會有人跟我說話了。」

除了怕跟人打交道外,她也繼承了母親嚴謹的性格,處理日常瑣事時和媽媽非常相像,近乎偏執。

越來越像母親的高圓圓有沒有因為沒變成理想中的自己而感到失落呢?並沒有,也許曾經有過,但時過境遷,斯人已逝,那些與母親相似的地方都成了她曾來過的證據。

熟悉高圓圓的粉絲應該有注意到,女神的很多精修照都是經典露齒笑,這與她不太討喜的法令紋有關,而大笑的表情可以讓法令紋沒那麼明顯,增加一些甜美度。年輕時她對自己的法令紋也很困擾,但如今每次照鏡子都會心頭一暖:「這讓我看起來很像媽媽,真好。」

03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高圓圓童年照片

年輕時我們可能會恨父母、鄙視父母,因為朝夕相對下看到的往往是他們卸下心防的那一面,可能很聒噪、可能愛占小便宜、可能整日抱怨······卻也因此忽略了他們的好和他們的難。

以前高圓圓一直覺得媽媽是個被照顧的人,直到母親去世,她發現家里忽然變得很亂,怎麼收拾都有些亂,植物也養不活,這才意識到媽媽其實一直在默默照顧家人,只因人很容易忘記別人的付出,老話說「升米仇、鬥米恩」,在親子關係上同樣如此。

我記得有個知名作家曾做過一次小調查,她詢問很多小朋友,問他們覺不覺得父母愛自己,得到的大都是否定答案。作家很奇怪,反問他們:「媽媽幫你洗衣做飯、供你上學讀書,這還不算愛嗎?」

「啊?這也算愛嗎?那愛也太普通了。」孩子們這樣回答她。

他們不明白,並不只有赴湯蹈火、一擲千金才算愛,日復一日寬容你、照顧你、不計前嫌、不求結果同樣是無可比擬的愛。但我們往往在經歷過歲月變遷、大風大浪後才能懂得這一點,也才能理解爸媽的難處和平凡。

回憶起母親生前小事,高圓圓總是忘不了一個畫面,那是母親閱讀三毛作品時的場景,雖然生性羞澀不愛出門,但也許母親的心中也有過流浪的夢想。

04

謝謝你讓我更加美好

高圓圓的母親應該是2005年左右患病的,她曾說自己在之後的十年里「看著她(母親)的生命一點點走向枯萎」。這十年間,高圓圓推掉了很多工作機會、聚會、旅行,專心陪伴在媽媽身邊,每年只工作幾個月時間,到最後連媽媽都開始擔憂,女兒老是不去拍戲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高圓圓看到的卻是自己的逐漸蛻變,原本她害怕社交,但為了給媽媽看病,她需要硬著頭皮和醫生溝通、和護士溝通,只要有益於母親康復,她願意做出任何改變。

2014年,高圓圓與趙又廷結婚,母親因為生病無法參加女兒的婚禮,等到婚禮後一個禮拜,母親忽然病情加重,持續高燒不退。高圓圓心中清楚,也許媽媽就快要離開她了,那是她忽然想起了外婆去世前的日子,當時也只有母親陪在外婆身邊,用她柔弱的肩膀扛下一切,那樣勇敢堅強。也是在這一刻,她才意識到: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想像媽媽一樣。」

可惜,母親在兩個月後就去世了。

她終於不再害怕成為母親,但這一刻會不會來得太晚?也許並不遲,畢竟母親已在有生之年見證了女兒的成長。

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高圓圓照顧了母親十年,一開始,她覺得是自己在陪伴與付出,到最後,才發現是母親在陪伴自己長大。

05

真正的告別是釋懷

母親去世兩年後,高圓圓仍會經常想起她,有時吃到好吃的東西了也會想到媽媽沒有吃過,然後一陣心酸。

其實不止高圓圓,很多人的人生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起先我們完全依賴家人,他們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但在逐漸成長的過程里,我們會生出各種情緒、判斷、比較,會怨恨爸媽、會嘲笑他們,可能想要離開,可能想要超越,與家人的種種羈絆會伴隨孩子的大半生,有時直到家人離世,我們才想起還有好多事沒做、還有好多話沒有告訴他。

就像《少年派》中那句經典台詞: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沒來得及好好告別。

為什麼沒有好好告別,因為不願放下。《奇葩說》選手臧鴻飛在父親生前從來沒給他打開過朋友圈,等到父親離世,這事成了他心里一個解不開的結。難道臧鴻飛不愛父親嗎?並不是,只是父子間的矛盾代溝遮蔽了他的愛。如果我們能在爸媽在世的時候有所釋懷, 多一些包容理解,也許能在未來告別時少一些遺憾和後悔。

不知道你對這個話題有什麼看法,

不妨分享在留言區哦。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