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這個時代,有許多「造夢大師」。
比如我們都愛電影,斯皮爾伯格、諾蘭、宮崎駿,都可謂這個時代的造夢大師。盡管我們都明白電影所塑造的世界,或美好、或殘酷,終究是假的,但在觀看的時候,我們仍然心甘情願被眼前的影像「欺騙」。
我們也的確需要這種幻象,來抵擋現實的壓力。所謂藝術,正是在這樣的縫隙中肆意生長。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相比於眼睛,我們的耳朵,實則是個更單純的感官,更容易受人左右——
試想一段有聲影片在你面前突然播放,如果你想逃避,眼睛可以立刻閉上,但耳朵怎麼辦?
許多時候,你只能接受,只能聽下去,無法反駁,連逃走的機會都很少。
錄音和唱片被發明出來,至今已經過去100多年,如今耳朵聽到的聲音,不知比之前的人類超出了多少倍。
除了有自然界和人聲、樂器、電子合成音,甚至NASA(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局)還發行過《太空音樂》專輯。
你喜歡聽披頭士,還是鄧紫棋,喜歡一個人躺著聽歌,還是跟朋友去音樂現場嗨,更常用音箱還是耳機?
無論怎麼選擇,其實你都沒有逃過製造音樂那群人的手掌心——
是他們神奇的想像力和無所不用其極的「造假」能力,讓我們的耳朵在不知不覺中被欺騙,或者用他們的話來說:得到了解放。
今天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你可能從來沒想過,但非常有趣的一個話題:音樂界中的怪咖和他們的「黑科技」,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聽覺。
01
披頭士的LSD信仰
海灘男孩的魔性樂器
首先要談的就是披頭士樂隊,和他們最偉大的專輯《佩珀中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
這張幾乎被所有權威的媒體公認為樂史NO.1的專輯,除了歌曲堪稱經典,還隱藏著一個秘密:這張專輯「有毒」。
這要從專輯本身說起,《佩珀中士》是音樂史上第一張「概念專輯」,也就是說,在這張專輯出現之前,我們聽到的唱片,大概只是歌曲的合集,從沒有人想到可以從專輯的概念、歌曲編排、設計包裝上,把一張唱片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產品做出來。
從這張專輯開始,之後的平克·弗洛伊德、大衛·鮑伊、麥克·傑克遜都有很多經典概念專輯問世,甚至李宗盛的《忙與盲》、竇唯的《黑夢》,也是這個概念的延續。
披頭士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在這張專輯發行之前,已經為唱片公司賺到足夠多的錢,做到了「創作自由」。
不用去全世界的開演唱會,不用去面對淚流滿面的歌迷,可以有時間踏踏實實地在錄音室里搞創作。
在專輯中有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據說直接隱藏了LSD這三個字母。
今天我們當然知道,LSD(致幻劑)是一種毒品,碰不得,但時光倒退幾十年,在1960年代,幾乎所有搞藝術的人,都真誠地相信,LSD能給創作帶來靈感。
這大體上跟抽煙喝酒喝咖啡具備差不多的功能,他們當然也相信,用了LSD,你的聽覺會更敏銳。
不信你聽聽《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真的有魔性:
音樂的魔性,可不只在旋律里,還有些樂器,看著就能走火入魔。
比如《生活大爆炸》謝耳朵(Sheldon)摯愛彈奏的特雷門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需要身體接觸,便能演奏的樂器。
是不是很geek?據說能專門演奏這種樂器的人,全世界也只有幾十個。
實際上,特雷門琴在100多年前就被發明出來了,並不年輕。把這種樂器用到極致的,是和披頭士同一時代的「海灘男孩」樂隊。
他們的名曲《美妙氛圍》(GoodVibrations),就有一段特雷門琴的經典旋律。
提到海灘男孩和他們的靈魂人物——布萊恩·威爾遜,別以為他們只跟陽光、沙灘、俊男靚女有關。
披頭士們自己親口說過,如果沒有海灘男孩早一年發表的專輯《寵物之聲》(PetSounds),就不會有《佩珀中士》,在音樂實驗上,《寵物之聲》是更有前瞻性的先鋒。在百大唱片排名中,這兩張專輯名列一二。
簡單來說,海灘男孩在《寵物之聲》、《美妙氛圍》中做的,跟王家衛拍電影很像。
他們搞音樂,不是在錄音室里一首一首地排練,而是先去錄制很多概念性的旋律,甚至不大想最終的效果,當很多旋律在錄音室中創造出來後,再去拼貼完成一首歌曲。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聽到的歌曲,不見得是詞曲作者和歌手的原作,而錄音室本身,成為了藝術創作的主角。
如果挖得再深一點點,你可以想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聽到的音樂,是真實的嗎?
找一首你喜歡的歌,重新聽聽,然後你可以想像,聽到的是這位歌手在錄音室里,無數次埋頭苦練而最終一氣呵成的一首傑作,還是只是在小黑屋里,一些技工師傅,收集了他/她多次錄音之後,不停做「剪刀加漿糊」的工作,一點點拼成的呢。
今天,我們甚至不用去小黑屋,你如果玩過蘋果自帶的音樂編輯軟件GarageBand,或五花八門的混音軟件,就能感受到黑科技給音樂帶來的革命了。
02
雅爾、米克斯的「假音樂」
斯托克豪森的「黑科技」
早在四十年多前,法國的一位音樂家讓·雅爾,幾乎做到了今天GarageBand的全部工作。
他在自家的臥室,用各種電子合成器,創作出一張電子音樂專輯《氧氣》,到如今銷量超過了1300萬張,成為法國史上最暢銷的專輯,你今天聽,仍然是極好的氣氛音樂。
雅爾的音樂,不但非常好聽,技術含量也很高,他采集很多已有的聲音,變成自己的創作元素。
比如在他發行過一張叫《ZOOLOOK》的專輯里,會有法語、德語、匈牙利語、日語、中文、波蘭語、俄語、西班牙語、普什圖語、藏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幾十種語言,作為「音符」。
今天喜愛嘻哈音樂的年輕人,當然熟悉這種「采樣」,但在1980年代,這種把非音樂的元素硬變成音樂的做法,可謂先鋒。
打破音樂已有的邊界,把世界上各種聲音收集起來,通過電子技術加工,變成音樂元素,再進行剪輯,構成一首曲子,這曾經是時髦的音樂黑科技,而其中還能登上大雅之堂,在嚴肅音樂界都有崇高地位的,要數德國的前衛音樂家斯托克豪森。
他在一首叫做《頌歌》的曲子里,把世界各國的國歌(當然也有義勇軍進行曲)與爵士、噪音結合在一起,聽起來有些乍舌。「音樂」和「音頻」之間的區別,由此變得愈發模糊了。
但其實還有更厲害的。
前兩年來過中國的另一位德國音樂家斯蒂芬·米克斯,可能是世界上會最多種樂器的人。
他一生在亞非歐各地遊歷,你知道、不知道的,甚至想都想不到的樂器,他都會演奏,知名的如印度的西塔琴、中國古樂器尺八、日本的能管;不知名的如阿富汗的Rabab,西非的Sinding、西伯利亞的ki un ki等等。
更誇張的是,幾乎他所有的專輯都由他本人一手操辦,那些複雜而和諧的樂器搭配、多重的人聲,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這樣的事情,在現場演出中絕無可能,但唱片就可以做到。
只要在錄音室中,先一件樂器一件樂器的單獨錄制,再一遍遍地錄人聲,最後通過技術手段疊加這些聲音,做後期的處理。一張完美的專輯便可出爐。
嚴格意義上,這樣的音樂,有「造假」的嫌疑了。如果不是提前告知,音樂一定會騙過你的耳朵,告訴你的大腦,這是多種樂器加人聲同時演奏的美妙旋律。
03
社恐患者古爾德,控制狂斯佩特
誰的音樂哲學笑到了最後?
前面的故事,如果用專業術語概括,可以稱為「模塊化作曲」和「重復錄音的革命」,追根溯源,還是要回到錄音技術蓬勃發展的1960~1970年代。
當時兩位完全不同領域的音樂天才,在各自的小黑屋里努力探索,最終走向了兩種極端。他們分別是「宅男鋼琴家」格倫·古爾德和「殺人犯」菲爾·斯佩特。
說他倆是天才,其實不如叫「怪咖」更合適。
古爾德是詮釋巴赫鋼琴曲的大師,年紀輕輕就獨步古典音樂界,但你看他平日的裝扮,不分冬夏的厚大衣、鴨舌帽、圍巾、手套,演出時隨身攜帶折疊小凳,一看就是「社恐重症患者」。
而斯佩特是披頭士、萊昂納德·科恩等大牌歌手的製作人,經典無數,多次獲得格萊美獎,引領了一整代流行文化。
但他也是十足的控制狂,後來竟因謀殺被關入獄,至今還在服刑。
他們兩位,幾乎在同一時期迷戀上了錄音室里的實驗。
這一邊,古爾德希望把音樂的主動權交給聽眾,年紀輕輕就放棄了公開演出,在錄音室里琢磨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他曾經在一架鋼琴旁邊,放了4組遠近不同的麥克風,這樣就可以讓同樣一首曲子,有四種音質不同、但旋律一樣的音樂。
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希望聽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音樂,達到符合每個人聽覺習慣的最佳音響效果。
在另一邊,斯佩特反其道而行,他強調的是「單聲道」,也就是說不給聽眾選擇的機會。
在錄音室里,他讓樂手們反復錄制同一段旋律,然後把麥克風擺在不同的樂器前面,再反復錄,最後依照他的個人判斷,把可以保留下來的多次錄音疊加在一起,加重聲音的濃度,形成一堵無形的聲音牆。
他相信這樣創造出的音樂,無論我們在房間的什麼位置、用什麼設備,聽到的效果都是一致的了,不再有C位,對所有人都公平,聽眾才能真正成為音樂的主人。
現在回看,這兩個偏執狂,看似讓音樂有了兩個不同的維度,實則殊途同歸,都跨越了時間空間,直抵現代人心。
當你用蘋果手機、用Homepod及各種藍牙音箱播放音樂的時候,其實已經在體現「單聲道」的底層邏輯(追求房間各處的音效一致)。
當你用網易雲音樂、QQ音樂,用各種軟件的均衡器選擇搖滾風或古典風的時候,甚至是在你用抖音,給自己拍的視頻加一段魔性的BGM時,其實正在掌握領聽音樂的主動權。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希望當你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重新思考下,聽音樂是怎麼一回事,聲音從被創造出來,到你的耳朵里,這中間走了多遠。
斯佩特、古爾德、披頭士、海難男孩、雅爾、米克斯……還有更多用聲音做實驗的藝術家們,讓我們大開耳界。
相比於觀看,聲音的單線性,接受方式的強迫性,讓這群人走得更遠。
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也讓你我現在可以通過簡單的設備,自己去嘗試更多的聲音可能。
另一位音樂界的怪咖大衛·鮑伊說:在今天,作為一個樂迷,是非常幸福的。
今天的內容,是不是有些意猶未盡?以上內容,素材大多來自李如一最新的音頻節目《傑作:作為樂器的錄音室——20世紀十大唱片里程碑》。
掃碼收聽
▼
李如一,知乎40萬追隨者大V(不鳥萬如一)。知乎上關於李如一性別的討論,都能上升到哲學高度。
這檔音頻節目,副標題是「20世紀十大唱片里程碑」。涉及的內容,要比上面的文章精彩、有趣得多。
李如一特別反感類似「十大必聽唱片」之類的推薦,他對各類藝術作品的敏感和敏銳,是最與眾不同之處,在這個節目里,你能聽到他可以把古典、搖滾、電子、爵士等等不同垂直分類的內容毫無違和地放在一起。
幾乎每一集,都是一次燒腦實驗。他把不同的音響效果放給你聽,建議帶上耳機放到大聲,可以體會一把音樂製作人的樂趣。
這是一檔能打破你常識的節目。暫且把你平時喜歡的音樂類型、喜歡的歌手放在一旁,張開耳朵,你會感受到音樂是相通的,並且一定會發現很多你之前聞所未聞,但聽一下就會喜愛上的音樂。
即刻掃碼
28元,開啟魔幻燒腦音樂實驗
▼
歡迎分享節目海報
像看理想一樣,酷到沒朋友
▼
點擊閱讀原文,近距離感受「偽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