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No.1
我與魯豫從未見面,卻仿佛相識多年。我能夠在她的書和採訪中找到我需要的理解和共識,大抵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所以今天就很想和你們說說魯豫,說說我「相識」多年的魯豫。
No.2
做魯豫,不做主持人
她給我的初印象其實並不算驚艷,蓬松的頭髮,身材消瘦,但笑容真誠。
可只要看了她的節目後,你便會深深地記住這個不像主持人的魯豫。她的採訪看起來沒有什麼章程可言,仿佛一切都沒有經過準備,但效果卻驚艷四方。很多人說,她運氣好,來的都是大家感興趣的人。但其實細想就知道,大家感興趣的人之所以能來,是因為喜歡魯豫和她不拘一格的採訪形式。
採訪前魯豫從不提前會面,她說那樣的採訪會失去一種自由感和真實感。
她就是那種像小鹿一樣的女人,充滿激情和靈動,不怕虎豹,勇於撕扯,喜歡喝上遊的水,還鐘愛遠山的芳草萋萋。
馬未都也如是說道:魯豫主持《藝苑風景線》的時候我就覺得她特別聰明,在那個時代,主持人都不是她這個狀態,她特別鬆弛,非常不像主持人,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鏡頭前就特別死板,只有她有那種機靈勁兒讓我眼前一亮。
魯豫會在採訪時和嘉賓一起落淚,會與嘉賓一同表演,我們像是搬了一個板凳坐在鄰居家的房前,看一對舊友談著世是人非和萬種情思,那是魯豫營造出來的另一個世界。
別人立志做最好的主持人,而魯豫會想著怎樣做一個最好的魯豫。
這便是我最鐘愛她的一點,永遠緊跟時代,也永遠做了自己。
No.3
做採訪,不做表演
魯豫說過這樣一句話:找一個平衡點,觀眾基本滿意,我能夠釋然,但不是四方(被訪者、觀眾、主持人、媒體人)都能滿意,我只能盡力而為。
我們總會進入一個思維的局限裡,認為一個採訪需要四方都滿意,但是為了追求這樣的完美,我們捨棄了最寶貴的真,那便是得不償失了。
我也不只一次聽過行外人質疑魯豫的採訪,認為這樣的採訪不就是閒聊,他也能行。
其實不然,你只需想想和老友的閒聊總是從一棵白菜嘮到了明星結婚生子,便知道控場是一種多麼難得的能力。
不然白巖松也不會稱讚魯豫,說她的專業基礎很好,她的訪談無招勝有招。
這一句讚嘆,或許需要魯豫十幾年的磨練積累,魯豫的過去,讓我這個新入行不久的自媒體人艷羨欽佩。
1970年,魯豫生於上海,擅長北京,父母的媒體人氛圍似乎已經奠定了魯豫的不同凡響。
1988年,魯豫18歲,她如願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
1922年,22歲的魯豫在北京申奧的英語演講比賽裡拿下了大學英語專業組的第一名。
1994年,24歲剛畢業的魯豫已經因為她的犀利和能力被選為《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
1996年,恰逢鳳凰衛視創臺, 魯豫開創了主持人「說新聞」的先河。2001年,中國電視媒體集中進入爆發年代。《魯豫有約》應運而生。
廣大傳媒學院將它作為教學分析的范例,《時代周刊》將它評為「15年來,中國最具價值的電視節目之一」。
這一做,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從周播到日播,融入的都是觀眾的期待和喜歡。在其他訪談節目慘淡的時候,魯豫的節目卻一直如東升之陽,永遠火熱,永遠讓人期待。因為她做的不是表演,是真正的採訪,採訪在外人看來是閒聊,可在內行人眼中,魯豫的每一次採訪都有爆點和話題,每一次採訪都有著強大的控場能力,每一個問題都是觀眾期盼的問題。
No.4
做朋友,不做嘉賓
很喜歡魯豫的一點就是,她習慣把嘉賓當成朋友,聊天的時候會給嘉賓機會澄清一些事實,並且提的問題永遠犀利又不失了分寸。曾看過網友說魯豫的問題是否過於犀利了,其實這個問題不攻自破,我看了無數遍她的採訪,網上流傳的視訊慣會斷章取義,將那一小段的視訊放進整個採訪中,便會明白,她的每一句都不是多餘。
魯豫常說:採訪不是一錘子買賣,我不能讓這個嘉賓恨我,這就是個節目,我們倆的人生才重要,我把你請到這裡不是為了消費你,我希望未來我們還能有情感的交流,希望未來我們還能坐在一起交流,那就意味著我要給彼此留餘地,留分寸,我是一個一直找平衡的人,我怎麼樣盡可能的讓觀眾基本的滿意,但同時我又不能把我們的情分就此毀掉。
很多來過《魯豫有約》的嘉賓都會懷念在這裡的經歷,印象最深的就是陳建斌在採訪中對節目的評價,我覺得他說出了這個節目的精髓。
他說他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從《喬家大院》到和妻子相識再到後來拍攝電視劇《三國》——都會以嘉賓的身份做客《魯豫有約》,與陳魯豫做特別深度的交流。
而談到魯豫,陳建斌說,魯豫是一個特別好的主持人,在面對這樣一個主持人時,會說出很多平常沒有機會去傾述的話,很可能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突然間就失控了、失態了,你會哭、會流眼淚,但是這不是作秀,這是真情的流露,他在《魯豫有約》裡會表露出很多連自己都想不到的情感。
我想只有一個舒服的採訪才會讓嘉賓放下心防,去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留下自己不願給人看的眼淚。
語言不能證明的感情,眼淚可以。
No.5
除了她的採訪,她的書也是我床頭的讀物,在書中,你能了解到另一個她。她說每一個人從長大成人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座孤島,是血脈、友情、愛情、共同的興趣、事業甚至利益,把一座座孤島連接起來,才讓孤獨的人生有了些意義。
是啊,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島不必證明什麼,她有她想要守護的深情,有她自己能懂的真實,十八年來的相守,她早已和孤島融為一體,站在生活的海上,用自己的心情裝點自己。哪怕有中傷,孤島也從未辯駁,只是靜默的,講著她的故事。
我們聽了十八年,我們還想再聽十八年。
只因為她是魯豫。
只因為她是我們十八年來的慰藉和期許。
[db: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