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只許一樓分黛色?——讀莫愁湖楹聯七(入聲) 劉宗意撰文
「阿房宮」三個字怎麼讀?中學語文課里規定,要讀作「厄龐宮」,據說是根據「阿」、「房」的古代字義來讀的,就是要按古人的讀法。
照此推理,全篇《阿房宮賦》都該用唐代「官話」來讀才對,不能用今天的普通話。好荒唐!
【學問=「茴字有四種寫法」】
語文教師也許最怕讀錯字被人笑話,好像這成了「資格」問題。其實誰都知道,漢字有八萬多(還不包括甲骨文、金文等),誰能個個讀出來?加上方言、習慣、不常用等等原因,讀不出來或讀錯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經常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為難你,叫你難堪。教師也會拿此來為難學生!類似的還有多音字、多寫法字等。孔乙己深知此道厲害,主動出擊,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以此來確立自己「有學問」的地位。
我們一直被糾纏在這些「小道」之中,還被擴大成學問、道德、政治問題,似乎搞不好會亡國滅種。讀「厄龐宮」就是有文化,讀「啊防宮」就是無知,這就是「中國特色」,保守地拒絕與時俱進的特色。
【古老與現代是理念的差別】
張藝謀的奧運開幕式強烈展示傳統文化,有人當即在媒體上宣稱:「倫敦開始發愁,下一屆怎麼辦?」讓人隱約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似乎倫敦已經沒法搞下一屆了,北京無與倫比,奧運開幕式歷史永遠停在了2008北京。
代人憂天近於狂熱,其實是井底觀天。當「倫敦八分鐘」在北京奧運閉幕式上亮相時,央視主持人忽然失語,看不懂啊!——可世界人民看得懂。
「雙層巴士、各種膚色的人、流行音樂、雨傘、街舞、貝克漢」,這是當今世界大都市倫敦的圖景。倫敦要展現自己的「現代」,也就是展現「今天」。
倫敦奧組委主席科爾謙虛地說,下一屆主辦城市很難和北京比較,但他意有所指地又說,好在「倫敦不用證明什麼」。
我們卻一直要在證明什麼。我們還證明出「足球起源於中國」,就是咱老祖宗玩的「蹴鞠」,高俅是著名球星,比小貝早出名一千年,那時大不列顛還沒有足球。
我們一定要證明讀成「厄龐宮」是完全正確的。
【漢字聲調是很晚才發現的】
回到主題上來。楹聯現在還要講究平仄聲調,這里來談漢字的平仄聲調。
其實,直到南北朝時期翻譯和誦讀印度佛經的時候,受到啟發,國人才在理論上發現漢字的聲調,就是「平、上、去、入」四聲。有史書記載為證:
《梁書·庾肩吾傳》說:「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尚麗靡,復逾於往時。」
《梁書·沈約傳》說:「(沈約)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即梁武帝)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註:這四個字的聲調即是平、上、去、入)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古代四聲與現代四聲】
《平水韻》(南宋平水人劉淵著,現存為後人修改)里記錄了中古時代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就是平聲,「上、去、入」都屬仄聲。
現代漢語普通話里的漢字聲調則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陰平、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去聲」屬於仄聲。看得出來,現代普通話沒有了「入聲」。下面的圖就是古代和現代聲調的演變。
上圖中,如果沒有那根箭頭向上的「藍線」,古今平仄聲調就沒有區別了,古代的平聲字依然是今天的平聲字,古代的仄聲字依然跟今天一樣。但是,那根藍線表示,古代屬於仄聲的「入聲字」中,有一部分今天已經讀作平聲了,就是讀音的聲調變了。歷史永遠是在演變的。
由於當代玩楹聯的一些人,堅持要按照古代平仄聲來創作,所以,寫楹聯就得把那些已經演變到平聲里的「入聲字」,給一個個找出來,依然作為仄聲字來用。哈哈,就是要今人讀古調,幸好沒有要求三拜九叩。
【什麼是入聲】
古人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入聲就是發音聲調很短促,很「抑」,簡單說就是沒調的,在南方不少方言里還有。比如:
「藥」:南京話讀「yo」,就是古代入聲。普通話讀「yào」。無論古今聲調「藥」都是仄聲,屬於上圖中「綠線」演變的範圍,這就可以不去管它了。
「黑」:南京話讀「he」,是古代入聲,普通話讀「hēi」,變成平聲了,屬於上圖中「藍線」演變的範圍,這就要當心啦。遇到這樣的字,可以去《平水韻》里查一下,別把它當成平聲字。
網上有很多人發了《平水韻》表,隨便找一個,在瀏覽器「查找」里輸入你要查的字,就知道它的古代聲調了,簡單得很,感謝網路!感謝網友!網路使不少方面的壟斷被打破,咱們老百姓再也不要為這個發愁了。
【完全可以用「今聲」寫楹聯】
2008年中國楹聯學會的《聯律通則》,也開始認可用現代聲調(「今聲」)了:「用字的聲調平仄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但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舊聲」與「今聲」雙規並行,但不能混用。現在你可以根本不去理會什麼古代平仄聲調,直接就用普通話平仄聲寫楹聯。相信將來連平仄也會淡化。
我上面的說明在閱讀古代楹聯時還是有用的。如果有人依然按舊聲來寫楹聯,你也可以判斷出來。在下面過去人寫的莫愁湖楹聯中,加下劃線的字,今天讀平聲,卻是古入聲字,屬仄聲: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
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清·張兆鹿
江山再劫,收拾殘棋,好憑湖影花光,淨洗餘氛見林壑;
樓閣周遮,低徊靈跡,中有美人名將,平分片席到煙波。—民國·韓國鈞
研究古代音調是學術上的事,應該讓漢學專家去做,小民玩楹聯是不需要那麼講究的。
>【原】只許一樓分黛色?