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在熱播。播出伊始,它就獲得全網的熱烈討論,好評不斷。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張

不僅是其長鏡頭電影式有質感的畫面,演員出色奪人眼球的演技,還有其連環緊湊的劇情,劇裡對歷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讓人感受到導演及其創作團隊給觀眾的的誠意與對制作的匠心。

劇中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哪些耐人尋味的考究之處吧。

1.叉手禮

和之前的古裝劇什麼隨意的抱拳禮不同,這部劇中採用了叉手禮的作揖方式。

相信大部分民眾都是第一次認識認識叉手禮,看《長安十二時辰》的劇中人物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打見面禮!

錄制《這!就是街舞2》中場休息時,主持人廖博便對易烊千璽做了一個叉手禮,聽說易烊千璽的粉絲們都在學叉手禮,以便跟偶像偶遇的時候可以用上呢!

左手抱於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沖著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翹,這便是叉手禮也是是唐宋時期盛行的一種打招呼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2張

▲圖 檀棋劇照·叉手禮

當然也有眼尖的網友指出之前《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趙麗穎也用到了叉手禮。

那麼叉手禮到底是什麼來歷,又有何意義呢?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3張

▲圖 明蘭劇照·叉手禮

叉手禮是揖禮的一種,叉手」一詞常見於早期的漢譯佛典, 大體解釋為「兩手交叉」或「手指交叉」, 「叉手」最初為佛教固有禮儀。

東漢時期, 佛教語域頂用「叉手」表示尊敬。經西晉、隋唐之後開始盛行。

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一名正在行叉手禮的侍者。南宋人陳元靚所著《事林廣記》中,也對叉手禮有著清晰的記載。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4張

▲ 圖 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

在使用叉手禮時,除了手上的姿勢,嘴裡還要發出一種聲音,並不是跟其他的古裝劇一樣的「諾」,而是喏(re)

這是一個在唐宋時期比較盛行的口氣詞,根據語氣不同,分為唱喏、小喏和肥喏。

四大名著之一的 《水滸傳》 中,也有提到魯智深向宋江唱了個肥喏,這個喏有點類似現在的你好、哈嘍。

肥喏就是代表很誠摯的打招呼,或者說有點尊敬的意思。

歷史學家認為當我們身體彎腰幅度較大,就表示對面前的人非常尊敬,那麼就要唱到肥喏。

此外,小喏、中喏都有特殊的動作以及時間的長短。

根據說話人的語氣,這個詞的意思也是大不相同的。這一個字可以表達出感謝、敬重、回應等等意思。

劇中,雷佳音的一聲喏,霸氣、有威力,而婢女們的喏則代表著下級對上級的服從,敬重,這個詞發音的細節的體現,讓人忍不住對這部劇的考究程度豎起大拇指。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5張

▲圖 劇照·叉手禮

《長安十二時辰》禮儀展示,讓我們會更加體會到劇中人物尊卑有序,也能更加貼近每個角色的內心,去體察他們的動機。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中國文化根源出乎於禮,尊重歷史是古裝劇的前提,對禮儀的重視也使 《長安十二時辰》在眾多古裝劇中脫穎而出。

2.子午簪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演易烊千璽飾演李必,自然是劇中的焦點,他的造型也自然是人們關註的對象。

李必一出場就身穿道服,手拿拂塵,頭戴蓮冠。且不說這一身道服,頭上簪子的方向就成為了人們質疑的點。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6張

▲ 圖 李必造型

在以往的古裝劇中,簪子通常是橫叉,這個縱插又是咋回事呢?是不是劇組不小心插錯了呢?

查閱相幹資料可以得知,並沒有插錯,這叫子午簪

這是道教的一種用法,代表了子午的水火相濟,跟身上的道服還是很搭的。

修道者的服飾遵循等級制度。衣服、冠巾和靴履及其所用的顏色、質地等按照入道年限和學道深淺劃分為七檔。

而劇中李必戴的玉清蓮花冠,也正是道教中高階法師才能佩戴的頭冠。

怎麼樣,是不是漲姿勢了?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7張

▲ 圖 劇照·俯瞰圖

唐代對外開放,經濟發達。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市場。

據史料記載,長安城的商行多達220種,經營品種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出現了具有金融服務功能的櫃坊,這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商業形態。

它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旅的同時,也吸收著其他文明的精華,這也使它自然而然地擔起承載多元文化發展的歷史重擔。

世界上所有人們都接受和認知的文化,在長安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

唐代的民間信仰十分豐富。唐人不但篤信神仙方術,使佛教、道教在唐代有了重要的發展,還對異域的信仰多有接觸。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8張

▲ 圖 劇照

唐人百神皆祭、百鬼皆避。天上的星宿,地上的青草,石子都被認為是有靈性的。從皇帝到百姓都渴望的道成仙,其中不少故事都發生在西市。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9張

▲圖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照

唐代文獻裡有很多記載神仙的故事,像 《太平廣記》中的「渭水龍」、「 杜子春遇仙」、 「李君遇仙」等等,都以大唐長安城為背景。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長安老百姓在享受巨大物質文明帶來的體驗時,對於鬼神的信奉及敬仰。

通過《長安十二時辰》對唐代長安道教打扮的展示,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大唐長安在文化方面的多元性、包容性,這也為《長安十二時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此外,還值得一說的是長安城的建築,規模雄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朱雀大街寬闊筆直,大明宮氣勢煊赫,盡顯唐代長安的不同凡響,連燈會都絲毫不遜色於當代的明星演唱會。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0張

▲ 圖 上元燈節太上玄元大仙燈

提到唐代長安,人們想起的總是那豐富多彩、包容開放的唐風唐韻以及榮耀絕代的千年帝王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1張

▲ 圖 唐長安城坊示意圖

3.日晷

細心追劇的人會發現,《長安十二時辰》每集的開始,都會出現一張標示時辰的圖。

畢竟《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發生在十二個時辰裡的故事,每半個時辰都是辦案的重要節點。

全長安城的日常作息也遵守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所謂「一更鼓閉城門,二更鼓上床眠。三更鼓到子時,四更鼓睡正沉,五更鼓城門開」。

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幹物燥,小心火燭」更是成為了更夫的代名詞,打更其實就是一種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那麼你知道圖上的圓盤狀物體是什麼嗎?大多數人可能並不陌生,現實中有些古建築中 也依然存在,它叫日晷。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2張

▲ 圖 劇照

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是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由晷面和晷針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

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它的計時原理也和太陽有關。它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並劃分時刻。

在一天中,物體投下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照射的不同而不斷地變化。

第一,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薄暮的影子在東方。

按理來說,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輔助計時,但由於方向計時更方便,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從而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正午時,太陽最高,針影位於正北方;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3張

▲ 圖 日晷

時辰是中國傳統的計時單位。

將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十一點起算,分別是: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日晷上面的刻度也並不是都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日晷分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最常用的是水平式日晷,因刻度盤採用水平的而得名,指針的傾斜度根據當地緯度確定,一般適合低緯度地區使用。

赤道式日晷的刻度盤是等分的,指針朝北固定,指針垂直於刻度盤,常用於赤道附近的緯度,不同緯度範圍都會有相應的日晷。

現在人們普遍用鐘表計時,手機上時間的顯示也不可或缺,時間成為了人們生活節奏的一種參照物。日晷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計時的歷史長河上仍有一席之地。

4. 雙環望仙髻

《長安十二時辰》制作精良,服飾妝容可以說是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劇裡的舞姬服飾精美,宛如從壁畫中走出的仙女一般,連鏡頭不多的小女孩也作了打扮,眉心有點,頭髮紮起,像極了活生生的唐朝彩陶再現。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4張

▲ 圖 剃頭匠家的小女孩劇照

劇中女子有梳著雲朵髻的、還有梳著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的,生動還原了唐代《髻鬟品》中對發髻的描寫。

不僅如此,女性人物的妝容「花鈿、斜紅」和咬唇妝等,也是符合相幹史料記載的。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5張

▲圖 劇照

據《長安十二時辰》化妝指導張麗透露, 為了讓妝容能夠貼近歷史,同時又能盡量貼近當代人的審美,女子妝容要一層層疊加才顯自然,光粉底階段就要用掉一個小時。

有人覺得唐風和和風非常相近。

事實上, 並非是唐學日本,反而是在唐朝國際化交流頻繁,日本借鏡了盛唐時期的服飾和造型,以達到修飾身材使女子看起來更曼妙高挑楚楚可人的目的。

劇中舞者許鶴子便是梳的雙環望仙髻,參照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藏品,高度還原了唐代的「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

後面出場的妝容尤其是唇妝也特色鮮明,顯示了唐代女子的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6張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7張

▲圖 許鶴子劇照

5.執壺

除了禮儀服飾等,劇中的生活器具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執壺便是其中一樣。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8張

▲ 圖 執壺劇照

「執壺」是唐代最為常見,使用最廣的一類器物,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方。

和唐朝的執壺不同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執壺沒有流(出水裝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流僅僅作為一種裝飾,沒有實際出水功能,直到唐代,流才有了其實用價值。有的壺只有流,沒有柄,便稱為「花澆」而不叫「執壺」。

器物的造型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唐代的流比較短,宋代時期,點茶開始興盛,流長的執壺符合人們點茶的需要,開始慢慢出現,於是流的長短以及真假也成為了判斷時代的一種方法。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隱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娛樂 第19張

圖 唐宋時期執壺造型

與劇中清一色「白色」的執壺不同,唐朝時執壺的品種很多,三彩的,白的,黑的,青的都有。

既然執壺是一種重要的生活器具,各大窯肯定也都有燒制。劇中大多為白色,可能是考慮到畫面效果以及經費支出吧。

時至今日,執壺又在哪裡呢?曾經的重要生活器具為什麼看不見了呢?

其實不是不見了,它只是換了個樣子罷了。

現在的酒壺、茶壺、分酒器實際上都是執壺的演變品,子孫後代呢!仔細想想是不是有點像呢?

尾聲

《長安十二時辰》講的是歷史和文化,實則暗喻人性;看似是官場的故事,卻也是映射社會的萬花筒。

張紀中說:「那時拍戲不僅僅為了錢,而是要做藝術品。」

國劇在用心,該誇!!!

[db:标题1]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