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天龍八部》是金庸知名度十分高的一部武俠小說,這些年光是影視及遊戲改編就有十數版。許多人對「天龍八部」這四個字耳熟能詳,卻並不懂它的深意,其實這是佛教用語,據佛經記載,佛陀向眾菩薩、比丘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在旁聽法,這天龍八部指的是八種神道精怪,即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八部眾以天和龍為首,故稱為天龍八部。金庸以此作為書名,除了傳揚佛道精神,還有一個目的是以八部眾為原型創作出八個核心人物,每個人物都寫一個小故事,將八個故事聯繫起來,就是《天龍八部》。
當然了,金庸後來並未分開寫八個小故事,小說中除了主角三兄弟各人遭遇不同外,整體上是一個故事。金庸的創作失敗了嗎?以小說結構來講,可以算失敗了,但以創作願景來講,他並沒有失敗,因為在小說中他成功以天龍八部眾為原型創作出了八個核心人物。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迦每部眾都能在小說中找到影子,金庸以人來代替它們,將它們這些人間之外的眾生與人間眾生結合在一起,用以象徵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
天龍八部暗指書中的哪八個人呢?
一、天–蕭峰
天眾在佛教中指天神,其中的首領即為帝釋天。帝釋天有「征服者、王者、最強者」的意思,司職雷電與戰鬥。《天龍八部》中的主角蕭峰恰好與帝釋天相契合,蕭峰被讀者稱為「戰神」,一生從無敗績,降龍十八掌征服武林,無人不懾其威。他既是丐幫幫主,又是遼國南院大王,位高權重,是眾人的首領。蕭峰也是「俠之大者」,心系天下黎明,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天下幾十年的和平。天人有五衰,帝釋天也無法避免,是以蕭峰雖英雄俠義、氣概非凡,終於還是逝去雁門關前。
二、龍–段譽
印度佛經中的龍並非中華傳統意義上的龍,嚴格來說,它指的是多頭眼鏡蛇,佛經中的龍神即為蛇神。佛教傳入中國,為了契合中國本土文化,擴大佛教的影響力,於是將印度蛇神「那伽」翻譯成了龍神,佛教用語「龍象」其實也是「蛇象」。「那伽」在印度神話中如中國的龍一樣,住宮殿,能騰飛,也能行雲布雨。段譽出身皇族,住宮殿,掌握著皇室權力,有行雲布雨、惠澤一方百姓之能,故與「那伽」十分契合。蛇性淫,故段譽命撞桃花,與鐘靈、木婉清、王語嫣等美人糾纏不清。
三、夜叉–虛竹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記載,夜叉是鬼的名字,譯為輕靈迅捷,同時又代表著痛苦和醜陋。虛竹身世孤苦,本來在少林寺做個什麼也不知道的和尚,倒也相安無事。可惜厄運降臨,他下山遭遇一系列令他恐懼不安的事情,他獲得了逍遙派的力量,擁有輕靈迅捷的武功身法,他屢破佛教的戒律,最終成一個令自己惶恐不安的人。虛竹生得醜陋,身世也淒慘,他本是孤兒,卻在一天之內與父母相逢,眼看著父母雙雙死於自己眼前,他又成了孤兒。佛經中夜叉得佛陀度化成了佛教護法神靈,而虛竹最終也遇上摯愛,脫離苦海走向幸福彼端。
四、乾達婆–阿朱
乾達婆從屬於帝釋天,是香神和樂神。乾達婆以香氣為食,能散發濃烈的香氣,能迷惑人,有「變幻莫測」的意思,在佛教神話中大都被描述為少女形象。小說中與乾達婆契合的是蕭峰的愛侶阿朱,蕭峰為帝釋天,他的愛侶即為乾達婆。阿朱擅長易容變化之術,身具女子幽香,很符合乾達婆的描述。
五、阿修羅–慕容復
阿修羅易怒好鬥,據佛教傳說它與帝釋天是死對頭,欲謀奪其帝位,經常大戰,但它一直處於下風。慕容復是一位狂熱的復國者,為了奪回祖上的皇位辛苦奔波,他易怒好妒,與蕭峰齊名卻欲踩著蕭峰上位,卻一直被蕭峰壓在下風。神話傳說中的六道輪回有一阿修羅道,據說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慕容復倒是十分符合這一特徵。
六、迦樓羅–鳩摩智
迦樓羅在印度神話中是一種大鳥,體型龐大,據說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坐騎。迦樓羅體型龐大,以「那伽」為食,有種種莊嚴寶相,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被稱為金翅鳥。小說中與迦樓羅契合的人物是大輪明王鳩摩智,鳩摩智身為吐蕃國師,寶相莊嚴,口誦佛法,一派普度眾生的模樣。傳說迦樓羅以「那伽」為食,最終卻因吞食太多,最終毒發自焚。鳩摩智恰好與此吻合,他貪圖武學,不僅強練少林七十二絕技、易筋經等,又覬覦段譽(那伽)的六脈神劍,最終走火入魔,反而成全了段譽。
七、緊那羅–遊坦之
傳說緊那羅長有馬頭,頭上生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令人驚疑不定。小說中遊坦之人不人,鬼不鬼,被阿紫戴了一個鐵頭,倒是像極了緊那羅長角的馬頭。遊坦之曾奪到丐幫幫主之位,繼任蕭峰,得到一部分丐幫人的支持,倒是蠻符合「似天非天,令人驚疑不定」的描述。
八、摩呼羅迦–丁春秋
摩呼羅迦譯為大蟒神,蛇頭人身。傳說人們常以酒肉供奉它,並以它為尊,常侍奉其左右,聽其傳法以求度化己身。星宿老怪丁春秋與摩呼羅迦較為吻合,他聚攏一幫門人弟子,讓弟子們供奉他,隨侍他左右。且摩呼羅迦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這些特徵與丁春秋頗為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