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關於龍波打鼓這場戲反映了什麼:
以前我們學文言文,古代行軍打仗,是有打鼓進軍的說法的。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很經典的對戰場鼓聲和士氣的聯繫的描述。
所以,龍波的三道鼓,實際上是軍人鼓,是戰場的縮影。
龍波在樓上打鼓,其實是為崔器制作出了一個戰場,而這個微型的戰場,又和十幾年前的隴右戰場遙相呼應。
這裡就能發現,龍波和崔器其實有一種更為深入的角色聯繫。
首先,崔器,龍波,張小敬在的場合,多次出現一句臺詞,當兵,就得聽令。
張小尊崇從這句話,但張小敬會說,我做事不講規矩。崔器則是死守這句話,不願意放下,龍波聽到這句話,大家可以回放他的表情。一絲輕蔑,一絲嘲諷,一絲苦澀,一絲悲憫。
其次,龍波對崔器的眼神,對李泌被眾人送走時的眼神,都做了兩個特寫,形成對照。各位可以回放。
再次,龍波的表情有很大變化,他陰鬱的場合,全劇唯一出現兩次真心微笑的場合,以及他隱隱落寞的場合,可以推出這個人物的立場,原則,動機,內在的感情。
最後,龍波在敲鼓的時候,眉頭裡神色裡的表達,與張小敬的回憶串聯,其實你可以意識到,樓下的崔器,就是當年的蕭規。
他在用鼓聲紀念為了信念冒死作戰的自己和第八團,他的失落,則仿佛看到了長安官員卻偏安一隅,逃命不援的情景。
他的鼓聲,其實能把今晚的崔器廝殺,和過去的第八團孤軍廝殺串聯起來。
樓下的崔器就是當年的他和戰友,崔器死去了,戰友和過去的他也死去了,為了不值得保護的信念而死,孤獨的在沒有援軍,受到辜負,寂寂無名中死去。
這一幕,在寫崔器一個樸素愚鈍的武夫,如安在軍人的信念下,孤軍奮戰到落幕。
其實也在側面交代,蕭規當年是如何「死去的「。
這一幕升華了崔器,也渲染了龍波和眾多老兵的悲劇,用崔器之死,還原了反派的動機和內心。龍波祭奠崔器,也是再一次印證了他放下的信念和選擇,即長安,不值得。
2、關於這種煽情手法有無必要: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古典藝術作品中的軍人本來就是一個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群體,而被戰鬥的激情,英雄的膽識,惺惺相惜的情感,不死不歸的鬥志作為指導的血性族群。所以為什麼有奧林匹克的決鬥,俘虜和戰士的廝殺,敵對者之間規定回合的交鋒——這是一種在演義,電影,書籍,歷史上都出現過的,軍人們忘記生死,敵人間惺惺相惜,被彼此的勇氣,武力,人格,信念所折服,所以相互決鬥而無視戰局的模式。崔器和龍波之間,也表露出這種英雄惜英雄,好漢敬好漢的人格尊重,這在三國,水滸,抗日劇,年代劇中,也是常見的套路。所以,我不認為龍波給崔器機會,是不合邏輯的,我認為在藝術手法和情感表達上,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敵對者拋棄姓名的角鬥模式。這個在西方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也有人們放棄生死和效率,出於激情開辟角鬥的現象存在,說明人並不是完全理智的動物,而是會被情緒和激情主宰的。
所以,我覺得龍波上去打鼓,沒有不符合邏輯:咱們都是兵,那咱們就按照戰場的規矩辦事。戰場上鼓聲等於回合數,所以幾個回合的時間內,你贏了我佩服你,我放你走,你輸了你也要認命。這是一種很經典的出於對人格的敬佩和惺惺相惜而做的回合較量,大量的影視劇都有出現,而且這種對情感而不是事實的重視,在文藝作品中經常出現,比如我們說美學(文藝審美),過去就被稱為情感學。所以,導演這種處理方式,是一種合乎其專業的技法之一,不能說是天外來一筆,或者說瞎扯註水。但是也有瑕疵,比如鼓聲代表戰鼓,這個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以及龍波動機不明,導致觀眾們覺得他在瞎耽誤功夫。所以這個劇,還是資訊量太大了,消化不良,要靠自己串聯腦補。
另外,單論打鼓回合作戰這個事情,我並不覺得這一段煽情很廉價誇張,我覺得去翻翻三國演義的劇,裡面也有大量在戰場上藝術化,悲壯化,情緒化的處理手法。如果一個導演本身就是走情感性的敘事,那麼他的拍攝方法肯定有大量情緒化的橋段,而對於我而言,只要這種煽情背後的深度和意義是足夠的,而不是空煽情,沒有邏輯的煽情,我個人都可以接受。但對於很多重視敘事與事實的觀眾而言,恐怕就會有很多想吐槽的地方了,這也可以理解,我個人覺得,是咱們現在的電視劇選擇的餘地太少,以至於好不容易出了這麼一部精良制作,就被吹上天,讓很多人寄托期望,又讓很多人感到失望。但事實上,這個劇本身是一個群像劇,人文劇,情感心理政治思考劇,而不是謀略劇,懸疑劇,燒腦寫實現實主義劇。它有一定的受眾,有創作者的偏好與手法,就好像一家飯店炒出來的飯,不可能合所有人的味道,但是因為其它飯館的菜長年有衛生問題,所以很多食客就對它寄予了太大的期待,也會因為不合乎預期而感到失望。我認為,在我個人看來,這個劇目前很合我的胃口,情感敘事,藝術手法,故事主題,支線主線,都在邏輯範圍內,雖有小瑕疵,但已經是我個人覺得最對胃口的一部,但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諸君有什麼觀點,但說無妨,只是我覺得這部劇,沒必要承擔這樣一個角色:一個好像中國足球終於出線了,所以大家都把個人預期過高的投註在上面的角色。
綜上:
·這是一種現實中也會出現的激情決鬥和反派包容,不能說是不合理或不符現實的。
·這是一種典型藝術加工的手法,在大量的影視劇作,動畫書籍當中也都有出現。
·這是一種在美學和文藝等專業領域內也被允許的取向和流派,並非是編劇導演腦子抽風,天外來一筆。
·這只是一種創作取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預期,有褒貶,有喜歡不喜歡,都是可理解的。
[db: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