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王陽明提出「心即理」,意思是一切事物的「理」都存在於自己的心靈深處,「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每個人的本性當中,原本就具有聖人之道,而我們卻總在向外尋找張馳,忘了本有家珍。讓我們先將時間穿梭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看看王陽明的故事,或許會得到些許啟示。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1張

  

  王陽明是如何提出並做到知行合一的?

  

  王陽明12歲的時候,開始進入書館讀書。在書館里,他對老師說:「只有讀書做聖賢,才是人生頭等大事。」至此,他一生所有行為、所有理念都是在追求聖人之道。盡管在過程中,遭遇了無數坎坷。

  王陽明15歲時,離家出走,考察明朝北部邊境「居庸三關」,並獨自研習兵法,練習騎射。在他16歲這一年,明朝發生以劉通、石龍為首的流民暴動,轟動京師。此時王陽明覺得,該是踐行聖人之道的時候了。於是,他將自己關在房間內,給皇帝寫了個奏折,結合自己在「居庸三關」考察的實際情況,為克敵制勝獻計獻策。

  此舉卻遭到父親訓斥,認為他不知天高地厚。由此,王陽明「棄筆從戎」踐行聖人之道的初次實踐失敗了。

  早年,他對朱熹的理論深信不疑,認為有因必有果,只有「格物」才能「致知」,也就是獲得天理。

  16歲時,他就開始格竹子——在一片竹林中,以超出常人的毅力,盯著竹子一看就是七天七夜,以圖格出個天理來,但事與願違,反而導致積勞成疾。

  王陽明不禁對友人感慨道:「看來這聖人是做不得的啊!格一物都如此艱難,要格盡天下事事物物,我們哪里有那麼大的力量呢?」

  由此,「格竹子」踐行聖人之道的實踐再次失敗。他更加彷徨鬱悶,不知路在何方。

  22歲的時候,他參加會試失敗,所幸並沒有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另辟蹊徑,開始精研辭章之學。他與北京當地著名文學家寄情於青山綠水之間,吟詩作對,揮毫潑墨,並在老家餘姚組織龍泉詩社,每天沉迷作詩,無法自拔。他發誓要通過詩歌,開啟求聖之旅。然而,王陽明後來感到「做詩人」與「做聖人」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於是作罷。

  由此,以「辭章」踐行聖人之道實踐也宣告失敗。

  31歲時,王陽明為了調養身體在會稽山修習「導引之術」,即道教的吐納養生之法。同時,他對佛教也興趣盎然。但他在道家的「修煉之術」與佛家的「出世之道」中,沒有遇到高人指點迷津,依舊與聖人之道擦肩而過。

  

  在兵法、理學、辭章、仙道等求索過程中,都是只達到「我知道」而「我無法踐行」的層面,那麼,到底該怎樣做呢?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王陽明最終還是通過堅守儒家所推崇的「仁義之道」,歷盡重重磨難,在龍場石棺中悟出通往 「聖人之道」的途徑——知行合一。

  32歲之後,他將自已定於儒學,以「立志」為根本,挖掘生命意義。

  但是,古往今來,仁義忠貞之士往往遭遇命運的考驗,從司馬遷為李陵申冤遭到宮刑,到蘇東坡遭遇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王陽明也沒有逃脫宿命,因反對重用太監劉瑾,解救戴銑、薄彥徽等正義官員而冒死上書,遭遇廷杖四十。

  其實,官位僅為「正六品」的王陽明本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是,王陽明是要做聖人的。也就是走正道、弘正氣。當他意識到這件事是正義的時候,便義無反顧,「心底無私天地寬」。

  「廷杖四十」作為王陽明聖人意識蘇醒的開端,血腥又深沉。

  在陰森恐怖的錦衣衛大獄中,他雖身陷囹圄,卻為獄友講述聖人之學,就像監牢外那束清冷而又真摯的月光,照進眾人心靈。錦衣衛大牢六個月的生活不是苦難日子的終結,被貶至貴州龍場才是對他最終的判決。

  龍場位於貴州山區,交通不便,少數民族聚集,語言不通,物質貧乏,王陽明只能居住在潮濕陰冷的山洞中,親自劈柴火、煮飯、打水,甚至還要照顧生病的隨從。但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他依然能泰然處之。

  他為自己打造了一口「石頭的棺材」,躺在里面苦苦思索,不舍晝夜,凝心靜氣。終於,在一個平常的深夜,他感到心中的光明與浩瀚宇宙融為一體,物我兩忘,此時,已經忘記自己身處龍場,內心的豁然開朗讓他無比喜悅,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2張

  | 貴州龍場遺址:修文陽明洞

  

  王陽明悟出了什麼道理呢?知行合一。

  「知」指認識、良知、意識;「行」指舉止、行為、作為。「知」與「行」應著力並做,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同步。如陸遊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陽明開始踐行知行合一,變「我知道」為「我行動」。

  他幫助當地苗族人擺脫傳統「刀耕火種」,傳授現代耕種方法;教當地人打土坯,用木頭建造房屋。另外,修建「龍岡書院」,「何陋軒」,「君子亭」開始講學授課,不僅當地土著受益匪淺,就連貴州主管教育的副省長毛科也深受感染,甚至有很多舊友不遠萬里,從北京前來聆聽教誨。

  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須踐行以下幾點:

  1. 不動於氣,禪定於心。從王陽明挫折傳奇的經歷中,可以看到心念的力量一直幫助他不斷克制情緒,用積極入世之心應對世間磨難。

  2. 固守正氣,光明磊落。王陽明雖幾經浮沉,卻堅守善良,顛沛流離處之綽然。

  3. 廣讀經典,厚積薄發。雖然兵法、理學、辭章、仙道都沒有使他「開悟」,但是這些書籍卻幫助他不斷試錯、摸索,終於找到方法,做到初心。

  4. 根植生活,學以致用。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社會實踐永遠是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源泉和靈感來源。

  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職場中人有什麼幫助呢?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3張

  

  知行合一,從行動開始

  總聽到一些朋友抱怨「工作太累了,不想幹了」,「好想讓生活快樂一點,工作開心一點」,「不想留在北上廣深打拼,想回老家過安逸的生活」。其實經常抱怨的人也會發現,工作並沒有因為抱怨而變好,反而影響效率,倍增煩惱。

  也有些人說,看了很多心靈雞湯的文章,覺得想通了,沒過幾分鐘,又抑鬱了,陷入「想不通——看雞湯——好像想通——又進牛角尖」的死循環。

  這都是你「知道」但「沒有行動」的結果。如何行動?

  行動1:「道」在尋常中,關鍵在於如何「用心」

  在職場中,我們可以將馬斯洛需求和王陽明語錄結合起來,帶著目的去工作。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4張

  在職業生涯初期,人要「立志用功」,閱讀大量專業技能的書籍,快速做到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這時候,工作解決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

  通過不斷打磨專業技能,你幫助公司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業務能力顯著提升,主管和同事對你已經認可,這時候感到自己的職業生涯處於安全區,滿足了你的安全需求。

  若要升職,除了自身過硬的本領,還需要軟技能,比如人際溝通技能。

  於是,你進入了職業生涯第三階段,社會需求。你會意識到情商的重要性,積極調整與人物、事物打交道的態度與方式,也意識到「什麼時間,說什麼話,辦什麼事」,同時你也有了自己認可的同事,彼此之間少了職場的爾虞我詐,多了惺惺相惜,正所謂「君子之交,其淡如水」。這時候,工作夥伴至關重要。

  當人被滿足了尊重需求,內心會充滿平和,工作和個人融為一體,即使遇到挫折,仍可以享受工作本身的樂趣,「心無外物」。最終,知識的學習與知識的實踐有機融合,就做到了「知行合一」。

  當我們真正享受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原動力。它會指引我們在日常環境中,怎樣用心,怎樣工作,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行動2:從「心外求法」轉向「心內求法」

  24歲的王陽明在第二次會試中再次名落孫山,發榜時很多人嚎啕大哭,王陽明卻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王陽明的所作所為都是以追求「聖人之道」為核心,聖人洞若觀火,從客觀環境出發,用內心堅定的目標指導行動,所謂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動是內心的篤定,動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是由主觀的自我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行為與策略。

  反觀我們的心,不時產生妄念——考試不好傷心,工作不順傷心,感情挫敗傷心,滿口「為什麼老王家的小王學習一般,相貌平平,卻可以找個高薪、低壓力的工作」。其實這是潛意識在作怪,潛意識里羨慕別人不勞而獲,希望自己也可以不勞而獲,這是一種對自我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妄念過多,就很難集中注意力,高效工作,試想當你的神經高度專注於一件事時,你哪里有時間煩惱呢?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被妄念加工過的世界,往往偏離了事實真相。

  這時候的你,就像一張白紙,把所有主觀的東西呈現給別人看,這不免會讓別人抓住我們的把柄,攻其不備。就像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用的就是「攻心計」。

  寧王不能審時度勢,被妄念沖昏了頭腦,膨脹得把欲望明明白白寫在了臉上,招兵買馬、買通官員、驅除異己,他的一切行動都很透明,就差白字黑字寫在臉上「本王要造反了」。這時候,王陽明只需「隨機而動」,虛虛實實,攻其不備。

  例如王陽明採用反間計,假借「提督兩廣軍務都禦史楊旦」之名寫了一封密信,透露了楊旦正在江西執行秘密任務,朝廷早已知道朱宸濠謀反,楊旦是為了里應外合假裝「服從」朱宸濠的。

  寫好密信後,王陽明拿給雷濟看。

  雷濟笑著說:「寫的煞有介事,但恐怕朱宸濠未必肯信。」

  王陽明說:「他不肯信,但心里會不會起疑,因而在行動上有所遲疑呢?」

  雷濟答道:「心中起疑,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王陽明說:「我不要他信,卻只要他疑;只要他心中一疑,他就大勢已去!」

  這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真諦,成大事者,應具有不管外界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的心態,這是一種篤定後的沉穩。

  有一些人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會焦慮,這背後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沒有準備好擔心失敗而焦慮,二是因為準備好了卻擔心表現不好而焦慮。

  對於準備不好的人,不妨以「事已至此,不如隨緣」的心態:準備不好卻表現的極好其實是賺了,準備不好、表現不好也是實力真實體現。

  對於準備好的人,不妨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即使今天沒有如你所願,要相信最好的永遠留在最後,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擺脫狹隘與偏執,使目標朝著更正確的軌道運行,這便是自我修心與自我行動的協調統一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5張

  

  當工作和生活遇到瓶頸的時候,我們要把向外界不斷攀緣之心,轉而向自己內心深處去尋找答案或突破口。

  你可以放下一切,就坐在座位上閉眼冥想五分、十分鐘,把工作的來龍去脈,可能的走向和你想要的結果延伸去想,如果觸發靈感,就去行動。

  

  行動3:惟一、惟精是捷徑

  王陽明曾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惟一是良知本體,惟精是修煉的功夫,做人除了心有良知還要行有功夫)。」

  縱觀他的一生,以求「聖人之道」為惟一,以「致良知,事上煉」為惟精,在步入仕途、平定叛亂、立院講學等事上,無不將良知發揮到極致。

  遇事煉心,在朱宸濠叛亂時,原本王陽明已將其生擒,但是武宗皇帝令他釋放,由其親自「擒獲」以滿足虛榮心。面對這樣複雜甚至有些滑稽的形勢,王陽明審時度勢,選擇急流勇退、告病還家,創立陽明書院。這就是在複雜環境中,審時度勢,理性判斷,將「致良知」發揚光大。

  

  高手都是認準目標,一孔著力,鍥而不舍,將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從而成就非凡的自我,同時給他人帶來利益。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娛樂 第6張

  這些人為什麼可以做到日復一日,不厭其煩?因為熱愛。不光是熱愛工作,還包括熱愛生活,因為工作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為了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在職場中,一定要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歡並擅長的事情,將所有努力聚焦於這件事,並堅信這件事一定會推動你的人生扶搖直上。不要只在意金錢,金錢只能帶給你短期的愉悅,而不能帶給你長期的幸福感。你只管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讓金錢追著你跑。

  

  結語

  

  有些人也許會好奇,王陽明一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卻被朝廷不斷打壓,如果他生在一個重用他的朝代,會不會做出更大的成就?會也不會。他會成為一名好官,兩袖清風、造福一方,但是他不會成為王陽明,不會被傳頌千古。因為遇事煉心,越是困難時,越是修心處。

  在困難中超越自我的人,會激發更大的潛能,無敵的不是外在的強大,而是內心的篤定,任外界翻雲覆雨巨浪滔天,我心堅不可摧湛如明鏡。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言:「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知行合一」不僅是哲學,而且可用於職場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