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很多影迷不理解,為什麼在發現劉建明是臥底後,陳永仁沒有選擇恢復身份後再做打算,而是直接轉身離開。而影片通過對兩個臥底故事的展現,也讓銀幕前的觀眾,開始了關於自己身份的思索,我們的身份真的就比劉建明和陳永仁名副其實嗎。
在2002年的時候,在香港影壇誕生了一部現象級作品,這部影片就是被譽為港片巔峰的《無間道》。影片由劉偉強和麥兆輝導演,由梁朝偉、劉德華、曾志偉和黃秋生等一眾香港的當紅巨星和老戲骨主演,這部影片可謂是聚齊了當時香港影壇的頂級陣容。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陣容的豪華,更重要的是因為故事題材的新穎和突破。
《無間道》和傳統的警匪以及黑幫類型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故事主線並沒有明顯的側重於警匪一方,而是巧妙的通過相互臥底這個行為,將警匪的故事融會貫通在一起。黑社會的臥底劉建明(由劉德華飾演)在警隊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警察,警察的臥底陳永仁(由梁朝偉飾演)在販毒集團中成為了骨幹力量。
而陳永仁和劉建明的身份錯位,成為了這部影片主要的內在戲劇張力。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陳永仁和劉建明是沒有直接正面的交鋒的,但是導演卻巧妙的讓他們互為對方的背景。如陳永仁走出警校做臥底時,他的背景就是「我想和你換」的劉建明。而後來兩個人又在音響店巧遇,兩個人同被音樂的力量所感染,但是這個時候,他們相互都不知道各自的臥底身份,而這個時候,他們也幾乎都同時遺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身份」這個對正常人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情,在兩個臥底的身上,卻成了他們糾纏一生的夢靨。而影片通過對兩個臥底故事的展現,也讓銀幕前的觀眾,開始了關於自己身份的思索,我們的身份真的就比劉建明和陳永仁名副其實嗎?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是生活中的「臥底」,只是我們的多重身份,掩蓋了我們作為「臥底」的內心焦慮。
生活中的人們並不像劉建明和陳永仁那樣,帶著明顯的目的和想法去「臥底」,他們只會跟隨著內心的本性去「臥底」。雖然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根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角色中,比較平常的是我們在工作中的角色,試問一下,有幾個人能夠心懷一份純正的職業道德,去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呢?往往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更多的是先權衡好自身的利益,並根據這個結果,去給出自己所謂的「合理化」建議。
人們在生活中都偽裝的很好,我們都將真實的想法埋藏在內心的深處,甚至於很多的時候,我們比陳永仁和劉建明偽裝的更好。內心想做善事,卻非要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壞人的身份,內心有壞的想法,卻要拼命假惺惺的慈悲。而就是這樣,我們都紮掙在身份的錯位中。
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通過「臥底」的方式會變得更容易解決。當我們將身份偽裝之後,可以輕而易舉的進入到另外一個立場當中。而這種「臥底」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所刻意為之的,而是在生活的環境中,各種身份的疊加之下,人們無奈的希望中和一下自己各自身份的負擔和境遇。
很多的時候我們拿生活的借口,逃避一下繁重的工作,我們拿工作的借口,逃避一下生活中繁重的責任的,這當然是不好的。可是久而久之,我們根本都無法分清真實的自己,如影片中的陳永仁那樣,他如果不是時刻提醒著自己是一個警察,很多的時候,他幾乎和古惑仔沒有什麼區別。為了在黑幫當臥底,他甚至都不能正常的戀愛,結婚。以至於到最後他有一個女兒,自己都不知道。
而這個故事細節設計的很棒,與這個故事細節想對應的,是劉建明的未婚妻。他們的伴侶都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雖然一個是驚喜,一個是失望。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真的就能夠完全的認識枕邊人嗎?如「白銀殺人案」,如「洛陽變態男」,這些人的妻子,竟然都不能知道自己丈夫的全貌,雖然他們內心深處都和劉建明一樣,渴望做個好人。
所以影片中劉建明和陳永仁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能夠引起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共鳴。在看過這部影片之後,我們發現我們自己都是掙扎在自我的肯定,和自我的否定當中。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並面對真實的自己,或者是失望,或者是希望。
當劉建明和陳永仁在天台對決的那一刻,觀眾們終於發現了自我的重要性。雖然劉建明看似光鮮,他在警隊因為韓琛(曾志偉扮演)提供的線索而一路高歌,並且在黃志誠被殺後,他又設計殺死了韓琛。本以為可以萬事大吉的時候,他卻因為之前的一個很小的紕漏,暴露了自己的臥底身份。最後不得不和陳永仁,展開那場見天,見地,見自己的天台對決。
在這場天台對決的過程中,看似占盡了優勢的劉建明,其實從根本上已經失敗了。因為他的本性中,就沒有一個「好人」的自我,他的身上背負了太多的罪惡。而看似劣勢的陳永仁,他信心十足地說出「我是一個警察」,雖然他知道,自己可能永遠都找不到那個「警察」的身份了。在電梯中,陳永仁永遠的倒下了,帶著對人世間深深的遺憾,和對正義堅定的決心以及一個警察最純粹的職業素養。
這場天台對決中,看似取得最後勝利的劉建明永遠的活在了無間的地獄中,看似倒下的陳永仁,卻帶著堅定的自我離開了他曾經為之奮鬥的世界。很多影迷不理解,為什麼在發現劉建明是臥底後,陳永仁沒有選擇恢復身份後再做打算,而是直接轉身離開。如果非要給出一個解釋,那就是他對於正義和復仇的迫切希望。每個人都希望活在真實的自我當中,而不僅僅像劉建明那樣「我想做個好人」。人更多的時候是沒得選的,如劉建明,如韓琛,如黃志誠,如陳永仁。
即使我們在生活中偽裝的再過逼真,我們總逃不脫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真實的自我忽然暴露在了陽光之下。就猶如影片中,劉建明和陳永仁的天台對決,即使陳永仁最後被意外的槍殺了,但是在對峙的過程中,劉建明明顯的落在下風,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這並不是因為劉建明不占有形勢上的優勢,更多的是因為在真實的自我身份中,劉建明自己的身份認同邏輯就是錯亂的,在他的價值觀里,他認為刪除了陳永仁的檔案,陳永仁就不再是警察了。他認為自己「想做個好人」就能變成好人。這是劉建明最大的悲劇,所以他最後淪落進了無間地獄。
而劉建明和陳永仁在這個社會中不僅代表著兩類人,還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自我認識邏輯。一種認識邏輯是形式的,虛偽的,就如劉建明那樣,他之所以想做個好人,並不是內心的渴望,而是現實的需要,最後雖然他僥幸活著,但是依然生而可悲。另一種認識邏輯,是真實的,客觀的,坦誠的,就如陳永仁那樣,內心永遠有一個聲音「我是一個警察」,他的所有行為都執著於內心深處的自己。所以在最後和劉建明的搏鬥中,即使是再弱勢,他也選擇了殊死一搏,沒有遊弋,沒有妥協,就如同天台上那場對決一樣,他充滿了決心和信心,最後死而無憾。人究竟是生而可悲,還是死而無憾,全在於自己的選擇,人活著很重要,能真實地活著更重要。
>17年前港片的巔峰,展現了人類的「身份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