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包括李詠在內的諸多名家去世時,會引起集體性的悲傷情緒,這不僅僅是死亡帶來的衝擊,也是他們身上所寄托的共同記憶的消逝,他們所代表的一種恒定價值在消逝。懷念他們,如同懷念一種美好的情感,懷念一種鄉愁。
10月29日,央視主持人李詠妻子、央視導演哈文發微博稱:「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李詠在美因病去世,這個消息傳來,微博瞬間癱瘓,人們不敢相信。這個信息來得太突然了,毫無徵兆。作為深受國人喜愛且家戶喻曉的主持人,李詠年僅50歲,還太年輕了。但事實就是事實,無數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我們喜歡李詠,我們很懷念他。
「走向個性化的主持人」
李詠,1968年5月3日生,新疆烏魯木齊人,1987年考上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199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做編導。1996年任專題片編導,並擔任紀錄片《香港滄桑》的解說。1998年開始出任綜藝節目主持人,同年開始主持《幸運52》。2004年擔任《夢想中國》總設計師,兼任《非常6+1》節目主持。2008年《幸運52》停播,同年《詠樂匯》開播。曾多次主持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
李詠成為國民主持人,始於1998年播出的《幸運52》。這一年,央視花了40萬英磅從英國買進了大型博彩娛樂節目GOBINGO,在這個基礎上略加改進,準備在中央二套推出大型互動式的娛樂節目《幸運52》。這個節目採用主持人提問、選手回答的方式,現場決出優勝者,並且給獲勝者頒發一份大獎。這是央視的第一檔綜藝節目,之前沒有先例,也沒有任何參照。在節目框架出來之後,誰來主持呢?主持人的表現如何直接影響著節目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少人來試鏡,效果都不理想,直到找到了李詠。
李詠摸著石頭過河,語言越來越自由,動靜越來越大,節目效果也越來越歡快。李詠在《幸運52》開創了國內主持的許多先河,比如主持人「花里胡哨」卻更加自由多元的服飾;比如主持人動作的「我行我隨」,想走就能一直從台上走到台下再來一轉彎,一邊走一邊說著台詞,最後一句一定是對準了錄影機的鏡頭說的「別走開,廣告過後馬上回來」;再比如主持人時不時就說幾個小笑話,即便導演不讓李詠發揮,李詠也會想法設法說出來……
在1998年之前,全國電視台主持人的特色都是天圓地方、字正腔圓,風格持正莊重,但有時也顯得刻板,少了一些活潑。李詠式活潑幽默的主持風格,雖然時下我們已經見慣不怪,但在當時的語境下,這是具有開創性質的,它標誌著一種個性化的主持風格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正在開啟。說不清是李詠的風格帶動了觀眾審美,還是觀眾的審美需求催生了李詠,但無論如何,李詠都是走在當時的前沿。
「一個走向個性化的主持人」,也是李詠對自我的定位。李詠在採訪中表示,他堅決不做那種「傀儡」式主持人,從語言風格到外在打扮,他都堅持自己的「個性」。
李詠主持的央視平民選秀節目《非常6+1》。
「平民化主持人」
李詠主持的最大特色是,他以其幽默的語言和誇張的表情營造了幽默、輕鬆、歡快的氛圍,讓觀眾容易親近。有人評價,他身上具有一種「另類」的親和力,改變了高高在上的、做作的主持姿態,堪稱央視第一位平民化主持人。
對此,李詠如此解釋道:「我的語言比較通俗,而且在節目中極度張揚,大呼小叫,像打了什麼針似的。我要求的現場氣氛是人仰馬翻,戰馬嘶鳴,給大家創造歡樂;但我並不是單靠大呼小叫來煽動大家的,而是把最真實的我呈現在大家面前,真的和觀眾打成一片。有人問:‘你為什麼跟別人握手之前要捏一把鼻涕?’我說:‘這是我的習慣動作。’瞧,大家已經用調侃的方式跟我交流了,這就達到了我所期望的效果——隨意、輕鬆、愉快。很多人說喜歡這個節目,是因為喜歡它的情緒和氣氛,能給大家帶來歡樂,能逗樂大家,這也是我所要的。」
即便今日我們重溫李詠的節目,其平民化仍舊是當下許多主持人所不能及的。李詠營造的嘮嗑式的談話氛圍,家長里短的談話內容,都讓他主持的節目有一種「來者都是客」的會客廳氛圍——誰都能來,什麼都能聊。
李詠在舞台上與選手們互動。
娛樂性節目,需要主持人善於調動和把握觀眾及嘉賓的情緒,共同營造一種歡樂、熱烈、喜慶和諧的現場氣氛。因此,主持人必須始終把自己調整到自信、興奮、熱情的狀態。而無論我們什麼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李詠,看到的都是生機勃勃、熱情滿滿的他,他總是先燃燒了自己,再通過自己的情緒帶動觀眾。
李詠也有自己的心得:「觀眾和主持人,誰比誰傻呀,既然是遊戲,是玩兒,我又是領頭兒的,沒得說,我舍生取義,先把自己搭進去再說。談話節目的主持人是先在現場設一套兒,進而耐心地等大家往里跳,等差不多了再把套口一紮,就完成了。娛樂遊戲主持人也是在現場設一套兒,所不同的是,他自己先要跳進去,不知深淺的勇氣你得有,而後大家也紛紛往里鑽和同歸娛樂。沒別的太多就一個——投入……想要大家夥兒親近你就要做到人際傳播,該多情時要多情,該廝守時要廝守。」
李詠不把自己端著,不置身事外,也不虛張聲勢,無論是不是坑,他都帶頭跳,這樣給予觀眾的反饋才是最真實的,也最能帶動觀眾同樂。李詠有一句名言,「我就是央視的娛樂底線」,其實他也在不斷拓寬著電視台平民化的邊界。
《非常6+1》六·一節目感動人心 李詠為13歲癌症小女孩圓夢。
「我們的記憶一點一點沒有了」
李詠去世後,有一句網友的評論觸動了許多人:「80後、90後的記憶,一點一點沒有了……」
李詠是那種極少數能夠引起國人集體共鳴的主持人,從50後到現在的90後對他都非常熟悉,許多00後對他也並不陌生。這時,李詠意味著我們的共同記憶,意味著這個變化時代里的一張恒定面孔,一種恒定價值。
這40年是中國遽然變化的40年,變化當然是時代進步的一種標誌,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會帶來代際之間的隔閡,也會摧毀某些集體的關聯。比如一位90後,可能認為自己跟50後沒有任何共同語言,沒什麼好聊的,也沒有什麼好相互理解的。
但像李詠這樣的主持人則是一個例外,50後愛看的《幸運52》《非常6+1》,90後兒時也愛看,大家或許都做過同樣的夢,希望能接到詠哥的現場電話並挑個蛋。別小看這種共同記憶,它意味著情感的聯結,強化著集體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歸屬。尤其是對於走出國門的人來說,這種共同記憶更顯得彌足珍貴。
這也是為什麼包括李詠在內的諸多名家去世時,會引起集體性的悲傷情緒,這不僅僅是死亡帶來的衝擊,也是他們身上所寄托的共同記憶的消逝,他們所代表的一種恒定價值在消逝。懷念他們,如同懷念一種美好的情感,懷念一種鄉愁。
但這種懷念,激發的不該是我們的悲觀,更不是我們對美好事物的摧毀,而是我們對所有美好情感、美好的價值的守護和傳承。
從此,電視上再看不到李詠說,「別走開,廣告過後馬上回來」;但天堂卻多了一個亦莊亦諧的聲音,「我是主持人李詠」。
再見,李詠!
作者 | 餘抗
編輯| 蒙潔華[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快遞到家,享受最佳閱讀體驗
點擊發現更多好文
點擊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