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直以來,王陽明都是偶像般的存在,他的粉絲來頭也不小,像曾國藩,張居正,梁啟超等等,甚至包括日本維新領袖西鄉隆盛。
為什麼王陽明會如此受到人們喜愛?因為王陽明簡直是個完美的人。
《左傳》中提到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我們再來看看王陽明,首先他辦學堂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這是立德;其次,王陽明曾多次平定叛亂,康有為曾評價其: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這是立功;而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學說影響力之巨大就不用贅言了,他的「心學」與當時盛行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這是立言。
有人說,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只有孔子、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嚴格來說,真正做到了三不朽的只有王陽明一個人。
01
他一生坎坷且傳奇,
童年時貴人語遲,五歲始能語;
青年時屢次落第,格物窮理;
中年時遭人陷害,遠躲僻壤;
復出後挽危局於即倒,拯救明王朝;
老年時教書育人、桃李天下;
一輩子都在同病魔、同精神、同環境、
同自己的「心中賊」搏鬥。
據說王陽明直到五歲仍未開口說話,他本來叫「王雲」,後來祖父替他改名為王守仁後,王陽明才開始講話。
二十四歲那年,王陽明參加會試落榜。同落榜的人嚎啕大哭,王陽明卻說:你們以落榜為恥,而我以落榜動心為恥。在他看來,人生本就是修行,科舉只是修行的一步,即使這步落空了,他還有下一步要繼續。
1506年,高中進士的王陽明直言進諫,得罪了劉謹,被貶龍場。
但恰恰在那里,王陽明潛心鑽研心學,終於在一個晚上大悟:心即理,吾性自足。這便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02
雖然王陽明現在受到許多人的追捧,但在當時,罵他的人恐怕比推崇他的人多太多。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正是「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時候,他的「心學」和理學對著幹,在當時簡直就是異端。
「程朱理學」提倡「格物致知」,也就是從外部事物中追尋真理,終極真理就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只要每日格一物,便能由量變到質變,悟出真理。
王陽明年輕時也十分相信「程朱理學」,也學著去「格物致知」。但在格了一個月的竹子之後,不但沒有悟出什麼,反而病倒了。這也就使王陽明漸漸懷疑「程朱理學」,最終開創了「心學」。
王陽明提出:尋求真理,要回到自己的內心,把內心的真理挖掘出來後再擴充到萬物,這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還有一個十分大的差別,那就是對待「知」和「行」的看法,理學講究先知後行,而王陽明認為理學將「知」與「行」隔斷了,這樣不對,應該要「知行合一」。
什麼叫做「知行合一」呢?知道和做到其實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也就是知。只要你知道了就一定會做到。但有時候有了做壞事的念頭,但並沒有實施,這又算什麼呢?王陽明會告訴你:「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也就是說,只要你有了作惡的念頭,你就已經做了。
王陽明的「四句教」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心學的思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
人的內心本來是十分純粹的,沒有所謂的善惡之分,但一旦有了意念,人的內心就會出現善惡的念頭,只有依靠「良知」,才能分辨善和惡,只有通過格物,才能去掉內心惡的念頭。不斷修煉內心,人才能成為聖人。
明清以來有幾人,讀不盡的王陽明。
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王陽明全集》是依據民國二十二年萬有文庫本《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並參考舊刊其他個版本,進行繁簡轉化、編輯成立而成,充分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研習習慣,同時結合併吸取最新收集整理的王陽明文稿、資料及研究成果,亦參考比對了近年來其他版本的王陽明文集。
本版《王陽明全集》分為語錄、文錄、別錄、外集、續編、年譜、附錄等七個部分,
同時收錄有王陽明門人弟子、同僚、友人及歷代文人學者所撰寫的有關王陽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這些文字或生動再現了王陽明其人其事,或飽含對恩師的孺慕之情,或嚴謹中肯地評價了王陽明著作及思想的起轉傳承,對於研究王氏學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本《王陽明全集》特別將此類文章編輯整理,置於各卷章節之首,以供讀者參照閱讀。
這也是此次編輯出版不同於以往版本的最大特色。
本版《全集》全部採用現行標點斷句標示;夾註、旁註採用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加以區別,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方便讀者理解。
快來跟小編一起讀王陽明!
↓↓↓ 點擊「了解更多」立即購買
>明代奇人王陽明,何以能讓曾國藩、蔣介石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