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信息來源: 山西晚報
在京又見吳子牛導演,是《於成龍》首播發布會的一年十個月之後,而僅僅是一年十個月,吳子牛導演便又把一部和山西影視集團合作的新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以下簡稱《右玉》)推上了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好評如潮。
在業內看來比登天還難的「央視一黃」就這麼被他如履平地!而一細數,從《天下糧倉》開始,《貞觀長歌》《紅七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於成龍》《右玉》全部登陸「央視一黃」,如此紀錄無人能及。有人說,上天總會對一些人格外眷顧。可也有人說,別忘了老話「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吳導為拍片受的罪,我在探班《於成龍》時是見識過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拖著病軀對我說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作品拍完,導演的精神也好、身體也好,那他拍出的作品一定不會好!」所以,此前當我聽《右玉》的總制片人王大林談起,吳導在零下30℃的右玉,指揮上千人拍攝,一拍就是十七八個小時時;吳導帶著大隊人馬駐紮內蒙沙漠七八天,天天吃著沙子、只為還原最真實的當年右玉時;吳導拍攝中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得了重感冒,還不休息一天時……《右玉》的今天,便可預計。所謂眷顧,真相如此。
在《右玉》研討會上,約吳導會後獨家專訪,他笑著爽快答應,老友般。終於有機會讓他為山西晚報讀者親自揭開《右玉》幕後的面紗。
接戲:信任源自山西 感動來自右玉
「去年6月份,山西影視集團高曉江董事長和制片人王大林給我打電話,想再次合作,他們當時就給了我兩個題材:一個是「大國重器」,是寫太鋼的;另一個是「右玉」。但右玉我不知道,覺得是自己比較汗顏,就馬上上網查了一下,很有意思,7月6日我們一起到右玉去了,之後我感到很震驚。我當天進博物館看,里頭展示的從1948年開始的黑白圖片,而走出來卻是綠水青山,挺像江南,不像山西,我覺得有一定的故事。」一向情懷滿滿的吳子牛導演,因著對山西人的信任,二話不說,牽手右玉。
「20天以後,我帶著創作團隊就下去了,這是我創作采風時間最長的一次,我在那兒待了45天,採訪的帶子有一千多分鐘,後來片子的構思和創作構想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一次次採訪、一次次修改劇本,也正因為如此,吳導第一次在自己的電視劇上鄭重地署上了編劇(之一)之名。
在梳理素材的過程中,「我覺得右玉人民了不起,而且縣委書記們都特別草根,身上沒有官氣。我的第一個採訪的對象李××今年97歲了,他的手全部都是關節變形的,但他很自豪,我就從他的身上看到右玉人的那種精神,不服輸,真正要建立美好的家園的那種執著。他們是可以離開的,但他們沒走,一直在這片土地上耕耘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的生活,非常了不起,採訪了很多人之後,我對右玉的感觸還是很多的,堅韌的、悲壯的、可歌可泣的,我覺得這就是中國人的故事。」
拍戲:打破藝術規律 塑造中國精神
看過《右玉》的人都知道,這部作品沒有貫穿全劇的「主角」,刻畫了十幾任縣委書記的群像,一任接一任,而這從藝術塑造上可以說是違反藝術規律的。但吳子牛從開始就想得很清楚,「最開始拿到的劇本創作思路是寫兩三個人,但後來我覺得右玉最打動我的就是這個群體,近70年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如果不寫這個,這個戲就沒有今天的高度。另外,我們要設計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右玉就是右玉人、就是右玉的這片土地,很多土生土長的右玉人和走馬燈一樣的書記一起來組織構建了今天的這個故事。」
實踐證明了吳導的勇氣擔當是對的,最終呈現出的《右玉》以其宏大手筆、獨特視角根植於深沉情懷中,故事牢牢依附在具有時代發展、前進的邏輯鏈上,靠時代變革前進,靠人物的命運打動人心。除了各具性格色彩、無私奉獻的歷任縣委書記、縣長們,全程經歷並參與、見證了「右玉的燃情歲月」的劇中人物武鑄、杏兒、史來寶、梁小妹甚至田漢民等人物的塑造也都令人動容。
《右玉》的拍攝毫無疑問是艱苦的。除了右玉的高寒,近70年的跨度也為拍攝製造了許多麻煩,想要讓觀眾有代入感,劇中的內外景、道具、服裝、化妝缺一不可。該劇於2017年7月10日開始籌備建組。7月26日確定導演組、攝影組、服裝美術化妝置景等劇組成員。隨即,前期籌備等工作全面展開。9月5日小組開機,25天單機搶拍了70年春、夏、秋三個季節需要的外景及群眾大場面。10月1日A、B組正式開機,攝制組常駐主創人員450多人,駐組車輛70多輛,大場面時包括群眾演員常常達到七八百人,群眾演員用量共計1萬多人次。劇組不分晝夜、不畏嚴寒、經歷3次轉場,分別在右玉、太谷及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投入了艱辛的創作。用時97天,2018年1月5日順利關機殺青。
拍攝「右玉精神」的過程,其實也是締造「中國精神」的過程。「最開始我們為這部片子還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共和國之戀》,後來這個名字太大了。右玉對土地、對共和國的感情是滲透到每個人的血液里面的,他們一定要把右玉改造過來。大國家、小右玉,右玉的變化也是國家進程的一個部分,它的每一個腳印都是共和國的腳印。所以在這樣精神的感召下,我們的劇組,沒有一個人到現場是拿著本子的,大家都以這個為恥,這個讓我特別感動。演員們吃了很多的苦、很多的土,但今天看都值了!」
播後:畫出最美圖畫 期待再次合作
今年10月2日,《右玉》在事先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在央視開播,「其實,今年七八月的時候,央視就一直把我們的劇放在手里,想找一個好的節點推出來,最後定到國慶檔這個黃金檔,我們也挺高興的。目前收視率也是越來越好,網路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成績可以說很不錯了。」說起《右玉》如今的播出,吳導難掩激動。
讓他回顧拍攝中的困難,66歲的吳導也是微微一笑,「我是那種切住根源、不問收獲的人,最注重的就是這個過程,一天天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之前我談過一個問題,現在的影視界什麼樣的投資方都有,很多人是在做產品,而我們應該拿出來的態度是做作品,‘吳子牛作品’我要對得起作品兩個字。你看《於成龍》從零開始,《右玉》也是從零開始,我們真是在一張白紙上去畫那種最新最美的圖畫,如果你的修養到位、造詣高,你畫得圖畫就好。」
回頭總結《右玉》的成功,吳導頓時又變得很理性。「如果往高大上說,往哲學層面上說,它是反映人和自然的關係,1949年時候,右玉是完全無法生存的,所以我是按照災難片來拍攝的。右玉人有一點特別好,永遠不會離開自己的土地,右玉就像他們的大地母親一樣,所以一直幹了70年,直到今年終於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綠水青山變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中國人這種勤勞勇敢,值得很多人去學習,不然總書記也不會5次強調‘右玉精神’。做了幾十年的導演,我覺得這次遇到右玉的題材,創作對自己也是一次洗禮。」
《右玉》播出後,吳導說他聽過一個特別動人的評價。「有一天我遇到我們小區里的一個人,我跟她不太熟,但是她看到我之後,說這部戲太有情懷了,如果中國人都能找回當年的那些情懷,會更加偉大吧。」仿若知音。
再次和山西的合作,再次成就了美好,在結束採訪時,吳導強烈表達著和山西再合作的願望。「特別幸運和山西影視集團合作,無論高董、還是王總,他們是內行,是藝術家。而山西這片土地上也有太多好東西值得挖掘,我們已經初約2021年,建黨100周年再次合作。」
期待!期待!
(文/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