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里找到答案
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
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阿嬌和老公賴弘國參加了一檔真人秀 ——《爸媽學前班》,本是秀恩愛撒狗糧的節目,卻被網友群嘲「倆人演得太尬」。
一開始,倆人抵達英國住處,阿嬌打開信箱取信時,賴弘國想要搭著她的肩。
但阿嬌試圖走開,似乎避免與對方有肢體上的接觸,只要稍微靠近,神經就立馬繃緊。
回到房間,阿嬌略顯疲憊,夫妻倆坐在各自的床上,陷入了長時間沉默。
比起其他四對明星夫婦,倆人的尷尬看起來就像冷暴力。
整理完行李,賴弘國提議出門散步,可他們一直保持距離。
當大家討論「是否每天讚美孩子 3 次以上」的話題,賴弘國說:「我每天會讚美老婆5次以上」。
其他妻子一臉羨慕,但阿嬌原本燦爛的笑容秒黑臉,還翻了個白眼。
有人說,阿嬌太冷漠。
對不起。
這從來都不是她的錯。
爸爸在她 1 歲時就去世,媽媽工作賺錢,很少照顧她,其後改嫁又不能帶著她,就把她寄養在不同的家庭里,大角咀、沙田、元朗、牛頭角、深水埗、旺角都住過。
有的親戚拿手關節敲她的頭,阿嬌回去和媽媽說,媽媽不信。
從那時候開始,她便覺得,既然說出來也沒人信, 不如都藏在心里。
看過節目的人不難發現,無論是阿嬌單獨一人,還是與老公散步,或是與一群人一起,她都有一個習慣性動作:雙手交叉環繞胸前,似乎總想通過這個緊抱自己的動作,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拒絕他人靠近的自我防禦動作,更多地是想保護自己。
因為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她變得更容易受傷,談了幾段戀愛無疾而終,變得對關係產生懷疑。
阿嬌承認,她對身邊的世界充滿不信任,不會輕易打開自己,很難融入別人。
她渴望被愛,所以總是不斷付出、妥協、退讓。
10年前的那件事情,也只是因為「不想失去他」,一度愛得很卑微,以至於事情過去那麼多年,還覺得自己沒人愛,也就有了後來那句:「沒人敢說願意娶我」。
心疼她之餘,我卻發現,很多童年創傷,往往是成年人的過錯,最後卻讓孩子獨自承受一生。
大多數童年創傷
源於沒有被尊重
很多成年人以為,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長大後自然會忘記那些不開心的事情。事實上,記憶早已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牢牢控制他們的生活。
而大多數童年創傷,都是從沒有感受到自己被尊重開始的。
我們很多人沒有很淒慘的童年,卻都在成年後忽然意識到自己「遇到困難就逃避」、「對感情極其敏感」、「容易討好別人」、「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這根源於童年積累的羞恥感。
有人小學的時候,抄作業被老師發現,被罰把「我再也不抄作業了」寫滿整塊黑板。他說:「我永遠都記得那種站在講台,背後一群人在偷偷笑你,徹底沒了自尊的感覺。直到現在,我還是會覺得身邊的人是不是都看不起我?」
有人 6 歲的時候,因為個子小的關係,經常在一堆小孩里充當「馬屁蟲」的角色。本來沒什麼大事,但父母總愛在朋友飯桌上、家庭聚會中開玩笑。漸漸地,他真的以為大家都不喜歡自己,怕被嫌棄,只要有人願意和他玩,他都會使勁討好別人。
有人初中的時候,因為考試成績很差,被班主任揪著耳朵,面朝一幫同學下跪,他恨不得有個洞鑽進去。自從那以後,他充滿恐懼,害怕工作做得不夠好,害怕出了問題被批評,變得戰戰兢兢。
格森·考夫曼在《羞恥:關懷的力量》中說到:「羞恥感是一種尊嚴被傷害、覺得自己被擊垮、有罪過、不如人、與人疏離的感覺。這是一種遠遠比內疚更加負面且具有殺傷力的情緒」。
羞恥感產生時,我們往往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於當下的情緒,產生自我厭棄。
真相卻是,童年時的認知需依附父母、老師等成年人,那一刻你只是孩子,你根本很難用理性去理解和判斷為自己趨利避害。
當你經歷羞恥的場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所以被老師罰,不是因為自己不夠乖所以父母莫名發火。
盡管這些感覺你並未察覺,但在你潛意識里,你已經判自己死刑,長大後不敢信任別人,總是在遇到問題時逃避、道歉……
可是,那真的不怪你。
一個被完全接納的孩子,他會知道,我所獲得的愛,不是有條件的,我是有人愛我,也值得被愛的,這才是具備充足自尊的表現。
不是所有的童年創傷
結局都只能是毀滅
Niki 是一名法國裔美國女雕塑家、畫家和電影製作人,20 世紀最受歡迎的流行藝術家之一。
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美國望族,自己還是《Vogue》、《Life》、《Bazaar》等知名雜誌的封面女郎。長得這麼美,家里又有錢,妥妥的人生贏家。
然而,11 歲那年,喝醉酒的父親性侵了她,得知真相的母親只說了一句話:「別說出去」。
由於畸形的童年環境,她的弟弟妹妹都因抑鬱症自殺,只有她帶著這些創傷,「幸存」下來。
18 歲的時候,為了逃出原生家庭,她與第一任丈夫 Harry Mathews 閃婚,將這段感情看作是生命中的第一束光,拼命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她發現這正是拼命想要逃離的生活 —— 相夫教子。
家庭內部的矛盾一觸即發,況且童年被父親侵犯的創傷一直揮之不去。
最後,Niki 陷入精神崩潰,在精神病院前後接受了 10 多次電擊,晚上經常失眠。
所幸的是,治療期間,她在醫生建議下接觸藝術,創作生涯就此開始。
她開始收集樹枝、樹葉,製作貼畫,漸漸地,感覺好了許多。
我想,她大概不會想到,這份讓她覺得能夠付出一生的事業,成了讓她走出創傷的最好療愈。
1950 年移居巴黎後,她認識了著名的瑞士藝術家讓·丁格利,倆人大受啟發,一起創作。
Niki 說:「一個沒有受害者的謀殺,我射擊作品,因為我喜歡看著畫流血,並死去」。
當她把藝術變成反抗的勇氣,那些曾經給她帶來巨大傷害的童年陰影,隨著她在創作「射擊畫」時,一並埋葬在噴灑而出的顏料里。
△ Niki的「射擊畫」
她設計過的《Nanas》、塔羅花園等系列雕塑,有著療傷與反叛父權的味道。因為童年創傷,她的人生幾乎被毀滅,卻又因為這種創傷,成就了自己。
△ Niki在塔羅花園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施琪嘉曾說:「沒有沒有創傷的人生,只有沒有創傷的結果」。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種各樣的創傷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創傷事件,就一定導致負面的影響,因為我們的內在世界需要構建。
Niki 做到人生的逆風翻盤,只因她做對了三件事:
逃離並主動尋求獨立;
擁有自己熱愛的藝術事業;
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是獨屬於她自己的生活。
利用已有資源
去修復和整合創傷
我們必須承認,童年創傷確實會影響人的一生。
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懂得利用已有資源去修復和整合,這非常重要,當我們重建內在世界,我們對於應對未來的創傷也會更加有力量。
陳坤從小出生在重慶的一個貧困家庭,全家人擠在只有 13 平的小房子。
7 歲時,父母離異,他跟父親的關係並不好。
有一年冬天,他帶著弟弟餓著肚子,走了很遠的路去找父親拿學費,走到門口時聞到肉香,弟弟激動地說:「等下爸爸一定會喊我們進去吃飯的!」
沒想到,父親把錢給了他,就讓他們走了。
兄弟倆餓著肚子回家,一路都沒說話。
後來,他跟著外婆長大,因為家庭真的很窮,根本沒錢買新衣服,所以總是在學校里遭到同學排擠、孤立。
物質的匱乏與愛的缺失,都讓陳坤變得孤僻、敏感。
有時候,看到同學家里條件好,他會很不屑:「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家里條件好嗎?」
其實,這是他心底里自卑的表現。即使成名了,他總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
2003~2008 年,陳坤一度患上抑鬱症,每晚都睡不好,整夜失眠,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他爆料稱,那時候他壓根就不敢靠近窗戶,因為怕自己忍不住直接跳下去。
好在,他開始尋找方法:打坐、禪定、行走。
一開始,他只是簡單的爬山徒步,後來索性成立自己的公司「東申童畫」,組織公益行走活動「行走的力量」。
他去川藏、滇藏,行走過程中,他禁止大家說話,只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嘗試與過去和解。
△陳坤參加「行走的力量」
從一個自卑的孩子,經歷抑鬱症,再成為一個走出童年陰影,傳播正能量的人,陳坤說自己用了整整 30 年。
也許是通過修行,整個人更平和了,或是當了爸爸,如今與父親和解了。
拍《火鍋英雄》的時候,父親隔三差五拎著雞湯在片場出現。
每次離開前,陳坤都會問:「爸,你明天什麼時候來?」
開心和放鬆,是他現在最滿意的狀態。
我們翻開童年的傷疤,不是為了要怪罪原生家庭或社會,而是從這些已經形成的創傷中,去思考自己。
放下對父母曾經的成見,讓自己從原生家庭中帶給來的傷害慢慢消減到把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自己或後來組成的家庭身上,從而更好地愛自己。
或許,修復的結果有時候會令我們失望。但,所有的修復,都來源於自己的內在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正確應對和走出不幸遭遇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的強弱也基於個人選擇。
我想說的是,只有自己願意改變,並且為之努力,真正的改變才會發生。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里找到答案。
戳這里為我加顆小星星
>陳坤花了30年打破原生家庭魔咒:擺脫成長陰影的人,做對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