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清宮劇可謂是紮堆的出現,《延禧攻略》還沒有完結,《如懿傳》就開播了。這兩部電視劇說的都是乾隆朝的事情,不同的演員演了同一群人的故事。
但人物和朝代雖相同,兩部劇對人物的解讀卻完全不同——例如《延禧攻略》中不受寵愛的繼後在《如懿傳》中卻成了皇帝的青梅竹馬,一心為了愛情的女子。
明明是同一個人,在兩部劇中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那麼到底哪一種才更貼近歷史上真實的繼後呢?
《如懿傳》中的乾隆和繼後
文 |杜九幀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轉載自豆瓣「杜九幀」,原文首發於2018年8月24日,原標題為《〈延禧攻略〉中遭嫌,〈如懿傳〉中受寵:乾隆到底愛過這位斷發的繼後嗎?》,不代表了望智庫觀點。
1
家世背景
繼後出生於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1718年3月11日),她比丈夫乾隆皇帝小7歲,比孝賢皇后小6歲,比淑嘉、純惠兩位皇貴妃小5歲,就算是劇中一直稱她為「姐姐」的愉妃歷史上也比她大4歲,潛邸眾人中當屬那拉氏年紀最小。
她的名字已不可考,但不太可能是「如懿」,因為在內務府檔案里,乾隆身邊有個小太監叫「如意」。也不太可能是「淑慎」,因繼後幾次冊文都提到她「持躬淑慎」。乾隆四十一年,書生嚴譄上疏為繼後鳴冤,稱「納皇后」雲雲,乾隆勃然大怒:「嚴譄乃微賤莠民,何由知宮闈之事?且何由知有納拉氏之姓?」皇后的姓民間尚且不能知曉,更何況名?「淑慎」二字既在冊文中出現,那麼,基本上不可能會是繼後的閨名。同理,「嫻」字即為繼後封號,也不大可能出現在繼後名字里。
《如懿傳》中的繼後輝發那拉氏
繼後姓輝發那拉,清史稿記載的烏拉那拉為誤。她本籍鑲藍旗人,是輝發國主的後代,但到她這一代已經沒落,父兄在仕宦上並不算亮眼。其父訥爾布終身只有世襲的正四品佐領一職,哥哥訥禮承襲父親的職位,也只是佐領。在她歷次冊封的冊文里,封皇貴妃以前都沒提到過「名門」二字,而包衣出身的貴妃、嘉嬪都有「篤生名族」、「早毓名門」等字樣,在清中期,國主後裔的身份已經沒那麼舉足輕重,不論這層身份的話,她的家世應與同樣有世管佐領的嘉嬪相仿。
雖是沒落世家,但那拉家學應該不錯,繼皇后的侄子訥蘇肯寫得一手好漢字。繼皇后的四十歲生日禮物里,出現了慎郡王山水畫冊,可見那拉有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在穿戴檔里,乾隆幾次讓皇后為他做貼身衣物,可見繼後做得一手好女紅。在雍正十二年的選秀里那拉能在秀女之中脫穎而出,被指婚給當時已經近於公開的太子寶親王,也可以佐證那拉有較高的文化素養。
《如懿傳》中如懿(即後來的繼後)親手繡的手帕
2
嫁入王府
目前,那拉氏嫁入寶親王府的時間已經被考證了出來,是在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八。已知高氏被封為側福晉是雍正十二年三月,也就是說高氏在前,迎娶那拉氏在後。
《延禧攻略》中的高貴妃
那拉氏成婚後僅九個月,雍正駕崩,寶親王弘歷登基。登基後一個月,乾隆便詔封那拉氏為嫻妃。「嫻」在《說文》里解釋是「雅也」,在傳統文學作品中,「嫻」也多用於形容美人。而據內務府《鴻稱通用》記載,「嫻」字滿文釋義為「elehun」,意為恬然的、安和的。在冊封她為嫻妃的冊文里,乾隆也提到,「爾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賦性安和。早著令儀」,此時那拉氏虛歲僅18歲,也許是這個年輕姑娘安靜柔美的氣質給妻妾眾多的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賜予了「嫻」這個封號
3
為妃為後
此後那拉氏在宮中度過了十年的嫻妃生涯,這中間乾隆的潛邸舊人們都頻有生育,而年輕的嫻妃則一直無出。但從乾隆初年的宮廷檔案來看,乾隆對嫻妃還是很優渥的。乾隆七年正月,皇帝賞賜西瓜燈的名單上,嫻妃的名號僅次於皇后,列於後宮第二位。
賞賜西瓜燈的名單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貴妃高氏病篤,乾隆下旨詔封貴妃高氏為皇貴妃,嫻妃、純妃為貴妃,愉嬪為愉妃,魏貴人為令嬪。兩天後,高氏病故,謚慧賢皇貴妃。二月,乾隆給新晉的嫻貴妃、純貴妃提高了儀仗標準。
嫻妃能超越一眾有子的潛邸舊人晉封貴妃,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榮耀,因為清代妃嬪晉封,大多是看資歷、看子嗣,且乾隆以前,沒有雙貴妃並封的例子。與嫻妃一起晉封的純妃是兩個皇子的生母,冊封時已經第三次懷孕,資歷深厚。潛邸中進門最晚、也無子女的嫻妃,在這十年間和乾隆皇帝的感情應該是在逐漸升溫的。除去初封的高氏,乾隆帝所有貴妃中,那拉是最年輕的一位。
《如懿傳》中的嫻妃
關於命婦行禮,事實上命婦行禮是慶賀禮的一環,只有冊立皇后才有慶賀禮。如果是單獨冊封妃嬪,即便是董鄂妃、孝懿皇后之流的寵妃,也沒有命婦行禮。妃嬪如要受禮必須與冊封皇后同時舉行。乾隆二年冊立皇后並冊封貴妃、兩妃、一嬪,參照雍正元年之例(見《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有立後,因此貴妃也能搭上立後慶賀禮的東風順帶受禮。到乾隆十年冊封嫻貴妃、純貴妃等人時,因為沒有同期冊立皇后,就沒有舉行慶賀禮,自然也就沒有貴妃受禮這個環節。
乾隆十四年冊封那拉氏為皇貴妃時出現了新問題。這次沒有冊立皇后,但這位皇貴妃是公開的準皇后,所以禮部奏請舉行慶賀禮,這一點乾隆同意了(這個慶賀禮最後合併到恭上皇太后徽號次日舉行)。因為皇貴妃冊封禮比照著立後典禮來(也有頒詔、進箋、加徽、慶賀),於是禮部又奏請在慶賀禮中讓新晉的嘉貴妃也接受公主王妃命婦的行禮,乾隆卻沒有同意,原因是「皇貴妃及嘉貴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婦行禮略無分別,則於儀制亦未允協」。
《如懿傳》海報
但事實上,崇德元年、雍正元年、乾隆二年的冊封禮都是皇后貴妃一同受封、一同受禮,並未見儀制不妥。為了拉開皇貴妃和嘉貴妃的差距,讓皇貴妃單獨受禮,乾隆硬生生憋出了個理由,「初封即系貴妃者,公主王妃命婦自應加敬行禮,若由妃晉封者,儀節較當酌減,此一定之差等」。並將這一說法載入了會典。但它其實只是個當期有效的「則例」而已:在這以前,凡是受了禮的高位妃嬪,全都是因為搭了冊立皇后慶賀禮的順風車,和初封晉封沒有關係。
4
允正中宮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賢皇后在東巡途中病逝。四個月後,乾隆宣布準皇后人選為嫻貴妃那拉氏。但其實在這四個月中,繼皇后花落誰家早已有跡可循。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
三月十一,孝賢皇后崩逝於德州;三月二十二,養心殿西耳房裝修挪至東耳房(養心殿東耳房是皇后居處,西耳房是貴妃居處),乾隆還特意囑咐挪裝修要等到去圓明園之後。此時距離皇后崩逝還不到半個月。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
六月二十一,孝賢皇后喪百日滿;七月初一,乾隆正式下詔冊立攝六宮事皇貴妃,公開準皇后人選。熱衷於模仿爺爺康熙的乾隆這次沒有仿照康熙朝孝懿仁皇后封皇貴妃的禮儀,而是效仿曾祖順治封董鄂妃的典禮,「國朝順治十三年、冊立皇貴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翼日頒詔天下。典至崇重。今應仿效前規。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
乾隆十四年,皇帝破例為皇貴妃抬高儀仗規格。添設皇貴妃儀仗15件,將所有皇貴妃儀仗內車輿均由金黃改用明黃,寫入會典。改皇貴妃儀仗內金黃曲柄傘為明黃曲柄傘,增添明黃八人儀轎。貴妃儀仗則仍用金黃物件。而在此之前,皇貴妃儀仗與貴妃相同,都只能用金黃色物件,(見《皇朝通典》、《欽定大清會典則例》)。這次儀仗普調,不僅將皇貴妃和貴妃區分開來,還進一步加崇了皇貴妃的地位,使之成為宮中除帝後外唯一能使用明黃儀仗的主位。這次調整後,那拉氏成為清朝首位使用明黃儀仗的嬪妃。同年,乾隆又添設了太后、皇后儀駕14件,等那拉氏成為皇后時,她的儀駕已經達到了空前的數量。
《如懿傳》劇照
乾隆十五年六月十一,孝賢皇后27月喪期滿。七月初十,乾隆下旨詔封那拉氏為皇后,典禮擇於八月初二舉行。
可以肯定的是,乾隆並不是被逼立後,在冊立那拉氏前,乾隆就給了她種種皇后待遇,就連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名號,也是乾隆為了那拉氏首創的。一般來說,攝六宮事皇貴妃低於皇后高於普通皇貴妃,擁有許多皇后專屬的特權,並且在冊文里會明確指出「攝六宮事」。清朝的攝六宮事皇貴妃僅有兩位,分別是乾隆繼後輝發那拉氏和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清史稿記載:
「攝六宮事皇貴妃千秋節,儀同皇后。」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禮七 嘉禮一)
「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攝六宮事,體制宜崇,祭告如冊中宮儀。」(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禮七嘉禮一)
那拉氏以後的清朝皇后被免去了冊封時接受賀箋的權利,而這項權利那拉氏在皇貴妃時期就擁有了,那拉氏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擁有中宮箋表的皇貴妃;清代皇貴妃中只有她和董鄂妃冊封時昭告天下。她的冊封禮遣官祭告了各地山川神靈、帝王陵寢,清代以冊立後妃祭告各地神靈的僅有4次,那拉氏一人占了兩次,因冊封皇貴妃祭告神靈的更是僅有她一例;冊封皇貴妃時頒詔的18項恩款在清代立後詔書中也是少有的,能超越的僅有第二年正式立那拉氏為後時的19項恩款;乾隆十四年還因為冊封皇貴妃和平定金川專門為太后加徽號「康惠」,而按照慣例,只有立後才給皇太后加上徽號。
《如懿傳》海報
清代妃嬪中享此殊榮除了那拉氏也僅有董鄂妃,因冊封妃嬪令文武百官齊穿蟒袍補服慶賀在清代更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到第二年正式立後時,皇帝又將這些盛大繁瑣的禮儀走了一遍,相當於短短兩年內乾隆為那拉氏辦了兩次立後典禮。
《延禧攻略》中的繼後
孝賢皇后喪期滿僅一個月,乾隆即下旨繼冊中宮,不久又宣布將與新皇后在典禮過後巡幸嵩洛、展謁祖陵。因此不存在什麼乾隆拖延立後的說法,更沒有打壓折辱,繼後的皇貴妃是全面升級的。且立後過程循序漸進,從搬入新居、增加宮女,抬舉娘家,到公開準皇后身份,一步步鋪路,籌劃得當。在乾隆四十三年的金從善案中,皇帝也承認:「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冊立那拉氏,是皇帝自己向太后「奏聞」的結果,說太后剃頭擔子一頭熱,明顯是不準確的。
5
母儀天下
那拉氏正位中宮後,和乾隆的關係更加親密了。立後大典不到一個月,乾隆就帶著她巡幸嵩洛、展謁祖陵。回宮不久,又陪駕南巡,之後又去了木蘭秋狩。乾隆十九年她三十七歲生日後,皇帝還帶著她回了一趟祖籍輝發古城(今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並在這里留下了幾篇詩作。冊立後的四年里那拉氏連生了二子一女,她開始生育時35歲,在乾隆後妃中算是年紀最大的,但數量比之適齡生育的後妃仍然不遑多讓。生下幼子永璟時,那拉皇后已經是38歲的高齡產婦了。
《如懿傳》劇照
順便提一句,乾隆十七個兒子里,出生時能讓他寫詩慶祝的,只有富察皇后的永琮和那拉皇后的永璂。詩中「弄璋」二字已有誕子之意,當爹的乾隆尤嫌不足,特意加註是「中宮誕生皇子」。
永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排行十二,「璂」,是皮弁里縫合處鑲嵌的玉飾,明代《諸司職掌》雲:「皇帝皮弁,用烏紗帽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各綴五彩處十二,以為飾。」民國收藏家趙汝珍的《古玩指南-玉器》里也說:「天子之冠十二會則十二璂,以次第降,為貴賤之等。」趙汝珍曾任清末大理寺少卿,對於清代皇家服制應該是有一定了解的。或許永璂出生時,乾隆對他也曾有著不同尋常的期望。
幼子永璟出生當天乾隆的行程。起居註一般記錄皇帝當天行程和經手政務,沒有記載,很可能意味著當天乾隆為皇后專門陪產去了。
6
失子亡母
快樂的時光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打擊便接踵而至。
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酉時,皇五女夭折。二十二年三月母親郎佳氏去世,七月二十四日子時,皇十三子永璟夭折。在這前後,乾隆潛邸里那些陪她度過半生的姐妹們也紛紛離開,此後她的生命中就很少有什麼大的事情,在檔案里,她大多是作為禮儀性的人物出現,比如為太后祝壽,為皇帝代呈禦筆佛經。
偶爾,她也會動手為皇帝改改衣服、做做荷包。
從後來的事情來看這段時間她似乎醉心於佛法之中,可能青燈香煙,才能陪她度過漫長的人生,度過一個又一個無眠的夜晚。
7
風雲突變
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早膳之後,晚膳之前,那拉斷發,請求出家,鑒於第二天就是乾隆一行人返航的日子,所以那拉的心願應該是在江南水鄉了此餘生。然而,此舉卻觸怒了乾隆,那拉被提前一日加快速度送回宮中。一開始,乾隆令福隆安日行兩站加緊回京,沿路馬匹纖夫都必須準備充足。
後來也許是繼後態度緩和,乾隆態度也有所軟化,令福隆安「酌情行進,無需過急」。此時乾隆應該還未有廢後之心,因為繼後在回程途中還讓官員籌備接駕。
但大約在乾隆回京後,情勢便忽然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了——
四月二十一,乾隆回京;四月二十六日,貴妃內廷主位前往暢春園恭請皇太后安,皇后沒出現。初十,在大臣們極力勸諫之下,乾隆放棄了廢後,諭旨晉令貴妃為皇貴妃。五月十四,收繳四份冊寶夾紙,後位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七,皇后娘家撥回原旗 削去兩個世管佐領。七月十四,那拉皇后去世。自此,乾隆帝再未立後。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永璂去世,年二十五,無子女,那拉皇后在這世界上的最後一絲血胤,也終於斷絕。
對於皇后剪發,乾隆自己也是震驚且疑惑,剪發時皇帝並不在場,也並不清楚皇后剪發的原因。因此他又是讓人觀察皇后接旨時的反應,又要審問宮女,還猜測「她平日恨我必深」。如果皇后在剪發前就與皇帝爆發了激烈的衝突,譬如阻止妃嬪晉封或者為兒子討要儲君之位,皇帝根本不需要這麼大動幹戈。
《如懿傳》中對「斷發」的解讀
那拉氏身為皇后,卻「自行翦發、意欲出家」,對宮廷生活毫無眷戀之意,讓乾隆認定「她平日恨我必深」,因此也不難解釋後來乾隆為何對這位共枕三十餘年的妻子如此冷酷:皇后有錯在先,藐視國俗,忤逆君上,不曾廢後已是仁至義盡。
目前關於繼後剪發原因的揣測里,有一種「封妃剪發說」,猜測那拉氏妒忌令妃得寵,為阻止令妃封皇貴妃,憤而斷發。但且不說皇貴妃和皇后還有差距,皇貴妃是否攝六宮事都有很大區別。即便乾隆要晉封皇貴妃,那拉氏也無權干涉,更何況她自己曾經是尊榮的攝六宮事皇貴妃,令妃後來只是晉封普通皇貴妃,能給皇后帶來什麼危機感呢?若乾隆真要寵妾滅妻,在皇后忤旨斷發的第二天就可以晉封皇貴妃了,但繼後剪發後乾隆還是糾結遷延了不少時日,事發後三個月才下定決心收回冊寶提拔貴妃。至於令皇貴妃搬進象徵皇后地位的養心殿東耳房,更是在皇后剪發八個月後(乾隆三十年十月,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且第七次懷孕的情況下進行的。與那拉氏的繼立速度相比,實在不能算快。認為繼後為阻止令妃晉封皇貴妃而剪發是很明顯的倒果為因。
《延禧攻略》中的繼後
8
容貌成謎
由於那拉相關的資料被毀得非常嚴重,我們無法準確的知道那拉的容貌,尤其是畫像,單人像已不可尋,群像作品中的那拉也被努力刪改,然而,那拉的相貌應該是漂亮的,在乾隆二十八年金廷標所作行樂圖中,有乾隆親做的「閼氏來備九嬪列,較勝明妃出塞圖」句,其時那拉已近半百。
在如今找到的實物證據中,我們可以知道那拉身高大約一米七左右,鵝蛋臉(那時候也比較流行,乾隆潛邸清一色都是這種臉型)面容秀美,儀態大方。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在答金從善的旨意中還一再強調皇后「非以色選愛升」,不知他是否還能想起那十二年未見依然能折磨他的女人。
編者結語:
從目前可以查到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繼後輝發那拉氏的一生中,有生活如意、琴瑟和鳴的時候,卻也有風雲突變,帝後決裂的樣子。
究竟是怎樣的不如意,才能讓繼後選擇斷發,如今已不得而知。
一個連在畫像中都被抹去的繼後,一個僅憑資料才能拼起來的女人,不管她在真實的歷史中是像《延禧攻略》中一樣悲涼,還是像《如懿傳》中曾得到乾隆的真愛,大約,都是個可憐人吧……
總監制:金風
監制: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